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修辞举隅
——兼谈汉字起源变革诸问题

2015-03-28 08:39贺汪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卜辞甲骨文汉字

贺汪泽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31)

甲骨文修辞举隅
——兼谈汉字起源变革诸问题

贺汪泽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31)

甲骨卜辞是一种正在走向成熟的文字体系,对其修辞的探索有助于对汉字发展脉络的了觧,辅助繁难甲骨文句的破译,为汉语修辞的起源提供证据。本文归纳九种修辞格,见证其时的修辞成就。

甲骨修辞;修辞起源;汉字发展阶段

中国修辞的源头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有符合民族语言习惯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存在,就有修辞。甲骨文只是盘庚及之后的殷王用来祭祀亡灵的文字,大量的政务记载还是用册、典、盟,并不书写在甲骨上。《尚书·多士》引周成王之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如立继嗣,有“大子册”(《甲骨文合集》九册26994片,以下简称《合集》),但是,这类文献至今未见到实物,不知究竟。河南贾湖遗址甚至发现了八千年前刻画的一串符号,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五千年前的六个连刻符号,由于尚未破译,也谈不上对其进行修辞研究。目前能够取用的材料,就只有在殷墟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迄今已收集15万片,涉及单字约4500个,单片字符如《合集》三册6834片,有字237个。这样的长文在甲骨文不在少数,有的篇章文字华丽富赡,简直可当美文来欣赏。甲骨文无论从字量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面看,都远胜于《尚书》。

而现实的情况是,所有的修辞学著作都与它不沾边,即使如以古汉语研究著称,又是甲骨文研究大家的杨树达,所着《中国修辞学》也不着一字。报刊上的有关零星论文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甲骨文文献发现虽多,能够通畅解读的却不多;统计的单字虽多,能识读的却不多。一篇甲骨文如果有几个字挡道,解读起来就相当困难。有的篇章由于一两个关键字解读岐异,整篇文章传达的信息就大相径庭。这还如何对其修辞之美进行探索呢?

这是不是说,甲骨文修辞现象的研究就注定不能进入我们的视界?系统地全面地开展这项研究,确实尚需待以时日,而局部的片断的探求,则不是没有可能。任何研究都是螺旋式向前推进,初级研究的幼稚、不完满,甚至谬论,正是高级研究的动力与前奏,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那来成体系的建构及论证的深入?笔者就是秉着这种考量,冒着被专家驳得体无完肤的风险,以举例式探讨若干甲骨文修辞现象,望专家有以教焉。

一、比喻

按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分,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的不同。瑞恰兹说:比喻是“提供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不用比喻陈述,就必须用抽象的语言陈述。”①而打比方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陈述事物为人类早期的共同特佂,这较抽象语言运用得纯熟。甲骨文以奇异的想象和联想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例1:燎,帝史风牛?(《合集》五册14226片)

卜戊,即卜狩猎工具作何用,“戊”,事类的标志。历来作卜者名解,不确。笔者有文辩证,此不赘。为祭祖而狩猎,贞问:奉上丰厚的祭品时,会有如丝的细雨遮蔽日光?如是祭祀日神,日神躲在雨丝的背后,这是不吉利的;如祭先祖,天气不好,也不是好兆头,所以有此卜问。(亚),蓍草摆放的一种图形,与贞()同义。,上为眉毛,中为“目”,下为“日”,乃“眉日”合字。眉毛长在眼睛上,很象屋檐茅草盖住墙体之形;本来眼睛无须眉毛保护,因其形相似,先民作了如是想象。眉,又作“湄”,《说文》:“水草交为湄。”水草结在水面上,阳光透不下去,与“眉”之义一致。雨细如丝的比喻在前,“眉日”比喻在后,这样密集而又变换方式的表达,开后世博喻先河。

