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合乐”而为
——论襄阳市区民众合唱普及与提高
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音乐是艺术领域无可替代的部分,在人的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合唱则是音乐世界的重要板块,被视为人类心灵的净化器。地处汉水中游的襄阳历史文化悠久,但现代化进程中的襄阳文化、艺术却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合唱艺术落下更远。文章分析了襄阳市区群众合唱的现状,发现合唱活动参与面窄、活动量小、对合唱缺乏正确的了解与认识等问题。指出制约襄阳市合唱普及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合唱教学的专业人才、缺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的基础条件、缺乏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缺乏强有力的倡导、支持与参与等。提出提高认识并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合唱艺术、制定长久规划并建立长效机制以切实发展合唱艺术、采取“七个一”措施来扎实发展合唱艺术等建议。
关键词:合唱;文化襄阳;群众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襄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将建设成为汉水流域中心城市,打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中心。然而,当下的襄阳,文化艺术特别是合唱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与民众对艺术的需求相距甚远,与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差距很大。
一、襄阳市区群众合唱的现状
襄阳市人口近600万,市区人口约120余万。按照百分之一的参与率计算,合唱人数至少应该达到一万二千人左右,可实际却不到千人(包括少儿合唱),且艺术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一是合唱活动参与的“面”窄。只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重大的纪念、庆典(比如逢五、逢十建党、建国周年)等政治性活动时,勉强组织起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合唱,绝大多数单位没有参与;二是合唱活动的“量”小。少数开展合唱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仅在某项活动前才“火热”排练,没有形成常态化;三是缺乏对合唱的正确了解和认知。民众普遍认为,合唱就是人多,大家聚在一起歌唱即为合唱,缺乏合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不了解合唱所需要的声部要求、声音要求等等。
二、制约襄阳市合唱普及提高的因素
一是缺乏合唱教学的专业人才。这一状况是影响襄阳合唱艺术水平的主因。合唱与指挥是所有音乐艺术中涉及其他相关学科门类最多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如在进行发声训练中,就涉及到声乐学、音响力学、色彩学等;在排练合唱作品时,又要涉及到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诗词文学、键盘弹奏等;而指挥的技能技法又涉及到人体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因此,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往往因综合能力不足而对合唱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其它企事业单位或社区,具备较全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
二是缺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的基础条件。这也是影响襄阳合唱艺术水平的主因之一。合唱艺术活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810万人就有一座标准的音乐厅,而襄阳市区一百多万人口,至今还没有一座音乐厅。不仅如此,连最起码的活动场地也没有,市民们的业余文艺活动以老年人的腰鼓、街头健身舞蹈等为主,青年人参与者少。但凡遇到天气变化时(比如雨雪天气、酷暑天气等),就无法继续活动了,怎能进行合唱教学训练?
三是缺乏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这种现象在专业人士和一般爱好者中都存在。本就缺乏的专业人士中,绝大多数随波逐流,为名为利而不愿有所奉献;一部分合唱艺术爱好者,也不能克服困难坚持排练,使得整个合唱水平提高太慢、表演能力原地徘徊,难以取得质的突破与飞跃。
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倡导、支持与参与。党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倡导、支持以及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参与力度,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实效,决定了合唱的普及程度与合唱水平的高度。
一个城市、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或城市、地区的“品位”,经济发展在某一阶段可能是最主要的目标,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文化艺术的发展才是核心。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艺术无一不是走在前列。
三、襄阳市区群众合唱对文化襄阳建设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
文化襄阳建设过程中,合唱将起到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在合唱团里,只有“我们”,没有“我”,突出个人就破坏了合唱。合唱追求共性,管控个性,求得谐和、统一。合唱需要个人与声部、声部与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方能完成作品的演绎。
合唱同时起到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作用。任何一首中外歌曲,都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思维情愫。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深刻内涵和情感特色,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合唱众口同声,众人一心。合唱洗涤心灵,激发热情,振奋民族意识,提高国民素质。
合唱还起到增进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通过合唱活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相识、相互了解而成为好朋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合唱可以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即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可以通过合唱,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赖。
