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修勇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寻求具有共同理想的挚友,与中共党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开展交往活动,成就了一段段佳话。其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交往长达40 多年,两人之间的关系蕴含很多情感经历,既有欢欣鼓舞,又有彼此激励,既有紧密合作,又有少许论争,既有惺惺相惜,又有痛苦诀别,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事业的起起落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非常值得鉴戒的经验与教训。目前,学术界对二人的交往活动有一些研究成果①主要研究成果有:杨先材:《刘少奇对六十年代调整的贡献及其在调整思路上与毛泽东的差异》,《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1 期。彭成兰:《毛泽东刘少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之异同》,《南都学坛》2003年第4 期。常志、郑克卿:《毛泽东与刘少奇:分歧的由来和演变》,《党史博采》2005年第12 期。汪文首、谭炳华:《论毛泽东与刘少奇文革前在调查研究上的差异、原因及后果》,《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宋淑玉:《社教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党史文苑》2007年第9 期。申林:《论毛泽东、刘少奇在五七整风运动中的认识分歧》,《北京党史》2007年第6 期。张云霞:《四清运动中的刘少奇与毛泽东》,《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第12 期。,但多从某一个方面作出解读,非常有必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
作为职业革命家,毛泽东坚持以崇高理想信念作为交友的价值取向,以坦荡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开展同志式的交往。其中,他与刘少奇的合作共事最富特色,两人密切配合,努力推进党的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荣辱与共,掀起革命狂澜。
1922年夏,毛泽东在清水塘22 号会见了奉中央之命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少奇。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共湘区执委书记,他以自己特有的语言才能向刘少奇介绍了湖南工人、农民运动的大体情况。此间,刘少奇被毛泽东非凡的气质、远大的抱负吸引,遂将他作为重要伙伴。不久,毛泽东根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要求,派遣刘少奇赴安源领导工人运动。他按照毛泽东的既定策略,进一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斗争口号。10月上旬,刘少奇到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安源工人的斗争情况,受到毛泽东的赞许。次年4月,毛泽东到安源视察工作,刘少奇组织工人夹道欢迎,毛泽东对安源工人下一步的活动给予了明确指示。经过一系列交往,毛泽东也将刘少奇视为革命知己。当刘少奇长沙蒙难之时,毛泽东全力以赴积极营救。
在接下来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以更多精力投身农民运动,刘少奇则更加注重工人运动。虽然工作领域不同,但他们都置身革命事业最前沿。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取得优势地位,毛泽东、刘少奇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同处逆境的两人经常彼此激励。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其提出的白区工作、工人运动方针表示赞赏,这种肯定态度一直持续到延安整风前,他强调说,刘少奇是白区工作中“正确的领袖人物”,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的代表”。毛泽东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再次表扬了他在白区工作中模范执行了党的正确路线。在胡乔木看来,毛泽东“对中央领导同志作这样高的评价是很少的。”[1]P274刘少奇对毛泽东同样表达了敬意,说毛执行“保存有生力量”,打仗“赚钱就干,折本不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密切配合,推进革命发展。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为两人密切合作创造了条件,据王首道回忆:“自此以后,我一直看到,少奇同志总是紧紧地和毛泽东同志站在一起,坚决捍卫和执行正确路线,同机会主义路线作斗争。”[2]P18
一是密切配合挽危局。湘江战役后,红军的生死存亡、党内的重大分歧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1935年1月,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毛泽东非常需要刘少奇等人的支持、配合。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转移受损的根本原因为: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以及突围时的逃跑主义,紧接着提出符合我国特点的战略战术和军事行动方向。对此,刘少奇表示完全正确。他的发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毛泽东一直念念不忘,1966年10月时还说:“在遵义会议上,他表现还是不错的。在那个时候,这是很宝贵的。”[3]会后,刘少奇积极传达会议精神,“我们红军有希望了,我们党有希望了,中国革命有希望了。”[4]P140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两河口会议,毛泽东提出集中兵力进攻松潘的主张,刘少奇明确表示支持。9月12日,党中央召开俄界会议,毛泽东作关于同张国焘的争论以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刘少奇表示拥护。可以说,两人密切配合使红军走出困境,并阻止了党内出现分裂。
