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李婷
(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摘要:本文立足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首先对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指出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与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问题所在,最后探索性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英语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向,这对于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转型;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为部分高校走特色化、内涵式转型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因为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导致就业率持续走低而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登上“红牌专业榜”,令人大跌眼镜。[1]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高校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既为探索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又为英语专业的复苏注入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无论从转型高校特色兴校之路看,还是从英语专业自身的长远发展看,探索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多次变革。1976年至1986年,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标,课程围绕语言技能设置,教学明显侧重于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和语言学及英美文学知识,是一种重技能、重文学的经院式培养模式,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但此类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规格单一、数量太少、适应性不广的缺陷,也存在着知识面较为狭窄、后续发展能力相当薄弱等问题。[2]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英语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由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转变为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出现了英语+新闻、英语+外交、英语+国际贸易等培养模式。但是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200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3]许多高校一线教师认为新《大纲》中“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理念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富有战略眼光的”,[4]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包括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方向和双学位等复合型以及通适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属于典型的大众化教育。
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导致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例如英语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成为失业高风险专业。究其原因,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辞其咎,她早已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格格不入。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粗放性和趋同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对人才培养方向、规格、素质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笔者对比了湖北省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与“985”、“211”等重点大学英语专业大同小异,无外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在教育、文化、经贸、科技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粗放式、同质化的目标定位主导下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只会是既不如一流大学毕业生语言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过硬,又不如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强,在就业上“高不成,低不就”,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根据新《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课程须包括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的是“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3]结合新《大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中除了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次专业”,如金融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相应增设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势必在当量课时中挤压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素质不如重点大学,本
应该加强学生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但为了给相关专业课程腾出一席之地,英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得不被相应削减。另一方面,大部分相关专业课程大多由只是精通英语语言技能和英美文学文化知识的教师承担,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根本得不到保证,某些专业如贸易、管理等所需要的业务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没有打磨的时间和空间。不从实际出发,盲目上新专业,盲目开设新课程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将直接导致学生基本功越来越来差,专业素养急剧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大幅下降。
(三)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且流于形式
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到语言环境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讲授如商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时常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词汇学习+段落分析+翻译”,与基础英语课文的学习如出一辙,学生仍以课堂学习为主,经典的案例教学法难觅踪影,理论脱离实践,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低下。这种课堂教学占据四年大学课程安排的绝大部分时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环节如校内外实习实训只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大部分学生到了临近毕业才开始真正接触社会,才开始获得学以致用的机会,而且由于缺乏学校和实习单位相互合作的制度制约,学生实习多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内容和效果往往无法保证,实践应用能力根本无法得到锻炼。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潘懋元的分类,我国高校主要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相应的,这三类大学应分别为国家培养学术性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来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6]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在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英语专业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利用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上的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相对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省怀化学院外语系为例,怀化市的战略目标是把自身建设为“湖南周边五省/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怀化学院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合怀化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教育、经济、外贸、外事、旅游等部门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着力培养学生在商务英语、对外翻译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源源不断的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一大批能积极发挥作用的英语功底扎实,人文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以地方产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学科专业或方向设置细致化和特色化,体现应用性,例如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等。在课程体系上,要多元化设置课程,立体化打造应用技术型人才。
首先,协调语言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单纯强调应用的技能型英语人才,这种高素质的职业能力建立在语言基本功扎实,文化素质过硬的基础之上,因此关于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课和语言学、英美文学等专业知识课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考虑到日后会增加的职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二年级下学期提前开设专业入门性课程,较早得到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熏陶,通过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提高领悟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英语专业应与相关企(行)业如外企或国际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课程,在语言基本功得到夯实,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三年级上学期由已经接受相关培训的教师和服务于以上企(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共同承担。
第三,打破“通才”和“专才”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壁垒,提高选课制度的灵活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创造条件。
(三)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英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另外,充分利用现代新科技、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设备与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慕课(MOOC,一种最新的在线开放课程),语言与内容整合教学模式(CLIL,目前全球最新的双语教育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借鉴欧美国家在应用技术型大学上的办学经验,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校企深度合作。例如英语专业与区域相关企(行)业单位签约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校内建设适用于翻译方向的交传、同传语音室,适用于商务发展的模拟谈判工作间等,校内实训期间由相关企(行)业负责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行业指导,校外实习则要注重与对口企(行)业单位提供岗位的无缝对接,并将行业指导形成制度,全方位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竞争力,在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特色鲜明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人才竞争力,才能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走低[N].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2]戴炜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5.
[4]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144-148.
[5]王爱军.试析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