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侗语地名的语言结构及命名理据探析
文红1,刘芳2
(1.怀化学院 科技处, 湖南 怀化 418008;2.长沙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系,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湖南侗语地名不仅记录了侗族人对其聚居地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分类,也蕴含了丰富的语言、历史、文化信息。湖南侗语地名在语言结构上采用侗语偏正式结构特有的“通名+专名”结构,在命名理据上,通名主要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人工建筑物或设施、聚落或行政区划等命名;专名主要以动物、植物、方位、地形特点、民族、姓氏名等命名。
关键词:侗语地名;语序;结构成分;命名理据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001-04
Abstract:The Dong geographical name not only records the Dong peoples’ 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ir habitation,but also implies rich linguistic,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The structure of“general name+proper name”is used in Hunan Dong geographic name,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ong language’s modifying disyllabic structure.In the naming motivation,general names are named after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tity’s character,artificial buildings or facilities,and settlement o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etc.Proper names are named after animals,plants,locations,geographical characters,nationalities,and surnames,etc.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社基金课题(09YBB311);湖南省哲社基金委托项目(2010JD44);怀化学院科研项目(HHUK2011-76)。
作者简介:文红,1967年生,女,湖南沅陵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文化学;
The Analysis on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Naming Motivation of Hunan Dong Geographical Names
WEN Hong1,LIU Fang2
(1.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of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2.ElementaryEducationDepartmentofChangsha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0)
Key words:Dong geographical name;constituent order;structural elements;naming motivation
刘芳,1971年生,女,湖南沅陵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词汇语法。
地名既是一种地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社会、民族,地名的结构类型、命名理据存在差异,即使同一民族语言,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在地名中不同深度地留下了发展的印记。日本学者山口惠一郎认为“地名保存了它所代表的土地的形状”,反映了“形成这样的地名的人文上的各种条件”[1]。语言学家帕默尔(L.R.Palmer)曾经说过:“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它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话。”[2]侗语地名是侗语专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浓缩了侗族人民对其居住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分类,而且还蕴涵了侗族社会的大量人文景观和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历史信息。因此,侗语地名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侗族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提供佐证。本文主要以湖南境内的侗族聚居地通道、新晃的地名为例,简要分析和梳理侗语地名的语言结构及命名理据。
一、湖南侗语地名的语言结构