用比喻来描述事物,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描述得生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追求。处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人类早期,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而形象思维能力并不让现代人。他们主要是依靠直觉、感官来认知事物,用打比方来交流思想,深化认知。书面表达比喻成了很寻常的修辞方式,研究甲骨文中的比喻印证《尚书·盘庚篇》中的比喻,方知殷人已娴熟地掌握了这种技巧。

二、拟人

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将自然界无生命的东西及动植物和人自身一样对待,幻化其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再现在文字中,就成了拟人化的手法。即使在这种观念受到质疑,先民创造这种表达方式并没有消退,成了最重要的文学艺术活动。

大王占算说,祭下乙会出现异常现象,那时长虹卧于山涧,伸长脖子到河中饮水。,左下为“酉”,酒器,与食器通,故也可释为“食”;右为以手握勺取酒之形。字释为“饮”。长虹不会饮,卧于山涧,如饮一般。殷人以为长虹出现就有灾难,遥远望去,如人畜饮,故卜辞中用“饮”代“虹”多于用虹本字。这说明先民受万物有灵论的浸染,一直把虹当作有生命之物,然后以一“饮”字活现出了虹的神态,融借喻、拟人于一体。

例6: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面母昃,亦(腋)有出虹自北(飲)于河。(《合集》四册10405片)

大王占算说,会有祸事发生。八日为庚戌日,有灾云从东面飘来,象乳母侧身而立。霎那间,从云的腋下架起一座七彩长虹的天桥,卧于北面山涧,如向河中汲饮一般。这段占辞将“虹”与“饮”联系起来,为我们解读单独使用“飲”即为“虹”的借代之字提供了依据,有学者释为“设”、“酘”等字,均有欠缺。各云,又称“果云”(《合集》五册11501片)。各(),足掉进坑里之象,寓有遭災之意,,篆文为,“女”置换为“人”,“人”与“女”本相通。楷化为“咎”,右上也为“人”,《说文》编入“人”部,“咎,災也。”现代字典写作“咎”,“从卜”,不符古意,母昃,以拟人化手法将災云的形象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亦,指事字,人张开双臂,以两点指示这是腋窝。从腋下窜出来,多形象啊!解读为虚词“亦”,就境界全失了。虹(),甲骨文为桥形,两头还有桥头堡。将虹想象为天桥,这个意象一直保留在文学作品里。最后以一“飲”字点活。这堪称中国云赋之祖,置于任何文学选本,会逊色吗?“各云”“母昃”、“亦”、“飲”四个词连袂而出,如此密集的使用拟人手法,烘托气氛,开了中国咏物赋的先河。

三、借代

借代是一种局部代全体或全体包含部分的修辞手法,有时言全体比较抽象,以具体事物来代替,然后联想特征一致的事物,取得对全体的印象。掌握全体,即一类事物的特征,其组成部分的特征也能了解。殷代卜辞对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已加以注意,体现在其时的写作活动中,前面的例子已有以“”代祭祀,以“牛”代“牛之奔”的借代法,下面继续举例。

大王前往祖庙,举行祭礼,先祖能替我们解除忧患吗?将士在外,吃穿都有保障?祭,本是以瓜豆为主要祭品的典礼,有时也借用表一般的祭祀,不必只用瓜豆。,上两口,表众人之口,口为食之器官,又代指“食”;下“衣”。“衣食”合字代指军中供给。后世改言“粮草”,草为战马之粮。军队保障牵涉方方面面,将主要的点出来,次要的不言自明。

例8:癸酉,卜夯,贞:师般叶王事?(《合集》三册5468片)

请来师般协调王事。叶,同“协”。事,本有所指,即同版所卜的“亡宰”、“己已宜”的问题,己已日是宰还是不宰,由师般作主。师般也是逝去的人物,所谓作主,即卜问师般,看兆象如何回应。本来“叶王事”内容很明确,由于事情还不是宰与不宰那么简单,于是选用了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词来代替。是具体一点,还是模糊一点,这是语境决定的,是一种语言艺术。殷人已经注意到了,后世加以发挥,充分考虑礼貌和情分,成为礼貌语言的一部分。

例9:巳,卜争,贞:令王族从廪辛叶王事?