音乐是世界通行的语言,合唱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音乐具有渗透人的内心世界的魅力,音乐是进入更高世界的唯一方法。”捷克著名作家伏契克说:“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犹如没有太阳便没有生命。生命不息,歌声不止。”
四、普及与提高襄阳市区群众合唱水平的途径与措施
襄阳市区群众合唱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久远的工程,绝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需要从认识到行动、从被动到主动、从热情到坚持,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方见成效。
(一)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合唱艺术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中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先王立乐之方”,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出自西汉《礼记》第19篇《乐记》。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能够端正社会风气。小到家庭,大到族长乡里,再至整个国家,音乐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因此《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以礼、乐的相互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在现代社会里,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如果把《乐记》里的“乐”狭义地借用为“合唱”,或许更符合《乐记》此处的“内在语”——通过“乐”让“民”学会“同唱一首歌”,这也许是《乐记》所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需要不断通过宣传及合唱本身的艺术活动,来提高人们的认识。
人人都喜欢音乐,人人都爱唱歌。由于合唱与其它艺术表演形式相比,具备极大的优势:易被人们接受,不需要购买任何乐器,人人都可参加。这正是大力发展合唱艺术的前提。
(二)制定长久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发展合唱艺术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必须并举。襄阳市要普及发展合唱艺术,仅靠民众自发、自觉地组织、参与,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党政各级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制定长久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政府职能的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其中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因此,襄阳市群众合唱,需要政府与宣传、文化等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与倡导。
(三)采取一系列举措和措施,扎实发展合唱艺术
针对襄阳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更为了扎实发展合唱艺术,特提出“七个一”措施以供参考:
1.建设一批场所,提供必要保障
俗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合唱艺术活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810万人就有一座标准的音乐厅,而襄阳市至今尚无一座音乐厅。襄阳市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和条件在湖北属于较为落后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广大市民非常愿意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市民们的业余文艺活动以老年人的街头腰鼓、露天健身舞蹈等为主,缺乏必要的文艺活动场所。近几年,市(区)、县(市)等政府及主管部门,虽然在场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仍远远满足不了民众实际的需求。因此,搞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大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乃当务之急。场所建设可以纳入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建设来统筹考虑,建成功能较齐全的配套设施,一地多用,相互兼顾。这是利国利民的事业,功在当代,惠及后人。
襄阳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申报材料以及“工作规划”中也明确写到:“文化馆建设:襄阳市艺术中心(包括群众艺术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用地面积4.1万平米,建筑面积3.6万平米,投资2.6亿元”[4]等等,希望早日能够得以实现。
2.培养一支队伍,引领正确方向
襄阳市的合唱,首先应当是普及。而普及工作,则需要一大批合唱艺术工作者来完成。当下,存在几个明显的缺憾:一是人员数量不足,每逢较大型的合唱活动,舞台上总是那么几张熟悉的面孔,鲜见新人的表现,即使有新人出现,也是缺乏应有的水准;二是包括熟悉的面孔在内,人员的水平能力普遍不高不强,能指挥的人不会合唱教学与训练,会训练的人又不能指挥,且大多数都没有正确的合唱声响概念;三是继续学习的精神不够,沉醉于过去的一星半点成就,有的甚至一知半解,不了解其它省市和国家合唱的现状,更不了解世界合唱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水平,很多陈旧的知识、方式方法仍旧沿用,有的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等。因此,急需培养一支队伍,一支热爱合唱艺术、有正确的合唱理念与训练方法、能够引领我市合唱艺术方向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队伍。这支队伍应是整个襄阳市合唱的中坚力量,是各个团队的核心、灵魂。
队伍的建设培养工作,应以中小学音乐老师、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文艺骨干为主体,这一批同志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或对音乐兴趣浓厚。俗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所缺乏的,是较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因此,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把已有的和遴选出来作为后备队伍的同志,集中在区域内举行讲座、交流和聘请名师指导等办法来实施培训工作,也可以分期分批组织参加中国合唱协会举办的合唱与指挥培训等。这些同志的水平能力一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必将成为燎原之火,燃遍我市的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
