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教育对策

2015-03-28 04:43
关键词:道德行为规则道德

杨 洁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教育对策

杨 洁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一些问题,认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道德认知;个性化教育;问题;对策

1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一般理论

道德认知即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们面临某种道德情境进行行为选择时,首先对他所处环境的道德准则有所认知,并掌握系统的道德概念,形成道德观念,他才有可能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认知是做出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科尔伯格,他认为道德发展由“三水平六阶段”组成。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此水平分两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根据结果判断行为的好坏,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阶段2:功利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遵循互惠的原则。对自己有好处的行为就是对的。水平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家庭与社会的期望行事。分为阶段3和阶段4。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即做别人期望的行为。阶段4:法律和秩序取向。处于这一阶段强调对社会尽职尽责,遵守社会规则,恪守社会秩序。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括阶段5和阶段6。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一种“契约”。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唯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遵守。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这一阶段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个体以主张权利平等、尊重个人尊严等抽象原则行事,即使这一原则与法律相冲突,人仍按这一原则行事。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处于阶段4和阶段5。处于阶段4即法律和秩序取向的大学生,他们具有规则意识和认知,尊重权威,遵守社会规则,否则就感到内疚。处于阶段5 即社会契约阶段的大学生具有这样一种观点:认识到要维护基本的权利、价值观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在他们与所属的群体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如此。但对于自由和生命价值观则不管别人如何都要遵守,他们认识到规则如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时可以改变规则。对于规则不再一味地遵守,而是有了自己的规则认知。

2 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问题现状

按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已经发展到成熟的水平,特别在道德判断方面。诚然,经过多年的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规则及其规范认知的知识基本不存在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掌握道德知识并不一定做出被期望的道德行为,出现了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第一,道德认知的多元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认知及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同时人们对新的规则有一个逐步适应的接受过程。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趁虚而入,使部分人的价值观、道德选择等出现了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强化,导致道德认知的多元化。加之,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形成“轻规则重人情”的观念,使规则难以内化为人们的自律行为。这些不遵守道德规则的风气,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培养。

第二,自身价值观的错误导向。有些大学生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他们采取行动时不是以是否符合道德为依据,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身为前提。当人们面临一种道德情境时,如果遵守道德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去遵守;当遵守道德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采取漠视道德的态度。

第三,道德认知的自觉性缺乏。道德主体是否采取道德行为,以道德认知为前提,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转化行为的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发挥很大的作用。若道德主体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会有道德行为;反之,道德主体要依赖外在的监督,才会有道德行为,道德认知的自觉性很差。

第四,道德认知形成的道德信念的稳定性较差。道德信念则是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信不疑的想法。道德认知多元性导致道德信念缺乏稳定性。譬如,当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盛行功利主义、贪污腐败等消极观念,当两者相冲突时,使大学生不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出现道德信念的不稳定的状况。

3 道德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期,对外开放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产生了消极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其道德认知发生偏差。

第二,自身道德意识淡薄。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起关键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偏颇,如功利主义倾向、缺乏责任感、诚信缺失、对不文明现象不予制止等都说明了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淡薄。

第三,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培养孩子道德认知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价值观、文化程度及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面典范,身体力行,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溺爱孩子成为许多家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教育观价值观等有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踏入社会时经不起挫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认知存在问题。

第四,学校管理缺位。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主战场。但是高校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化,传统的灌输方法仍占主导,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未和社会的需求相连接,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等。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进而对道德认知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现行学校规章制度带有浓厚的命令色彩,要求学生强制执行,没有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约束了学生的个性自由,使学生难以遵守规则。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就必须遵守道德规则,否则难以在社会立足。

4 个性化的教育对策

道德认知问题是社会、自身、家庭及学校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

4.1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地推进道德建设,形成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体系。首先,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具体化,使社会成员认识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公民履行道德行为提供依据,从而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此外,运用网络媒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宣传正面典型事例,使道德模范事迹得以鼓励和表扬,弘扬正能量,批判道德漠视现象。形成以“行善为荣,作恶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4.2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道德意识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关键在于自身。若忽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则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认知的自觉性,使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教育者应从实践出发,丰富道德认知教学方法。第一,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深知道德规则的内涵和意义。第二,参与日常校园管理实践。加强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定期学习《学生手册》并给予考核评价,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拓展户外实践形式。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切身体会到规则对自身的影响,加强规则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加强自律意识,在没有外在监督下,依然自觉遵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实施道德行为,达到“慎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4.3家庭发挥积极的道德教育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及教育模式对孩子道德品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表率。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融洽、理解及包容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较易形成积极乐观的道德品质。反之亦然。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关爱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此外,父母要树立全新的理念,不能只重智育,忽视德育,要德智协调发展。同时改变溺爱孩子的行为,使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4.4学校要改革道德认知教育

大学生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第4、第5阶段,其道德认知经过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改善,但道德信念不稳定。因此,学校要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改革。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学习提高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汲取教育内容,创造性地加以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同时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影响教育者,做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解决学生疑惑,达到与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过程,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道德教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道德发展特点。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向更高一级道德水平发展。

再次,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年年变,这样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讲理论知识,还要联系实际讲现实问题,讲出活泼和吸引力,尽力做到堂堂精彩。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必须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及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需求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个体需要和社会发展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自觉性,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7.

[2]余世锋.高校德育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162—163.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34

2015-08-25

杨洁(1987—),女,山东德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16;G444

A

1674-6341(2015)06-0073-02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规则道德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