(《怀特氏》五册0071页)

逢巳之日,卜纷争之亊,贞问:命令王族之人服从廪辛的遗嘱,协助新王康丁巩固政权。廪辛崩,无子,以弟康丁继承王位。政权不稳,通过卜贞统一王族意志,抑制反对派力量。这就是“叶王事”的具体所指,这样的借代是有政治考量在其中的。

例10:丁酉,卜亘,贞:舂叶王事?贞:王曰舂来?(《合集》三册5445片)

“吴叶王事?吴弗其叶?”(《合集》一册77片)“周叶王事?”(《合集》三册682片)等等,“叶王事”已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固定词组,成了一个符号,由此又获得另一重身份:成语。

四、婉曲

话该怎么说?说话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应该有差异。有一种情况,话说出来,既不要让对方感到摸不着头脑,又要提供其仔细琢磨的空间,从话中听出话来。这就是“婉曲”修辞。卜辞中也提供了这样的句例。

例11:壬戌,卜:秃,余勿在孙葬?(《怀特氏》23册0434号)

我的脑袋都秃了,不能活到由孙子安葬的时候?秃,言其老;勿在孙葬,言其不久于人世。话中透露出其有隐忧,人老了,自己的心愿没能实现,看不到自己的孙子出世就死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不孝为先,无后为大,自私有制确立,这种观念就有了。殷王较一般人更迫切,家天下岂肯让人!人都怕老,老就意味着死亡。这条卜辞表达殷王强烈的求生欲望,我能不能活到见到孙子的时候?话虽是对先祖说的,听话的有他的儿子及身边大臣,需要仔细解读的是这些人。这种复杂的心境及要达到的目的,六个字就暗示出来了。

例12:卜争,贞:求王生于妣庚?于妣丙?

(《怀特氏》五册0071号)

为大王长寿,是求拜于妣庚,还是妣丙?换句话说,王的寿命是操纵在妣庚手里,还是妣丙手里?再换句话说,是妣庚在作祟,还是妣丙在作祟?王不能怨先妣,怨则会遭受更严厉的惩罚。所以只言给谁丰厚的祭享,求得原谅。生,指的是王病重,但讳言死。殷王与先祖先妣对话,都小心翼翼,颤颤兢兢,话说得如此温婉,而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欠缺,这就是技巧,加以发展,就成了人际交往中的外交辞令

例13:戊寅,卜争,贞:王生七月?(《怀特氏》四十六册0912号)

生七月,是求生于七月的省略语,意思说七月有一个坎,这个坎不过,死期就到了。不说“死”,而说“生”,要生就要向先祖求助,趁早作出祭祀的安排。是求助于其中的哪一位呢?由卜兆显示。这是一个连环套,让殷人永远活在先祖的阴影里。这条卜辞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婉曲修辞起了关键的作用。

五、隐喻

明说此,而暗指彼,它象暗喻,然只示人以喻体,而本体模糊。不是不知道本体,而是厌恶它,不愿说,不想说。它又象谜语,然而有谜面,而谜底人人心领神会,却不愿说破它。这就是以“蛇”字构成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隐喻”。

《说文》言:“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之篆文为,又写作,“它”即“蛇”。甲骨文为。蛇生活在草丛中,出门就有可能踩到蛇,于是又创造了一个字,,上为“止”,通“足”,下为“它”,释为“跎”,即遇蛇而蹉跎不进也。遇蛇而受惊吓,又创造一个字“诧”。殷代,跎、诧应为一个字。前为踩蛇,后为见蛇而发声,表惊诧之意。宅,实为“它”之讹写,相沿成习,解读为形声字,也只有将错就错了。

