国内近五年微课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辩辩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源于美国。2010年,微课由广东佛山引入,并迅速在国内兴起。依据2010~2014年间国内教育类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关于微课的论文,以及对国内微课研究进行的文献综述,发现该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在中国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情况等。
关键词:微课;学习资源;建设与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张辩辩(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外语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08年,LeRoy A. McGrew(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提出60秒课程,国外始现微课雏形。目前,微课流行的概念是David Penrose(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的。
2010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外语微课作为微课的一个分支,发展迅猛。
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五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
一、微课的理论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 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62
(2) 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67
(3) 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3]15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一种教学资源,到关注微课的基本构成及其应用环境,再到强调它是在线网络课程。其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此外,同一时期不同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也不同。
(1)焦建利定义它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4]13
(2)黎加厚定义它是“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5]11
(3)张一春定义微课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6]
由此可见,不同专家同一时期对微课内涵的侧重点不同。焦健利强调其表现形式和应用目的;黎家厚指出微课包括学习清单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张一春突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虽然各个专家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微课的主要形式是视频,属性是教学活动,并明确了课程的简短性,突出了其作为学习资源的价值。
从以上微课各个版本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微课的特点是:主题突出;短(活动短、时长短)、小(主题小、容量小)、精(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悍(功能强大、应用面广);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等。
(二)微课的理论根据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可知,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复杂性、组织呈现方式和个体的先前知识经验。认知负荷过低(学习材料简单,呈现方式单一)将造成时间浪费;认知负荷过高(知识点多,内容晦涩)又将导致学生持续一段时间后注意力涣散。所以理想的模式是学生可以自主地灵活地满负荷学习(少时高效)某些重难点、要点知识。微课的特点是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因此能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即:把复杂的内容碎片化,使其简单明了易于接受;情景化,使其形象生动益于理解;重组整合而成为可融合于课堂的学习资源,并且便于移动学习,进而服务于广大的终身学习者。
二、 微课的实践应用
(一)微课的开发
微课开发的核心是微课视频制作。那么目前国内微课的制作水平是怎样的呢?根据胡铁生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的调查数据可知,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超过半数的微课制作者在制作微课时选择将视频拍摄式、屏幕内录式、软件合成式混合使用。可能由于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等原因,参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
根据目前国内微课制作的水平可知,微课开发中需要在学校中建立一些相关的鼓励、奖励措施,以激发老师们对微课开发的热情和支持;组建一个技术支持团队,开展微课制作技术培训,使老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实现微课开发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形成一批专业的精品微课,方便师生使用。
(二)微课的建设
微课的建设涵盖微课配套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微课展播平台建设。根据胡铁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中,参赛教师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稀少。对微课的关注大多单纯地停留在比赛层面。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大赛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于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学生而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待考证。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完善激励评价体系,来宣传推广微课的实践,表彰对微课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例如:颁发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奖金奖励,教师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等。
(三)微课的应用
微课在教育中应用被认为是微课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建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
在教育实践领域,范福兰等人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说明,微视频作为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形式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然而微课目前的应用状况并不乐观。根据胡铁生的问卷调查可知教师利用微课作品的主要形式有点播或查看微课、评价微课作品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其中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的频率最低。由此可见,教师围绕微课开展的教学活动稍少,微课的应用尚不充分。
微课的应用环节是受到前两个环节的影响的,即开发环节和建设环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微课的制作技术是一个门槛,所以很多老师难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微课,应用环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某些基础教育阶段的老教师拒绝学习更先进的多媒体新技术,不愿接触新科技,也是阻碍微课发展应用的一个原因。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近五年的微课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和微课的制作方法。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泛,由中小学向高校发展,由区域向全国扩散。教师是微课制作的主导力量,学生是微课服务的主要对象。大部分参赛老师对微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但微课的发展还不成熟,应用环节还比较薄弱,促进微课的实践应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6]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2013-03-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
责任编辑: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