二是遥相呼应开新局。1935年12月,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当时,党内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军事将领也存在模糊认识,而刘少奇表示完全同意这一决策。为此,毛泽东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任交给刘少奇。他在北方局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并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所以,毛泽东称赞“北方工作是有成绩的”。[5]P678接下来,毛泽东代表中央要求刘少奇组建中原局,他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建立华中、江北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毛泽东派遣刘少奇担任新四军政委,他很快在苏、皖一带重建新四军。在此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存在很好的默契,毛泽东大胆放手让刘少奇开展工作,刘少奇则以出色成效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成为其心中贯彻落实抗战路线的正确代表。
三是相互声援闯困局。1937年6月,中央召开白区工作会议,刘少奇对白区工作中出现的关门主义、盲动主义、冒险主义等提出批评,引起轩然大波,导致其一度处于被动。6月3日,毛泽东明确表示,刘少奇的报告基本上是正确的,错的只是个别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刘少奇的威望,为他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创造了条件。同年1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有领导人就统一战线开展“自我批评”,提出与毛泽东同负主要责任,导致他陷入困境。刘少奇则迎难而上,先后三次发言肯定毛泽东的正确思想,郑重提出独立自主不是破坏统一战线,而是尽量争取合法地位开展工作。关于这一点,王首道回忆说,“我们当时看到毛泽东同志和少奇同志互相支持,共同斗争,是很感人的。”[2]P19-20
四是亲密合作定大局。经过仔细考察,毛泽东认识到刘少奇才堪大用。于是,两人更加紧密合作,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发展方向。1945年4月,刘少奇在“七大”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到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不下105 次。他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宣布,“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首次阐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得到了高度发展”,“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6]P319对此,胡乔木肯定说:为什么四十年代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取得那么大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党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这个报告凝聚了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智慧和心血,是两人亲密合作的产物。
第三,上下一心,奠定建国大业。
1945年8月,毛泽东起草致各中央局分局、各区党委的通知中要求,“在毛离延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职务。”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对刘提出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表示认可。1947年4月,刘少奇针对晋绥一些地区存在的土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毛泽东于7月25日批示:“少奇同志这封信写得很好,很必要。少奇同志在这封信里所指出的问题,不仅是在一个解放区存在着,而是在一切解放区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他所指出的原则,则是在一切解放区都适用的。”[7]P2341948年以后,刘少奇协助毛泽东勾画新中国蓝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9月8日,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第一次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代替过去所提的工农民主专政,同时表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接着,刘少奇发言表示赞成。与此同时,毛泽东也称赞刘少奇说:“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两个阶段的过渡问题,少奇同志讲得很好。”[8]P876除此以外,他们共同议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共同商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式,共同探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共同分析中外局势,共同交流与苏联建立联系的策略,共同会见民主党派人士等等。
二
建国后,毛泽东依然将刘少奇视为重要合作伙伴,两人在实现中国更好发展,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方面保持一致,但在具体的工作思路、步骤、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认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合作关系仍然是主流、主线,重大分歧的时间并不长,即使存在分歧,那也是合作中的分歧。
第一,大同小异,探求过渡新路。
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刘少奇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实现过渡上,两人保持了方向的一致性,但在具体的一些问题上却存在不同认识。