王刚走出家门,就遇到了藏匿在草丛中的蛇。宾,《说文》:“所敬也。”即持礼拜见先祖也。甲骨文,止在家外,即走出家门之意。,左示蛇在草中之象,右为匿,释合字“匿蛇”。这条卜辞也许说的王真的会碰到蛇,或者为“遇到麻烦”的代用语。什么麻烦?犹如谜底,任由猜测。

第二天是乙亥日,祭祀祖乙,不会有意外事情发生?这里,“亡跎”与足踩蛇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六、仿词

借用现成的词表达新的事物,关联点在其形状相似而移就过来的。

以形状命地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通过联想,可化抽象为具体。鹿彝为礼器,以之名邑,带来审美愉悦。将这种手法延伸,以“爵”名“雀”,不只形相似,音相同,小鸟的叽叽喳喳之声与爵的酾酒之声相仿佛,也提供了联想的空间。

七、错综

甲骨卜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对句(正贞、反贞)问询先祖。这种形式表面看来呆板,缺乏生趣,深入研究其所卜内容,发现其遣辞造句的方式很有一番技巧。错综为其中之一。多种多样的错法,令我们惊讶错谔。

是用丝织品来敬献先妣母壬?是用一尺见方的织物来敬献先妣母壬?,蚕茧相连之形,释“”,与“絲”通。,象人卧陈,以尺量之,释“尺”,会量之意。前贞示物品名,后贞示物品大小。前后贞互相补充,意思方能明白。不识(丝)、(尺)之义,读不懂这两条卜辞。掌握了卜辞有错综用字之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多找到一条解读的渠道。

癸未,贞:击,己酉延方?(《小屯南》171片)

以上错综之例,内容多样,显示其时运用技巧的娴熟,如以为甲骨文处于汉字的发轫期,显然估计不足。

八、兼语

卜辞是以刀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比朱墨写作要困难得多。受这种特殊工具的局限,刻方折较圆笔容易,所以应圆润的字也成了方的了。如(日)、(月),(星)等;尽量化繁为简,能省刻、少刻的字以符号代替,如(有祐)、(妣妣)(车车)等。这种省刻的趋势,催生了一种甲骨文独特的修辞手段:兼语。

兼语的特征,在前后相连的两个句子中,通过句式安排,共用一字或几字,而省刻工;有的干脆这些字都省掉,以句意来显示。

例20:尞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圈羊?(《合集》二册1182片)

举行尞祭,祭河神、王亥、上甲,卯十牛及十圈羊?卯,剖杀。“卯”在“十牛”和“十圈羊”中间,兼顾前后。现在看来,这句子牵连不断。当时这样写,就巧妙地省刻了一个字。

兼语有正体,有变格。这一例文脉被“姬婢二人”打断,又以“饮二人”接续,视为变体或不谬。

同版还有一卜:“己卯,卜贞:王宾,祖乙奭妣己,姬婢二人,饮二人,卯二牢,亡尤?”为同样的格式。唯一区别,一为“二人饮”,一为“饮二人”。两卜应为祖庚、祖甲时代的卜辞。因妣己又为祖丁所奭,证明妣己在小乙死后,又成了武丁妃子。此妣己有妇鼠之称,同为两代殷王之妇,自非别妇可比,不可能由武丁祭祀。由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祭,则合情合理。

九、合叙

合叙往往是类似事因与类似事果归并叙述。事因事果归并之后,需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弄清文脉,作出正确解读。由于读者对史亊考索费的功夫有深浅,导致因果联系看法有歧异,甚至理不出头绪,以为是作者的疏忽而出现的病句,由此引出对合叙手法存在的合理性的质疑。其实,合叙运用得好,可以化繁为简,理乱为顺。合叙是梳理材料之后才运笔的结果,如果对纷繁史事的脉络把握不准,则遭人指谬也是难免的。

例22:辛丑,卜:王其侑升,伐,大乙,击舊,大子册用,十人五?(《合集》十册26994片)

