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机制初探

2015-03-28 05:51:59陈先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单的学术期刊意见

陈先军

构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机制初探

陈先军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文章分析了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机制。互动机制的构建重点论述了审稿单的设计、审稿专家遴选要求的确定、审稿邀协函和审稿意见反馈单的撰写。互动机制的构建工作以期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实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辑;审稿专家;沟通;互动;审稿意见

1 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认知

不论是作为学术活动而言还是作为编辑活动而言,审稿都是件严肃的事情:审稿与审稿专家是以学术成果社会化为目标,以稿件为纽带,以编辑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关系,两者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1],而且,专家审稿是三审制的关键一环,其审稿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也是件严肃的事情,富于成效的沟通有利于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因此,建立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机制,编辑首先必须有如下编辑沟通素质的自觉或认知:①能否在沟通的各个环节和沟通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时效上力求减熵是编辑素质的体现;②能否选择到合适的审稿专家与自己合作是编辑素质的体现;③能否明辨审稿意见的有效性与可信度是编辑素质的体现。大致来说,①贯穿于互动机制的整个过程,②是互动机制的前提、基础和关键,③是互动能力的体现。所以,编辑要根据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在稿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设定学术质量评价指标以形成审稿专家意见单。这是构建互动机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编辑要认识到审稿单,①是切合办刊宗旨,导向办刊特色的学术质量的量度,②是对审稿专家审稿范围的围标,③是互动机制的平台与凭证。然而在编辑实践中,据笔者与同行交流得知,有些编辑由于没有参与审稿单的设计,对审稿单的理解认识不深,因此只看重其中的稿件处理意见的结果是刊用还是退稿还是退修后再审。一般情况下,这种照单全收的编辑实践是一种放弃减熵的行为,放弃明辨审稿意见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的反馈,是不负责的。那么,编辑如何设定审稿单,并据此遴选合适的审稿专家呢?

2 构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机制

2.1 科学设计审稿单

审稿单是编辑与审稿专家沟通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互动的主要内容,对其科学的设计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学术期刊的稿件尽管类型不一,但都离不开它的学术性;而每家学术期刊都有它的办刊宗旨、选稿范围与学术特色。这就给审稿单的设计提供了评审内容的依据与方向。一份好的审稿单应该体现期刊的稿件录用导向,也应该是审稿专家的审稿向导。结合编辑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审稿单可由“评审意见”、“具体意见”、“处理意见”、“编辑留言”四部分构成。评审意见由审稿专家选择或填写,具体意见由审稿专家撰写,处理意见一般包括刊用、退修(退修后发表和退修后再审)和退稿三个大项,编辑留言的功用是在有些情况下,编辑针对稿件内容对审稿专家提出具体细致的问题以作说明、提醒或以待其解答。编辑留言既能方便解决稿件的问题,又能提高编辑素养,还能提高编辑与审稿专家的协作与共识。这里主要探讨评审意见的设计,因为它是审稿单的核心部分。

评审意见一般由体现学术性的评审项目构成——尽管有人文社科、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但在学术性上是有共性的——其设计是整个审稿单设计的重点和关键。一般来说,评审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可设计成填写或选择两种形式。借鉴文献[2]设计的审稿单,笔者提出评审意见的四个性:

一是重要性。评审选题研究在所在领域的重要性,可分设两项:(1)理论意义;(2)实用意义。

二是创新性。主要是指内容或方法上的创新性,可分设有无(1)新成果、(2)新经验、(3)新方法、(4)新观点、(5)新应用等项。如果是新近协作的审稿专家,可能还有一段和编辑对这个“新”具体把握的磨合期。对一般的学术期刊而言,这个“新”更多的是体现在某个点上,还没人提出来的,还没人做出来的,又是好的。

三是科学性。取材、调查、实验等的真实可靠,题目、标题、术语、符号等的确切规范。可分设项目:(1)实验、调查等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据处理是否完整、数据计算是否准确;(2)参考文献有无漏引,错引和画蛇添足的加引等;(3)图表、照片等来源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是否确切规范;(4)题目、标题是否简明贴切,是否范围过大,是否中英文相符等;(5)术语和符号是否确切、规范、一致。

四是逻辑性。可分设项目:(1)论据的充分性;(2)论证的严密性;(3)论点的正确性;(4)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结构是逻辑缜密的表现。评审稿件内容的逻辑性应该以科学性为前提,否则推论再严密也是在造空中楼阁。一般情况下,可设为编辑初审的内容,但由于有些专业稿件内容艰深,编辑把握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给审稿专家了。

科学性和逻辑性方面的评审内容是编辑与审稿专家沟通上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协助审稿专家的审稿工作是编辑审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编辑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设计与专家审稿单相关联,相衔接的初审审稿单;(2)相应地,给待复审稿件先做好编排规范方面的编辑加工,有利于沟通的流畅。

