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回归主体 成败在于教师

2015-03-28 06:40:30钟智明
湖北教育 2015年3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物体物质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关键在教师。

一、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教师要客观认识自己,如果忽视自己而开展教学,是不可能关注学生的,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就是一句空话。从现实来看,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正确定位。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1970年,赫德解释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一个启蒙的公民,能够使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以有效的途径去学习一些主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认识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认识探究过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平常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等。

记得自己当年小学毕业时学习的是《自然》,尽管要纳入到毕业考试中,但四年的时间里,都是在《自然》书上画知识点,只要背出来、考出来就可以了。记忆中是没有开过实验课的,基本上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不求甚解,只需死记硬背。往后的学习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效果也不容乐观。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照“科学素养”的要求,心中是忐忑的,以自身拥有的“科学素养”去培养和教育现在的孩子是不适应的。

二、指导学生科学观察

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观察重点。教师要善于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例如,对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体器官、岩石、矿产、材料、机械、星体等的观察,这些观察对象中,有的可以用实在的物体呈现,有的则以图片、模型呈现。无论采用哪种呈现方式,都要突出观察的重点。针对儿童观察的随意性和笼统性的特征,教师要重点引导儿童去观察平时不留意或很少会想到的方面。

又如,天气现象(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火山、地震等)和物质运动现象,这些观察对象有的看得见却摸不着,有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观察对象对重现条件要求极高,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儿童对现象产生前、现象产生中、现象产生后进行全程观察、记录和比较,引导儿童客观地描述现象,并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思考。

在指导学生认识酒精灯的使用、显微镜的操作、量筒的读数、温度计的使用时,教师应做到演示规范、讲解简洁明了,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有发现、有思考。诸如凤仙花的一生、养蚕、给白糖加热、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对变化全过程的观察,通过对比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动态变化。

教师作为观察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掌握各种不同的观察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和不同年龄特征的儿童,采用被儿童普遍接受的观察方法,取得最优的教学效益。

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要从教学需要入手,围绕学生的已有认识、认知规律、概念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展开。

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有的认识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检测,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训练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声音的产生”内容为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常在老师的引导下按如下活动逐步推进: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③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前概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采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倒推:即要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首先要认识振动,认识振动是怎么回事,认识振动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认识振动后,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振动,有力的作用但不一定振动。再聚焦到物体振动发出声音,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振动发出声音”这个核心概念。

在教学中,预设性的课堂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的,生成性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做到点滴不漏、面面俱到,否则心里就不踏实,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往往是教师累得满头大汗,效果却不好。因此,教师要大胆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性地看待并处理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教材掌握好。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勤”一些,在教学中则适当变得“懒”一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身边的物质”内容的教学,教材在引入中提出“空气、电、声音是不是物质”这一问题,随后教材又提到“其实,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多老师认为空气、电、声音都是物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

对“空气是物质”大家没有争议,它是一种混合气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实物。空气是物质,那么声音是不是物质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现象,它本身并不是物质。如果把声音也看作物质的话,那么易拉罐压扁的同时会产生声音,也就是产生了新物质,这样推理下去的话,把易拉罐压扁也是化学变化了,但是把易拉罐压扁原本是物理变化,这就产生了悖论。由此推理,声音不是物质,而只是一种现象。

由此可见,老师不要在学生面前轻易下结论,如果学生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知识基础,而教师强行地教给学生,他们只能是囫囵吞枣。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却不告诉答案,同时给学生一些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这里留下悬念可能比直接告诉答案、让学生囫囵吞枣更有意义。

又如,有一个版本教材有一个内容是“找拱形”,目的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拱形,并尝试解释,但仔细阅读教材后,感觉没有太多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而教学前一节课“探究拱形的抗弯曲能力”时,学生的参与性很高,也能够理解“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与拱足有关”。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不妨将教学改为: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找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再根据小组内讨论的情况,选择一个无法解决或想推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认识;最后,对没有突破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研究。

实践证明,短短的一节课,9个小组提出了“圆拱是不是比拱形的承重能力更强”等13个问题,对其中的11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解答,剩下2个问题,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迅速解答了。在高年级上观察课,激发他们的兴趣远比随意组织他们进行探究效果更好。

课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刻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会限制学生的主体性,束缚学生的发挥。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助长学生的随意性。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桐梓坡小学

(410205)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物体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