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孝峰
历史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照
——评刘树元的《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
陆孝峰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文学是人学,小说创作的根本问题是对人性的把握。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观念的解放,出现了挖掘“人性”多种可能性的小说。刘树元的专著《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以卢卡奇的整体美学主义作为观照,从整体、文本、文化、立场、风貌、重构六个文学关键词入手,探索了小说的审美本质,包括小说创作中的个人化写作、作家的价值立场、艺术的想象力和人性情态的诗性描写等等。这本专著的价值在于为中国当代小说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文学审美批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人性;心灵观照;价值立场;叙事革命
刘树元教授的学术专著《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以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的整体美学主义作为观照,以文学创作方法、创作主体、创作过程、文学审美等为研究视野,以新时期以来大量的文学作品作蓝本,以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元素“人”作为考察的对象,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审美嬗变和历史重构。
刘教授的《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从整体、文本、文化、立场、风貌、重构六个关键词入手,分别论述了小说审美本质的美学品味、创作过程的整体性描述、创作主体的现实性表达、作家的整体性选择与坚守、整体主义视野下的小说追求、先锋小说的多样现实贴近与现实小说的现代华丽转身。从小说创作的基本元素“人”出发,阐述创作主体(作家)与创作客体(生活)的多样丰富性和实践性,以及客体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渗透到作家的主体审美创作活动之中,以创作主体的不变性和变化性以及生活的历史变化性阐述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该书论述了当代小说的历史走向和文艺流变,当代小说是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因子的滋养下,同时深受西方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和存在主义等诸多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中西合璧、相争共存的态势;同时小说的审美风格也呈现非常独特的个性: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促使作家打破传统,深入挖掘“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创造出更多的“个人化”的作品。当代小说由关注人的集体性共存到个人性的隐秘,不是个别作家的创作状况,而是当代小说的集体华丽转身,出现了叙述方式的全新构置和对人的重新认识和创作。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人性”和“文学”无疑是一种惊人的变化。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学的现实性观照和心灵观照始终是文学离不开的命题。一方面,通过文学形象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人又以其独特的存在,对社会问题产生冲击、批判和逃离,从而产生人性的张力,进一步来探讨人本及人性。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笔下塑造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新时期文学的实绩也恰恰在这一点。其中对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有着启示性的审美发现。人的社会性是指,社会群体的人首先需要依靠社会,并且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生存空间的可能。社会性更趋向于人对社会规范、价值理念的认同。而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本性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性以及个人具有的独立性,为满足个人的独立性而呈现出的心灵自由和独特的审美选择。[1](P11-15)刘树元教授这本专著,正是以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作为考察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基于对人的社会性的认同和发现,认为人的个性的完整性绝不仅仅意味着只是人的个性的丰富性,还意味着个性的客观本质性和理想人格,是丰富性、客观性和理想人格的统一。新时期文学之初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反映了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张而复杂的关系,以及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力。这里,一方面有对时代给人们心灵造成伤害而忧心和痛苦的描写;另一方面有积极适应发展的时代,在这发展的浪潮中,隐藏和淡化个人情感的一面。其后的具有寻根文学和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先锋作家,又试图回归到自己的心灵领域,更多地给予心灵以释放和自由。作家个人在对社会有所期待的同时,又有自己心灵的巨大隐秘空间。小说家被压抑的自然性得到解脱时释放出来,其中对困惑迷惘、挣扎期望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触摸到了像戴凤莲、余占鳌、福贵、丙崽等等那样奇特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如何定位自己的价值立场呢?在《立场:作家的整体性选择与坚守》一章,刘树元教授论述了作家对于文体的重新选择和创造以及文学转型期的精神价值定位,既肯定了作家对于文学创作的“个人化选择”,作家对于创作模式和创作风格的自由发展。通过对人的“潜意识、非理性”的发现开掘,发现人性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把人性置于广阔的生活时代中去,同时又允许人与社会时代、政治和经济保持一定的疏离空间。文学除了政治、教育、娱乐功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审美美育功能,通过审美达到教育的功能是文学反映生活的最高艺术。正像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建军评论的那样,“整体性是文艺创作的内在需要。这种整体性不仅指主体与客体自然相容的整体,更主要的在于,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物化方式,它与认识论的知性判断和伦理学的意志判断相较,是那种带有极大的精神自由度的整体。”“相对而言,人类的审美活动,却使人的生命意识处于全面的呈现、充分活跃之态。它不是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的表现,而是通过感性形式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幻想的全面表现。”[2](序言)
在第六章《重构:先锋小说的多样现实贴近》中,刘教授用西方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阐述马原的先锋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认为,先锋小说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它放弃了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来显示世界无序的本在。打破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走近生活,感知人的生存状态。而对当代另一位先锋作家余华的解读,论者却是从“欲望叙事”的角度加以分析,认为余华构置的小说模式通过对生命本我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酷、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从而让我们去追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性的丑恶和阴暗。在这里,文学作品成了一个象征的世界,通过对象征世界的认识让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世界,对现实的认识不仅仅是你看到的,更多地在于你看不到的世界。作家的感性、个性、审美理性和艺术禀赋不断地把当代小说的艺术展现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整体性文学元素的生成,有效促使了“个人化”创作的生成,使文学自觉地走向“人学”,让创作的理性成份和感性激情等非理性成份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作家的想象有了发挥的余地。
新时期以来小说对多种文体的突破、多元审美的出现、多种语言言说方式的并存,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融合一体,在造成故事的虚构性、艺术的幻觉性的同时,又给读者提供了无限自由、宽松的阅读感官享受。[3](P58)在承认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刘树元在本书中专门提到了作家对“人文精神”的坚守,也就是作家要有道德底线。文学自始自终都是源于社会,同时文学也必将反作用于社会。优秀的文学家都会认同“使命”和“尊严”,作家树立道德自信心,为读者提供思想与精神营养,才是真正肩负起了塑造人类灵魂的责任,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
刘树元教授的《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是一部集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于一体的学术专著。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和卢卡奇的整体主义艺术准则,同时兼收并蓄西方符号学美学、结构主义、精神心理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新历史主义等等的理论。在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作家创作心理的寻根溯源中,既忠实于文学反映现实的题材来源,同时又能发现文学虚幻而非理性的一面。用倡导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来表现人及其生活,恰恰体现了小说审美的本质,使作家的生命主体得以很好的展现,作品内在主题、结构、情感和表现形式都得到整体性地呈现。这也正为中国当代小说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文学审美批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刘树元.小说的审美本质与历史重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Aesthetic Reference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ulture——A Comment on Aesthetic Nature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Novels by Liu Shuyuan
LU Xiao-feng
(Department of Arts,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As a study of human being,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novel writing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With the libe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art,the novels’digging up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human nature has sprung up since the new era.With Lukacs’s notion of whole aesthetics as reference,starting from the six key words“wholeness,text,culture,viewpoint,style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reconstruction”,this treatise explore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novels including individual creation in novel writing,writer’s philosophy,artistic imagination and the poe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otional state of human nature,etc.The value of the book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and points out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aesthetic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human nature;psycho reference;outlook on life;narrative revolution
I206
A
1672-2388(2015)04-0062-02
20150703
陆孝峰(1968-),女,浙江湖州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