2.2 确定审稿专家的遴选要求

审稿单明确了专家审稿的具体工作,谁能胜任这项工作就是审稿专家的遴选问题。根据审稿单涵盖的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审稿专家必须是相关领域的学者,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1)了解或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2)专业成绩较为显著。这两条是遴选审稿专家的专业要求,可以从其论文或著作的影响力造就的业界学术地位,综合其职称级别加于判断。另一条是从事任何一份职业都要敬业的要求,这就是说审稿专家对待审稿工作: (1)要有责任感——为学术负责,因而为自己的审稿意见负责;(2)要有协作意识——协作是目标一致地为学术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审稿工作的沟通上,编辑和审稿专家是互为信源和信宿的,是不断反馈的过程,所以,审稿专家的职业要求其实也是编辑的职业要求。同时,因为编辑往往负责其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科编辑工作,所以在学术上也具备一定的沟通反馈能力。这就是说,首先在专业要求和职业要求的实现上排除了不少噪音,是沟通前的减熵行为。当然在实际的送审工作中,编辑还要回避一种熵增行为,就是回避要求:回避作者与审稿专家的利益关系,不然会损伤审稿意见的质量。因为,配合审稿单的审稿专家的遴选要求的实现就能够增强审稿意见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从而加强了沟通的成效。

审稿专家的遴选要求是编辑开展送审工作的理论依据;是搭建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机制的基础和平台,应该成为编辑部的规章之一。如果脱离要求选择审稿专家进行审稿,那么其审稿单的设计就会因流于形式,减损其审稿质量。

2.3 撰写审稿邀协函

遴选上的审稿专家能否接受聘任就要依靠编辑部及其编辑的努力了。审稿邀协函一分为二,为邀请函和协议书,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块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每次沟通的信息流量和沟通效率,减少不少噪音的产生。从互动的程序看,一份好的审稿邀协函是开启编辑与审稿专家沟通互动的钥匙。笔者认为,虽然各个学术期刊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要拟邀请的审稿专家也各个不同,但根据编辑与审稿专家都是为学术服务的共性与共识,一份好的审稿邀协函应有以下几种要素:

一是“我们了解你”。审稿邀协函首先要表现出对拟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绩的了解,以此表明邀请的诚意。二是“你对我们很重要”。强调我们的工作需要你的支持与协作——同时寄送或发送审稿单给审稿专家,强调审稿专家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其成就感和积极性。三是“我让你了解”。给拟审稿专家简介期刊,其内容一般包括办刊宗旨、栏目设置、读者对象,在同类期刊中的地位,是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以此让对方判断担任此审稿专家的工作价值和学术意义。对此有的学者[3]还主张让审稿专家进一步了解期刊而加以介绍期刊所刊发论文的基本水平、稿源情况、退稿率、作者群和编辑部的工作流程等,随函寄送或发送最近半年或一年的(电子)期刊以求直观实惠的效果更好。四是“我们来协作”。阐明审稿专家的权利和义务[4-5]:权利诸如获得必要的审稿信息或资料,独立评审稿件,稿件最后有没刊用的知情权,因审稿而享有学术声誉和审稿酬金等;义务诸如严肃认真审稿,严守保密,严格遵从学术伦理等。同时表明编辑部会对其审稿工作和审稿质量进行监督,如若有违审稿职责或学术伦理,会以适当方式追责。

2.4 设计审稿意见反馈单

专家审稿的实质是编辑审稿的延伸和助力,是弥补编辑审稿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审稿专家是编辑部的智囊团和学术依托。所以,对所邀请协作的审稿专家和其所出具的审稿意见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这是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交流的基本态度。但专家审稿有其自身的非理性和局限性[6-7],编辑作为审稿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就不能不慎重对待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基于尊重和慎重的态度,根据专家所出具的审稿意见,作出具体的反馈。一般情况下,反馈内容主要有:(1)反馈审稿单中的“具体意见”和“评审意见”中的填写部分;(2)反馈审稿单“处理意见”中的退修内容;(3)反馈稿件最终处理情况。(4)表示对审稿专家审稿工作的感谢。

基于上述互动机制的建立,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始末可分解成以下工作:(1)确定审稿专家的工作;(2)邀请审稿专家与其协作的工作;(3)协助专家审稿的工作(先做好初审,随送审稿件发送审稿单等);(4)审稿意见反馈工作;(5)统一答谢审稿专家的工作。

[1]贾丽红.高校学报编辑和审稿人的协作关系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 211-213.

[2]陆雅玲.科技论文的双审稿单设计[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4):125-127.

[3]陈蓉,吕赛英.科技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密切合作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5,17(3):203-204.

[4]刘晓涵.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协助提高审稿专家初次审稿的质量[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 (10):34-38.

[5]冯远景,陈希宁,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权利与义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246-249.

[6]李冰.审稿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及期刊的对策[J].编辑学报,2007,19(4):251-253.

[7]阎西林.论“外审”的角色定位[J].编辑学报, 2004,16(5):326-328.

On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Editors and Peer Reviewers

CHEN Xian-ju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Jiaying College,Meizhou Guangdong 514015,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acknowledges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the peer reviewers and an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m is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review form,the requirement of the selection of peer reviewers,reviewing invitation letter and the comments of feedback from.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will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diting practicing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editor;peer reviewer;communication;interaction;comments

G232

A

1673-0313(2015)04-0160-03

2015-03-11

陈先军(1978-),男,广东梅州人,编辑,硕士,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单的学术期刊意见
小学数学实验学习单的开发研究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临床日常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门诊医嘱管理系统中医瞩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
西南军医(2014年4期)2014-01-19 13:54:34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
世界科学(2013年6期)2013-03-11 18: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