3.组建一批团队,抓好普及工作
抓好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合唱活动,组建一批合唱团队,其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众多的知名企业等,都将合唱活动当成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合唱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如果每一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都有一支合唱团队,都能够持之以恒排练,不论其规模大小,不论刚开始时的水平高低,所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正能量,是无与伦比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只有组建了一批团队,才会有相当数量的合唱“种子”来播撒,才能形成大面积的、较厚实的合唱“土壤”,襄阳市的合唱活动才能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破土并成长起来。假以时日,再助之以“阳光”的照耀和“水”的滋润,襄阳的合唱必定有沉甸甸的收获。届时,将襄阳市建成合唱艺术之城——最终实现襄阳的“合唱梦”,并非遥不可及。
4.排练一套精品,加强内部交融
有了场所和团队,在合唱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下,需要逐步进行合唱知识的普及与合唱声音训练。合唱训练是任何一支合唱团队必须长期且认真进行的一项基本训练,如同军人需要队列训练、负重长跑训练、基本格斗训练、战场生存训练等多种训练一样,也如同习武之人需要扎马步、练拳、刀、棍、剑等套路一样,这是基本功,不可偏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演唱合唱作品,让团队成员能展示合唱的艺术魅力,让民众聆听合唱,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国内外经典的合唱作品比比皆是,但各个合唱团队的状况各不相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排练规划,选择并排练好一套合唱精品,在校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交流或交叉交流,以此带动我市合唱的发展。条件不够成熟时,可先期让有较高水平的少数合唱团队,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或是在指定的演出场所,进行公益演出活动,以提升市民的合唱鉴赏水平,进而提升合唱的整体水平。
5.创作一批作品,打造地方品牌
从上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国外的合唱不断传入中国。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优秀合唱作品已为数不少,而从合唱起源至今的国外合唱艺术作品更是浩如烟海。由于我市合唱整体水平较低,即使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也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合唱水平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汉水为轴心,创作出襄阳自己的优秀合唱作品,通过各团队排练演唱,让广大市民了解学习,形成襄阳合唱特色,培育襄阳合唱品牌。
创作的作品,应包含歌颂襄阳的山水景观、历史文化、历代名人和现代化建设以及襄阳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在条件成熟时,走出襄阳,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使更多的襄阳人热爱襄阳,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襄阳、羡慕襄阳、向往襄阳。
6.成立一个基地,搭建艺术平台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已逐步向精神方面的需求转化。目前,不仅在发达地区,甚至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地市级)积极联姻中国合唱协会,挂牌建立“XXX合唱基地”。这不仅是政府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老百姓心中的期盼。目前,湖北省的地市中,尚未建立相关的合唱基地,襄阳市若能在湖北先人一步,力促中国合唱协会在襄阳成立合唱基地,创建合唱艺术平台,必将使省域副中心城市多一份文化艺术的战略支撑,必将极大地推进襄阳市合唱艺术的发展,促进襄阳与国内、国际合唱艺术的交流、交融。
7.形成一种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各合唱团队组建起来以后,从团队管理到排练计划的制定、排练时间地点的固定、团队内部的检查与考核等,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排练机制。在此基础上,搭建多层次合唱艺术平台,可组织社区与社区间交流展演、行政区内各社区交流展演、跨社区交流展演和学校、社区、企业为纵横向联系的展演以及全市合唱艺术节展演等,并评选出相关奖项。每逢重要的节日,更是展演的最佳时机,范围可大可小,从而使合唱活动常态化,并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合唱普及重中之重应在学校,因为每一个学生,至少关联两个以上的家庭,全市的中小学生,则几乎牵动着全市所有的家庭。要积极倡导全市中小学“人人都参与、班班有合唱、校校有团队”这一理念。通过学校合唱团队的组建、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更能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民众。让合唱走进学校、走进千家万户,让合唱走进生活并深入人心,让合唱成为襄阳市城市文明的一张靓丽名片,是襄阳音乐、文化界必须共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因歌唱而快乐,因合唱而高雅。大力推进“文化襄阳”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把真正的合唱艺术普及并提升,必将使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绽放出新时代的花朵,使人们幸福生活,享受音乐,共同向往美好,建设和谐家园。我们要“合乐”而为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9)[2015-08-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2015-08-06].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15-08-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4]襄阳市人民政府.文化襄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EB/OL].(2013-03-12)[2015-08-06].http://www.xyxc.gov.cn/NewsDetails.aspx?id=1003.
(责任编辑:徐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12-0069-04
作者简介:常开起(1966— ),男,湖北竹山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唱指挥、音乐创作。
收稿日期:2015-09-14;
修订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