湖南侗语地名从音节表现上看,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和三音节及以上音节的比较少见。
1.单音节地名:这类侗语地名比较少见,如:gamv甘屯(侗人住的地方)、biac岜团(石山)。
2.三音节地名:这类侗语地名也比较少见,如:ganl loc dienc干罗亭(干田坪)、genc meix saol琴美骚(枫树坡)。
3.双音节地名:双音节地名中有两个小类,一类是两个音节都有意义的,如:dangc lhongh塘弄(黑塘,dangc:塘;lhongh:黑)、mubl linl目拎(岩嘴,mubl:嘴;linl:岩)。另一类是比较特殊的,即由“词头+词根”构成的双音节地名。侗语的这些词头本来都是有意义的,通常是指“地、地方”或者是“个,一个”等意思的,用在地名中意义比较虚化,只起到衬足音节的作用。这种构词方式在侗语地名中非常常见。如:guox dieenv店上、goc liongc各龙、gux gongv贡溪、wol nyinc棉花寨、wol jenc禾岑(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子)、av mhant黄毛、dih ninv黄土坡、kuot ginv燕子窝、kol laiv科赖(野猪窝)、kau jenc ais高岑哀(长坡)等等地名中的前一个音节guo(goc、gux)、wol、av、dih、kuot、kol、kau都是词头。
这类“词头+词根”的地名在古汉语中也出现过,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论及过此类现象[3]:“‘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用名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民、部族名。”并举了几个例子: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类地名了。
由于侗语地名往往保留在比较偏远的乡、村级及以下的行政区划中,地名的变化相对比较慢,因此古老的地名结构得以保存下来。
1.语序
侗语地名中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的结构跟汉语地名结构不同。这主要与侗语和汉语的偏正结构的语法结构类型不同有关:汉语的偏正结构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因而地名结构往往是“专名+通名”式;侗语的偏正结构是修饰语在后,中心语在前,因而地名结构往往是“通名+专名”式(但由于侗语跟汉语的接触,也有一些侗语地名在结构上借用了汉语的“专名+通名”式,这里暂不讨论)。如:genh diul(鱼塘坡,genh:坡,diul:鱼)、av whap(狗田,av:田,whap:狗)。
2.结构成分
侗语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的结构从构成成分来分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如上所述的“词头+词根”构成的地名,这里暂不讨论。另一种则是“词根+词根”构成的地名。由于侗语地名往往是“通名+专名”式,因此,侗语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中的前一个词根往往是通名,主要由名词来充当。后一个词根往往是专名,可以由名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等多种词类充当。如:jenc(坡)pangp(高)、maengs(潭)longc(龙)、jail(寨)laox(大)等。
二、湖南侗语地名的命名理据
湖南侗语地名有单音节地名与双音节和多音节地名之别。地名是人对客观地理实体主观认知的产物,人对事物的认知及命名应该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自身或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并以此为中心逐渐认识周边的不熟悉的事物这样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单音节的地名应该是较早的地名。如:gamv甘屯、biac岜团。侗人自称“gamv”,“甘屯”意思就是“侗人住的地方”,以族称命名。“biac”侗语是“石山、石崖”的意思,侗人早期的居住地主要是深山中,因此以居住地环境命名。这些单音节地名最初都是作专名的,随着对周边客观地理实体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单音节地名已经不能够很好地起到区分指别作用了,于是出现了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地名,有的早期专名便演化成了通名,只起到指类的作用。侗语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的含义及命名理据比较复杂,我们分两类来分别阐述:
湖南侗语地名的通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命名,一是以人工建筑物或设施命名,一是以聚落或行政区划命名。
1.通名表自然地理实体特征
(1)以“山、岩”等命名
早期的地名往往以当地人居住的环境特征命名。侗人早期的居住地通常是深山溪谷,因此侗语地名中以“山、岩、坡、岭、坳、冲”等山体类为通名的很常见。例如:
jenc山:jenc niul苗山、jenc liuc留山、jenc diuc足山、jenc doh豆山、jenc mungl兰山、jenc ais长山、jenc mangp葛山、jenc meix saol枫木山、jenc pangp岑螃(高山)、jenc lingc岑龙(龙山)
genh坡:genh memx老虎坡、genh liuc留坡、genh sanl jeeul三朝坡、genh xangs香坡寨、genh diul鱼塘坡
