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邓乐群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这些年,广场舞在全国各地十分盛行,各省、市广场舞大赛开展更是如火如荼。同时有关广场舞扰民的事件在不断地发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有些地方为了抵制广场舞甚至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可是中老年人跳广场舞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反而还在国外的公园、广场以及达人秀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大放异彩。广场舞主要是指人们群众利用清晨、傍晚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在比较空旷的公园、广场、小区空地等公共空间所跳的舞蹈。其舞种风格、音乐曲风、服装样式丰富多样,参与者也比较自由,以中老年人居多,是大众健身娱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广场舞受到万千宠爱,自然有着非凡的艺术魅力,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老年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心理。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1]P1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三大互相重叠的类别: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其中意动需要也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们一种需求得到一定满足,接着就会有另外一种需求出现。一般来说人们的需要结构比较复杂,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影响行为。
生理需要是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虽然人们学习广场舞风格以及个人需求各不相同,但是健康的生理需求是相同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基本的生理需要也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下,大部分生活在城镇的人们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生理需求相对满足,这样新的更高一级的安全需求就出现了。安全的需要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涵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1]P54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也可以理解为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生理需求与舞蹈密切相关,也与安全需要紧密相联,只有通过广场舞的锻炼,身体健康了,生活才会安全稳定,免予遭受病痛。在一项对山东省的城镇居民社区舞蹈的态度与动机的调查中:“40-60 岁之间,城镇居民选择社区舞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健康和满足学习舞蹈爱好作为第一需求,占89%,大多数已经形成了学习舞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的正确观念。”[2]《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舞蹈在改善身心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载歌载舞的广场舞在中老年人身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就是为了身体健康、少生病。有一部分人原来身体有疾病,通过长期的舞蹈锻炼,身体的免疫力有了提高,逐渐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最容易被接受,恰是它离人的生命最近,直接关系到人的寿命和健康的原因。[3]P216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人们尽情地舞蹈,心肺、消化、呼吸功能、以及身体关节、肌肉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心态更加年轻。城市里有很多的中老年人选择学习广场舞,并且每天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练习,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年人工作大多稳定,生活还是比较有保障;另一方面也看到他们生活状态积极健康。他们有了这种有规律性的生活方式,不但会忘却生活中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会真心感受到了世界的恒常有序、安定和谐。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都能得到适当满足之后,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处于这一需要阶层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和团体的认可、接受,并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1]P55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主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协会、团体、朋友、同事等的关怀与理解,是对友情、爱情、信任的需要。这种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难以察悟,无法度量,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搬进了小区,住进楼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疏远,社交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老年人,大多退休在家,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子女不在身边的就会更孤独,格外需要与人交流,找到归属感,体会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情感需要。来自腾讯新闻的一份报道,老人孤独事件频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日益增多的老年人中,其中又不少是“空巢老人”。据统计,目前中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 亿,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实行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缺少亲人照顾。按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近年来持续上升,2013年突破1 亿大关,很多“空巢老人”无论是生理上和心理状况上,都不容乐观。马斯洛认为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的关系,是双方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爱是人类的本能,我们需要爱就像我们需要碘和维生素C 一样。[4]P43广场舞不仅是社会人口老龄化催生出来的产物,也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社会现象。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通过在社区里共同生活、相互熟悉和了解,将会逐渐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中老年人在社区里学习广场舞,通过言语和肢体的交流,逐渐培养起来一种社区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让有共同爱好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通过跳广场舞相互认识,相互学习交流。邻里之间逐渐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亲密友好的情感联系。这样爱的需要和归属需要通过广场舞这根纽带连接起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心理需求逐渐得到满足。
当前文提到的三种需要获得一定满足之后,尊重需要就会产生。每个健康、正常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与成就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收自己也接收他人,干自己称职的工作,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的需求,是个体发展较晚的产物,高级的需求更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先生就说过,舞蹈教育是人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舞蹈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舞蹈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统一。[3]P21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占全世界人口的10%。我国又是有着13 亿的人口大国,心理问题更加多样。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筹划出版相应的教材——退休系列课程,其中包括舞蹈,就是希望中老年人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虽然我们国家一直有着尊老的优良传统,但是站在中老年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希望我们把他们认看成是社会的累赘、没有能力的弱者。他们同样有着自身的能量,可以帮助他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一个健全的人工作之余或者退休后如果没有自己的爱好,他们对生活就会逐渐失去信心。