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

2015-03-28 06:24卢长怀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笔译英语专业因子

卢长怀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

卢长怀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有关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将当代外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英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在英语笔译教学中添加文化因子的植入,并将其应用于英语笔译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英语笔译这一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笔译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英语笔译教学;文化因子;植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于199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与此同时在国内许多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国家教育部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组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了其他素质的基础,而文化素质是重中之重。首先,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先天生理因素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影响很大。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是通过对他的知识内化而形成的。这种心理品质与人的生理素质有所不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受人的后天的教育与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换句话说,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后天教育的质量。其次,人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的方式加以完成。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这并一定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素质。实际上,知识只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条件。如果知识不起作用,那么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便失去了目标。第三,人的素质属于那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人的素质是通过多年的知识不断累积和内化所形成的。因此,它带有某些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的形态来体现的,并影响和左右着人们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提及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时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具备科学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取得科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开拓科学创新的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都起着深层次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最基本的要求,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它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开拓进取、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多么的重要!

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最佳方式,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进行:国内高等学校应尽量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能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欧洲文化、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历史、世界史以及艺术等课程;任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这些课程外,还要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他们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多读有利于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书籍,这一点对大学生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较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具备较扎实的汉语功底,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进行研究正是针对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进行的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尝试。此研究使得英语笔译这一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并为我国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进行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极大地丰富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一、文化因子、文化与翻译的理论阐释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以及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因子”说。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

文化因子,也被称作“文化质点”。它是一种最小的单位符号,主要用于区别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因子有时呈现出具体的特征,有时表现出抽象的特征。文化要素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不同民族的伦理道德、艺术、宗教信仰、哲学、价值观念、建筑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所著的《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是这样阐述文化差异的:“实际上,在译者看来,由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要比语言结构差异引发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2]著名语言学家David Katan 在其所著的《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一书中是这样阐释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关于翻译是否能用于阐释文化,或在多大程度上与文化产生联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所在。”[3]

学者赵贤洲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他将文化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在他看来,所谓知识文化, 通常是指不带言语标志的、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不会产生直接或严重影响的文化知识。它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的。如古董、名胜、古迹、文物、自然遗产, 等等。“所谓交际文化, 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对交际直接产生影响的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如词语、句子、段落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 它主要以非物质为其表现形式。”[4]当然, 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本身与语言习得和语言交际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都是应该掌握的。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导入和导出。

上述有关文化的定义在我们实际英语教学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缺乏完整性,尤其是英语教学中有关文化传输的完整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者胡文仲和高一虹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定义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其定义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他们将文化视为“某个特定人群的所有生活方式,它不仅涉及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人们的价值观。”[5]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在全世界已经出版的作品中,有关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50余种。文化所蕴含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尽管文化的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各学科关注的焦点,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很模糊,由于不同国家的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定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探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我国英语教学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隶属关系,还是伙伴关系?有些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更多的学者和专家都持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已经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在外语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增加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所进行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很多进步都离不开外来知识的冲击和影响,并使社会、经济、文化和知识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使得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尤其是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因此,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和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系统的发展都与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6]

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而英语笔译教学又构成了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导入和导出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学者张占一所描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各国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7]

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英语笔译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对那些讲授英语笔译课的教师来说课堂讲授的内容应以传授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并融入文化内容为主,交际教学为辅。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仅要详细地讲授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课后还要向学生推荐几本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书籍。这样学生会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文化修养便会很快地得到提高。

在英语笔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不能低估文化因素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语言交流实际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差异,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无论是翻译工作者,还是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语言的不可译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从本质上来看,实际就是文化的不可译性,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辨证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进行文化因子的传输,能够将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为文化的可译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原语作者的写作意图、目标语译者的翻译目的、文本的类型以及译者和读者的知识水平等。

三、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的主要内容

英语笔译作为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汉译英的翻译理论和英译汉的翻译理论,而且还要讲授汉译英和英译汉的翻译技巧,在讲授这些翻译技巧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讲授文化因子的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内容。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工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过英语笔译教学译介新的词汇和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汇和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和使用,逐渐融入本民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上,大学生应不断增加词汇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完善他们的语法修辞能力与写作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在掌握扎实的汉译英或英译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才能使得他们的翻译水平不断地提高,译文达到忠实原意,语言通顺、流畅的目的。

在笔译课堂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行之有效并能使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是笔译教师一直着重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英语笔译课堂上,任课教师有时采用这种语法-翻译的方法,英语简称为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这种教学方法,即简便实用,又容易操作。”[8]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诸多学者对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语篇分析法受到了英语教师的普遍青睐,并广泛应用于英语笔译教学。然而,本人通过多年的英语笔译教学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两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局限性,还无法满足国家教委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中所提出的对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是个全新的课题,它是将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与英语笔译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原有的笔译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以后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于文化因子植入的英语笔译教学的精品课建设