qongs冲:qongc wanl冲万、qongt whap狗溪冲、qongc yat冲华(田冲)
bial岩:bial bagv白岩
jix山脊:jix dat吉大(山脊中间)
guenh(ngaov)坳:nubl guenh炉冲、jangh gangl ngaov蒋家坳
(2)以“溪、塘、潭”等命名
侗族居住地常常依山傍水,因此,侗语地名中以“溪、塘、潭”等水类为通名的也很常见。如:
dhaop(qit)溪:dhaop nemx浓溪、bag dhaop八毫(沟口)、fav qit化溪
dangc(maengs)塘:dangc lhongh黑塘、dangc lingc大塘、dangc fus虎塘、dangc dongh潭洞、maengs longc龙潭
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的通道、新晃等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处在云贵高原、雪峰山脉、武陵山脉之间,呈山原地貌,既有山区特点,又有高原地相,大山、高地、平原、丘陵纵横交错,连成一体。境内水系发达,溪河密布,大小溪流交织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侗语中大量的以山体或水流命名的地名很好地反映了侗族聚居地的地貌特点。
(3)以“坪、田”等命名
av(yat)田:av mheik新田、av fangl方田、av ais长田、av whap狗田、yat dat牙大(中间的田)
(biingc)dienc坪:biingc wic水牛坪、biingc doc平途(水牛坪)、biingc danx坪坦(坦人居住的坪)、ganl loc dienc干田坪
侗族作为一个悠久的稻作民族,在其民间文学作品、生活习俗及信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侗语地名中,这些以“田、坪”命名的地名也说明了侗族人与稻作的关系源远流长。
2.通名表人工农田设施或建筑物
以“坎、界、屋、桥”等农田设施或建筑物为通名。如:
kank menv井坎、kank nyal河坎、kank av田坎、geenv av田界、yenl av田塍、wjen jin元坝、dih liv jiuc碧李桥、anc mheik新屋、qangh ngueex瓦厂
本来,人工农田设施或建筑物就是农田设施或建筑物的名称,久而久之,转化为地名。从这类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侗族地区常见的农田设施及建筑物。
3.通名表自然聚落或行政区划
jaih寨:jaih laox老寨、jaih jinl坝寨、jaih diuc比足、jaih wenh稳溪寨、xenv jaih新寨、gaol yhaih高寨
dongx洞:jaos dongx头洞
gas家:bux gas头家、xangv gal向家、liangc gal梁家、dih gas比家、leih gal吕家、jongl gal钟家
senl村:senl guanv贯洞、senl liongc兴隆(位于深山的村子)
gail街:gail laox老街
以地缘为纽带的款组织,在唐末宋初时,已经普遍存在于今日黔、湘、桂边界的广大侗族地区。从《杨再思搭救飞山洞》的传说来看,当时在黔、湘、桂边界的侗族地区,已有“南十洞”、“老三洞”、“飞山洞”等组织名称。在《湖南省地名志》中所载的通道、新晃、芷江、会同等县的以“洞”、“团”、“寨”为通名的地名非常多。例如:“台洞”、“高寨”、“梦团”、“坎寨”、“虾团”等等。
随着跟汉族的接触与融合,汉语地名中常见的自然聚落通名“家、街”和行政区划名“乡、村”也被借进侗语中。
通名在地名中往往标志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同时也体现出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作用主要是为地定类;而专名则主要是用来指明同一类通名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通名和专名的语法关系是偏正关系,但是从意义的角度看,专名比通名更加重要。口语中通名常常可以省略,但是若省略了专名就不成地名了,专名更能揭示地方的个性特征。如:“通道县”在口语中通常省略为“通道”,它的定位作用还是比较明确的,但若省略为“县”就起不到指别定位的作用了。湖南侗语地名中的专名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类:
1.以动物为专名:
genh memx老虎坡、jaos doc牛头寨、av whap狗田、qongt whap狗溪冲、genh diul鱼塘坡、kuot ginv燕子窝、guox liongc龙田冲、woc leil猴子坳、wol huiv阿雀、ngac nganh雁鹅村、kol laiv野猪窝、maengs longc龙潭qongc nyhdet冲嫩(泥鳅冲)、biingc duc平途(水牛坪)
侗族自古以来是渔猎农耕民族,鱼、虎、燕子、狗、牛等等这些作为专名的动物是侗族地区最常见的动物,以这些动物为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某种动物特别多或特别有名,例如genh memx(老虎坡)就是因为当地曾出现过老虎而得名;genh diul(鱼塘坡)就是因为当地有一口大鱼塘而得名;biingc duc(水牛坪)就是因为当地水牛养殖特别多而得名。二是因当地地貌形似某种动物而得名。侗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多岩多石,山形水势变化多端,岩石错综有棱有角,这都很容易让侗人联系到他们熟悉的某种动物。《易传·系辞下》中说“古者包栖(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观象取物”的认知原则对于地名的命名也同样适用。jaos doc(牛头寨)、av whap(狗田)、qongt whap(狗溪冲)、qongc nyhdet(泥鳅冲)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地貌形似这些动物而得名。三是因动物图腾崇拜而得名。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以龙为图腾,这从侗族的建筑、寨旗等方面可以看出来:凉亭是侗寨的标志,凉亭上就有龙的图案:有的在正门的横额上绘制波涛汹涌的彩画,暗示龙潜深渊,有的在凉亭顶部装饰木雕龙头形象。古代侗族先民的寨旗上也有龙的图案:寨旗为长方形,黄底,黑字,红边,左右两边和底边,缀有许多对称的菱形或三角形的穗子,绣龙蛇图案,四角绣飞龙穿云图案。侗族人认为:龙无所不在,雨后天晴出现的彩虹,是龙在喝水,深潭水洞,是龙栖身的地方。因此在地名中也就常以虚幻的图腾为名了。如:guox liongc(龙田冲)、maengs longc(龙潭)等。