侑升,为升岁举行祭礼;大子册,将立继嗣之事记载在册,以歃血形式荐于祖庙,示其先祖见证,图谋改变者人神共诛之。侑升和立继嗣一同举行典礼,合并行事,而所进行的工作有分有合,这就需要理清叙事的线索。“侑升”对应“大乙”;“伐”对应“十人五”;“击舊”为“大子册用”。舊为一种鸟,涂其血于册上,这是盟誓的仪式。大乙(汤)为开国之君,让开国之君见证王位的平稳过渡,这是精心的安排。合并叙事时,怎样做到有条不紊,考验写作者的功力。

侑升需伐,伐为大乙,叙升岁事告一段落;击舊为大子册用,叙继嗣事也告一段落。卜辞中频频出现伐羌人祭的场面,开国之君升岁和立继嗣都是异常隆重大典,以羌人祭在殷王看来是事之必然。卜辞先分后合,无懈可击。本来“伐”的是“十人五”,将“十人五”置于“大乙”前,无法体现立继嗣与“伐十人五”的关系;将“伐”推后,置于“十人五”之前,则侑升采取什么祭典形式没有脚落。不得已,将“伐”与伐的对象拆开,完成合叙的最佳模式。

以上,叙述修辞格九种,尚有排比、对偶、警句、韵语、省略、复现、复词偏义、实辞虚化等,限于篇幅,未能展开。以“格”展示卜辞修辞魅力,只是一个方面,其用字确切,语汇丰富,文辞华美,也令我们叹为观止。下面仅以祭先祖表达卜者对祭品分配的问话为例,见证其时在细微之处见功夫。

盘点甲骨文修辞,远不止我们上面叙述的这些。仅从粗略的叙述中,至少可悟出如下一些道理:

(一)甲骨文是一种正在走向成熟的文字体系,是汉字进化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

方块汉字的变革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汉字的发明至殷商甲骨文,以象形会意体系为主要标志,属于规范的创立期,图画字、合体字、神智字占比较大,行款还比较自由随意。这一期奠定了汉字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此后出现的种种文字现象都可以溯源至此。第二期从金文至秦篆的颁行,在象形会意体系的基础上向形声字体系推进。这种体系的确立应上移至春秋战国之交文化下移之时。文化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它的变革必然是缓慢的,只有走向民间,成为诸多士人的事业,才有强劲的推动力。这期的特点,主要以金文为范本,“大体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亊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②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日趋复杂,象形会意字不敷所用,大量的新造字几乎全是形声字。甲骨文非象形会意字不过一二成;《说文解字》以字头计,形声字已占到八成了。由于形声字的急剧扩展,已能很好地承担表达功能,汉字走了一条非拼音化的道路。二十世纪初,“五四”知识分子提出对汉字作拼音化改造,违背汉字发展的自然规律,注定是行不通的。第三期胎动于战国,真正启动在两汉之世。这就是由篆书向隶楷的转化。这种转化的外部特征,是彻底去除篆书的圆润,以横平竖直,屈折有致的方笔来代替,而内核却是对篆文加以实质性改造,由繁化简,便于书写。整顿的结果,绝大多数象形会意字已经失去原来的形体,方块汉字从整体上说,只是一个记音符号,再作所谓象形分析,已经是隔靴搔痒了。至此,汉字进入了稳定期,虽然字量还在增加,以形声字为主的趋势仍然延续。上世纪中期推行简化汉字,完善拼音识字,简化的只是常用字,拼音只是注同音汉字、反切的发展,并不构成对汉字的实质性改变。