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政策。此后不久,许多省的教育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这些新政的出台在很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特别强调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教育部同时还指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的课堂讲授和共享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在进行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的过程中,本人与教研室的其他几位教师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基于文化因子植入的英语笔译精品课程的建设,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基于文化因子植入的英语笔译教学全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将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教学内容与英语笔译课程精品课的建设和该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是本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笔译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在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图片上植入了诸多文化因子,同时在介绍文章的作者以及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中植入了文化因子,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翻译例句中也尽可能多地植入文化因子,在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视频、音频、图片中我们也进行了文化源的导入。

(三)“基于文化因子植入的英语笔译教学模式”

由于英语笔译教学与其他的英语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原有的英语笔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因子的植入,这种全新的教学法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和体裁教学法外,还将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文化因子植入进行有机的结合。把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与英汉语对比。从性质上看,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属于人文文化。因此,在心理文化层面,西方的科学文化比较注重物质、轻视人论,功利为本。他们重分析、轻综合。西方人强调人权至上,个人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而中国人的人文文化重人论、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强调综合、不看重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的观点,视人与自然为浑然一体。

2.英美人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这种差异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语具有功能性,汉语具有形象性。例如,西方人通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比较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中的 absence,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s,我们在翻译时,就要将其具体化为“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另外,汉字“从”(to follow )、“雨”(rain)、“伞”(umbrella)等都具有象形性,还有些词语其直观性更强,如“娃娃头” (pageboy style)、“橡皮奶头”(dummy or comforter)、“露背装”(halter top)、“灯笼袖”(puffed sleeve)、“回形针”(paper clip)。当他们被译成相应的英语后,绝大多数只说明其功能而很少具备原来的形象性。

3.英美人严格区分主、客体,而汉民族主、客体融为一体。在英美人的思维中,他们重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以“人” 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行为。因此,在句式上常常表现为汉语常用表示人或生物的有生命的名词做主语,而英语则常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如“星期三早上我发现妈妈哭了”。可译为“Wednesday morning found my mother crying.”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这种多用物称的表达法,他们很难把握好,特别是在汉译英时,不会灵活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是跟着汉语的句式走,亦步亦趋,因而显得很蹩脚。

由于英语属于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语言,因此,英语中的许多句子必须有主语和谓语,由于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存在不同,经常采用被动语态。在英语中,被动句子使用的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及物动词和由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构成的短语均可采用被动结构,而汉语属于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语言,所以在汉语中,人们常使用主动语态,有时会出现无主句的结构,被动结构使用得相对较少。尽管英语中使用被动结构的句子,我们在英译汉中仍然可以采用主动结构来进行表达。因此,英语被动句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汉语被动句。反之,汉语的主动句在英译时,有时也可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译成英语被动句,中国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也用英语的主动结构来表达,这样就会大大地影响翻译的质量。

4.充分发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优势。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认真对比,从中找出语言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体裁教学法(Style Method),试图从文化翻译的视角,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依据,引导学生对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章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指导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发现文化要素,并在翻译实践中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使翻译这种涉及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真正成为链接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根据英语笔译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Method)、归化翻译法(domestification)、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以及认知法(Cognitive Method),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笔译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就能达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英语笔译教学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先进的翻译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英语笔译教学中文化因子植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着手进行英语笔译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通过对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分析对比,着重探讨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文化对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某些文化现象对语言翻译的制约作用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和增强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在进行英语笔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子的植入问题,从而将原先采用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手段转变为文化源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植入中国文化因素和外国文化因素,使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的提高做到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意识,其接受二语的能力也会更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我们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进行英语笔译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该课程的网路资源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基于文化因子植入的《英语笔译》教学新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为全国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一种有益的尝试。

[1]张维贵.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6):111-115.

[2]尤金·奈达.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6.

[3]David Katan.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4.

[4]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1):76-83.

[5]柴畅.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41-143.

[6]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

[7]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32.

[8]郑树棠,卫乃兴.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研究[J].外语界,1997(3):1-7.

(责任编辑:王佩)

AStudyoftheEmbeddingofCulturalElementsinEnglishTranslationTeaching

LU Chang-hua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need of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s, great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element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ng.Our major concern is how to combine the advanced teaching ideas with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create the most effective teaching mode.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exploitation of a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of English translation--the embedding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teaching resources, which will be used in all the links in English translation.The new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helpful to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literacy.Thu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w concept and model as well as a nice t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cultural elements;embedding;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1673-2103(2015)06-0111-05

2015-07-1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YY013)

卢长怀(196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与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G642

:A

猜你喜欢
笔译英语专业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