从这些地名中,可以窥见侗族人民的生态居住环境以及当时的渔猎农耕生活状态以及原始图腾崇拜的印记。
2.以当地植物物产为专名:
wol nyine棉花寨、jenc doh岑豆(豆坡)、meix lhedt板栗树、liangc liux杨柳村、av meix sangl桑木田、av meix saol枫木溪、jenc mei saol枫木坡、gueel木瓜
侗族聚居地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作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侗语地名中有不少是以当地的物产命名的,一看地名就知道该地有什么植物、特产。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已经不再出产这些东西,但是地名却牢牢地把它记录下来了。比如“桐木”就因村边原有一株大桐木树而得名;“枫树屯”就因该村村边曾有数株古老的枫木树而得名;“笋溪”就因该村位于溪边,竹多,春末夏初竹笋遍地而得名。
3.以方位为专名:
这些方位词主要有:diav(dat)中间、ul上、zoh左、de(dhak、yhak)下、nukl外、lenl(lenc)背后、lanl对面、bah口、jaos头等。如:
diangx ul店上、ul liongl芙蓉(山槽上面)、zoh qit左溪、de liongc山下jix dat吉大(山脊中间)、yat dat牙大(中间的田)、nas lanl对门、lenl qongs岭冲(冲背后)、nukl qongs炉冲(山谷外的村子)、woc daov lenc倒风坡、bah yos约溪口、bah mongh梦溪口、jaos yol约溪头
方位主要是指明地理实体所处的相对空间位置。侗语地名的以方位命名的专名中有本来就是方位词的,如:diav(dat)中间、ul上、zoh左、de(dhak、yhak)下、nukl外、lenl(lenc)背后、lanl对面,也有由人体部位引申而来的表方位的专名,如bah本意是指人的口,通过引申指位于某地的入口处、外部等;jaos本意指人的头,通过引申指位于某地的前部的位置。
4.以地形特点为专名
(1)以地形形状命名:
lol楼团(地形像船)、gux youx古友(地形像粪筐)、mac liongc马龙(地形像龙舌)、jenc ais长坡、av ais长田、dangc liongc大塘、av fangl方田、liongc jenc陇城(深山里的村子)、jaih daengv凳寨(矮寨)、jenc pangp岑螃(高坡)
(2)以地形性质命名
dih ninv黄土坡、ganl loc dienc干田坪、dih sos地说(旱地)
jaih laox老寨、gail laox老街、menv laox老井
av mheik新田、anc mheik新屋、xenv jaih新寨
(3)以数量为专名:
bux yenh半江村
(4)以颜色为专名:
av mhant黄毛、dangc lhongh黑塘
这些以地形特点命名的地名,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5.以姓氏、民族为专名:
xangv gal向家、liangc gal梁加、leih gal吕家、jongl gal钟家
jenc niul苗坡(苗人居住的山泼)、biingc danx坪坦(坦人居住的坪)
侗族聚居地是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的,侗族与汉族、苗族、瑶族等其他民族和谐共居,为了指称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就以其民族名为专名,如“苗坡”(苗人居住的地方),“拉假”(汉人居住的地方,“假”指汉人)等。
侗族社会在经济上长期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因而形成了聚族而居,一家一户即可构成一个村落的特色,姓氏自然成为命名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也给许多地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
侗语地名记载了侗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信息,但由于侗语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侗语地名的历史典籍也极少,加上侗汉接触、融合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名的命名理据已难以找寻,这有待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日]山口惠一郎,关于地名学的几个问题[J].地名知识,1982(3).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石林.侗语地名的得名、结构和汉译[J].贵州民族研究,1996(2):154-164.
[5]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