每天能在一定的团体中进行舞蹈训练,并小有成绩且能经常表演,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表扬,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生活充满阳光。其实广场舞队伍里有一些中老年人成为了铁杆粉丝,他们中有的是刚开始学跳舞,后来开始编创舞蹈,到最后有了自己广场舞队。有的是文艺团体退休的演员,他们自筹经费、自己管理,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的还成立了比较有影响的协会,在全国广场舞的推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广场舞联合会就是这些年运作的比较成功的协会,在对中国广场舞联合会主席杨艺老师的采访中,他告诉我他们的教师团队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但都不是舞蹈专业。如春英、応子、格格老师等都是网上点击率超过一亿的舞蹈爱好者,舞蹈教学中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她们就是通过学习广场舞,到现在能到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推广广场舞,让全国的中老年爱好舞蹈的人喜欢她们、尊敬她们。这样她们也就产生了一种成就感,越来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也有一些中老年人坦言,年轻时就很喜欢舞蹈,因为工作家庭的原因,没有办法系统学习,现在退休了能学习舞蹈,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在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其中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许多人类学家、哲学家、美学家,都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这是因为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舞蹈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有意识运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舞蹈来传授狩猎、生育和其他劳动经验,甚至也通过它来沟通天地万物,不断探索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当下我们通过不同风格的舞蹈学习,可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民族精神面貌。人是万物之灵,而舞蹈就是他们证明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中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是人民大众进行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工具。此外它还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帮助人们去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规律,以它的感染力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5]P7马斯洛认为精神健康的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好奇心,有认知、理解和审美的需要,有对自身和周围未知世界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参加广场舞学习的人,从着装打扮和面部表情,他们往往给人以精神矍铄、阳光自信的感觉。
古往今来,学习舞蹈、认识舞蹈、一直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身生命的最佳手段。[6]P93-P94丰富多彩的舞蹈世界不仅是动作的艺术,而且是文化的表征与传承。不同风格特征的广场舞学习,一方面能让人接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身体文化,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身体体悟感受其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身体上的体悟有助于开启心智,身心和谐发展,以形成健全人格。在广场舞蹈的学习中,大多数都是群体行为,学习、排练、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加深合作精神的体验,培养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素养。加强他们全球、国家、集体、个人意识与认知。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美,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实现生命的和谐与愉悦。
用马斯洛的话来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4]P64中老年人大多数离开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从生命的长度来看,他们仍然有很长的学习过程,依然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美的追求,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舞蹈不是单纯的动作学习,而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包括感知、体验和创造三个层次。在舞蹈教学中,审美也不例外。审美的这三个层次是体系化的、阶段性的逐层递进的,打乱审美顺序和只进行其中的一个层次,都不是“完整的审美”。首先,社区中老年朋友能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感受舞蹈动作、服装、音乐带来美的初步感知,发现舞蹈之美。其次,他们通过学习舞蹈进入由表及里的体验感知,通过人体的感知器官对不同风格舞蹈的动作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进行身心体验,感受不同舞蹈文化之美。最后,他们通过社区舞蹈的学习进一步调动内心的情感、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将美内化为心中的不同形象,尝试积极主动创造美。现在中老年朋友学习舞蹈不但要通过舞蹈动作来锻炼身体、提升个人形象气质,而且也想通过舞蹈学习提高舞蹈艺术审美能力表达。马斯洛发现,对美的需要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强烈的……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中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他指出对美的需要与人的自我形象有关。那些没有因为美的作用而变得更加健康的人,是因为受到了自我形象太差的限制。[1]P64-65也是他们心理需求的例证。有人总是自己把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给予对象,再在创造出来的对象中复现自己,反观自身,肯定自己,从创造物中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7]53人们通过各种优美的舞蹈姿态的学习中,运用人体的肢体语言融合音乐等多种元素,展示出独特的身体律动美,潜移默化地感染人、教育人。长期系统的舞蹈训练会使人的身体变得挺拔,肌肉线条更加匀称,行为举止更加优雅。事实上,舞蹈的审美价值之源在于超越物欲的生活目标、追求真善美的品质,人的“类”意识,使得人们将奉献视为人生最高境界,对社会来说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则是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这种总体目标的实现就是审美价值的获得,它会驱动个体更加积极从事社会劳动和创造有价值的生命意义。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国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与经济、科技、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当前,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广场舞兼顾锻炼身体与精神需求,兼顾了便利和经济,的确是一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活动。它既调节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又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既能营造群体生活的和谐友爱,又能找到个体生活的自信与尊重;既能客观的再现物质世界,又能主观地表现精神世界,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全民文化娱乐活动。广场舞盛行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必然需要。像最炫民族风、小苹果这样的广场舞,还登上了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亮丽风景,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空间建设与利用,以及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调解好各种社会矛盾,让中老年人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自信;另一方面,广场舞的参与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素养意识,带着良好的公共素养来优雅起舞。这样广场舞的发展才会全民响应、惠泽社群。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王海涛.社区舞蹈的兴起与群众文化的繁荣[J].舞蹈杂志,2013,(6).
[3]吕艺生,毛毳等.舞蹈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3.
[4][美]弗兰克·G·戈布尔(Goble,F.G.).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6]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7]吕艺生,毛毳.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