在汉字演变的长河中,第一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八千年前的贾湖文字,较其后六千年以前的彩陶刻画,似乎还是处在大致相近的水平上,进化不甚明显。五千年以前的平湖庄桥坟文字,六符行款整齐,字形大小一致,且出现重复使用的符号,汉字的发展明显提速,基本上接近卜辞的写法。遗憾的是,出土实物太少,难作整体判断。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庄桥坟文字已具备记录语言的功能,视为已站在文明的门槛上,望见了文明的曙光,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甲骨文出现在三千多年前,字量已基本满足当时达意的需要。为了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段,事实证明它已经不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也不是乳臭未干,缺乏完整记录功能的幼稚文字,而是枝叶扶疏,开始长成大树的正在走向成熟的文字。汉字确立形声字体系花了六七百年,再变为方便书写的隶楷书体也花了不下五百年,而从启蒙期走向成熟肯定花的时间更长,汉字历史达五千年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庄桥坟文字属良渚文化,偏处长江下游,远离华夏文明中心,已达到如此水平,中原核心地带的发展有着更强劲的势头因而文明程度更高,文字记载更发达,记载的手段更完善。我们期许有更多的地下发掘材料来证实。

(二)甲骨文修辞研究为其文本解读开辟新途径。

甲骨文发现已有一百多年,已经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为研究殷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同时,也不可讳言,我们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提供的成果还值得进一步推敲,甚至有的成果不甚可靠。特别是基础——文本解读缺陷甚多,能认识的字不到单字的三分之一,能读通的文句与现存的甲骨文献比,完全不成比例。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开展修辞研究,重点放在甲骨文特有,随时间推移,遭到淘汰的修辞手法的研究,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说合体字,甲骨学者已形成共识,绝大部人名字已识读出来了,吉凶判断词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能不能再往前跨出一大步,将类似于合体字的神智字,也识读出来?如(《合集》十一册34572片),笔者思考多年,没有进展,最近突然找到了一点解读的思路;,右下为手,手举之物与去九寨沟路上羌族村寨悬挂的经幡极其相似。另一字已识为“手举灵旗”,全句“击有车,用有正,其幡兄辛”(《合集》九册27628片)可译解为:大王狩猎有车出行,打来的猎物有正当的用途,用来幡祭兄辛。原文是句式比较整齐的韵语,一字的解读收获了诗歌韵语的源头,较《周易》卦爻辞年代要准确得多,将眼前的这个字与其对比,只是灵旗的另一款式而已。与“祖”字相似,这个神智字不可以解读为“手举灵旗敬祖”吗?

兼语,现代汉语视为杂揉的一种表现,当作病句处理。然殷代有其存在的土壤,如以图解式对待它,并不是不可理解。现在标点起来困难,殊不知当年根本不用标点,能够意会,不可言传也没有问题,发现这种规律,理解起来就不会出错了。

(三)甲骨文修辞的研究能填补汉语修辞史的一段空白,理清各种修辞技巧的源头。

树有根,水有源,汉语修辞的特点与走向无不与其源头息息相关。中国的骈对艺术出现这么早,并且奇形发展,与汉字的单音节有密切关系,与正贞反贞相对而出,互相补充有没有关系?错综修辞整合为一句意思也完整,为什么一定要用对句来表现?对后世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评点之学这么发达,古人作文对礼貌与情分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这与殷人与先祖对话,事事留意,处处小心,生怕一语出错遭到惩罚的心态有没有关系?这种风气养成的习惯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此等等的思考,与甲骨修辞的研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探寻中国修辞的根,正是为了找准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奔上康庄大道。

注释:

①《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94页。

②王国維:《史籀疏证序》。

Examples of Oracle Rhetorical Problems——Also on Problems of Change of Chinese Character Origin

HE Wang-ze
(Party School of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Nanchang Jiangxi 330031,China)

The oracle inscription is a kind of maturing writing system.The exploration of its rhetoric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of the oracle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rhetoric.The paper summarized nine figures of speech and witnessed its rhetorical achievements.

oracle rhetoric;origin of rhetoric;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H141

A

1673-0313(2015)05-0098-06

2015-07-12

贺汪泽(1941-),男,湖南安仁人,教授,从事先秦文章史研究。

猜你喜欢
卜辞甲骨文汉字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