一方面,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保持一致看法。1951年2月,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思想[9]P303;3月30日,他在刘少奇呈送的《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所作的报告》上写道:“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请你在会议中讲一下,使他们有所准备。”[9]P320-321但随着恢复工作初步完成,毛泽东开始酝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刘少奇仍然坚持发展一段时间私有制以后再过渡的思想。对此,毛泽东表达了不同意见,刘少奇及时与他保持一致。1952年10月,刘少奇及时给斯大林写信,通报中央关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设想。
另一方面,关于农业生产合作问题。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中央、华北局呈报题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刘少奇针对山西省委提出的农业合作社问题批示道: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然而,毛泽东不同意刘少奇的看法。他亲自找到刘少奇进行沟通,批评了互助组不能生长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制基础的观点。为解决分歧,毛泽东提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9月,刘少奇在该会议上表示,“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得到了纠正,我也就抛弃了这种想法。”[10]P698在会议决议中,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刘少奇的意见,提出了自愿互利、民主议定和典型示范的原则。这表明,毛泽东、刘少奇都同意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合作化、大生产,但实现的路径有差异,经过共同努力,两人弥合了认识差距,取得行动共识。
第二,求同存异,扭转事业困局。
1956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1956年至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粮食、棉花的产量每年应分别以8.7%和10.4%以上速度增长,保证到1967年时的产量分别为1 万亿斤和1 万亿担。而同年5月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会议,确立了“经济建设发展要实行既反保守主义、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此,毛泽东感觉到不满意,遂想办法让刘少奇等人的思想及时跟进。1958年1月,他主持召开南宁会议,批评了反冒进问题,“一九五六年冒进,一九五七年反冒进,一九五八年又冒进,看是冒进好还是反冒进好。”“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11]P277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积极投身大跃进运动。
从1959年到1961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毛泽东、刘少奇围绕国民经济调整达成了诸多共识。1961年1月,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调查研究问题,刘少奇很快奔赴长沙、宁乡开展了44 天的调研活动,为加快调整、摆脱困境寻求方法。再比如,刘少奇批评《人民日报》等报刊宣扬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内容,要求必须认真清理类似错误口号,毛泽东表示支持。不可否认,两人在探究困难原因时产生了一些不同认识。毛泽东注重“客观”因素,强调“社会主义谁也没干过……苏联的经验是苏联的经验,他们碰了钉子是他们碰了钉子,我们自己还要碰。”[12]P276而刘少奇则比较注重讲“主观”因素。
1961年12月,毛泽东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为七千人大会定调,并决定让刘少奇起草会议报告。1962年1月初,毛泽东对报告初稿作出批示:“两部分已经看过一遍,觉得好,但还没有细想,提不出不同意见”[13]P5。接着,毛泽东指示将稿件发给与会代表讨论,刘少奇负责修改工作。25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修改稿。当时,毛泽东表示“赞成这个方向”。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刘少奇作口头发言。27日,刘少奇把口头发言提纲交给毛泽东,他看完一页,就交给其他常委传看。对于提纲,毛泽东是认可的。随后,刘少奇作口头发言,有些新说法未见诸书面提纲,其中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提法。对此,毛泽东有不同认识,但是为了维护大局没有发表不同意见。不仅如此,为消解分歧,他还开展自我批评,“我们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第一笔账,首先是中央负责,中央又是我首先负责。”对于失误的原因,毛泽东指出,“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14]P79。完全可以说,在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虽然在大跃进、三面红旗、形势判断等问题上有分歧,但毛泽东坚持诚恳的自我批评,做到有所保留,对刘少奇提出的批评意见也认真接受。他还在2月23日的批示中写道,“两个文件(系指1月27日刘少奇的书面报告和讲话),均已看过,修改得很好了,即请你处理!”[14]P86。毛泽东这种求同存异的胸怀、促进事业发展的诚意实在难能可贵。
第三,大相径庭,走到悲剧境地。
七千人大会之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展。在毛泽东看来,这关系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分歧。在原则性问题上,毛泽东、刘少奇都是不让步的,于是争论、矛盾逐渐扩大。
1962年上半年发生的几件事,在毛泽东看来是原则问题。关于包产到户,刘少奇赞同,而毛泽东表示反对,指出这是搞资本主义,是“单干风”。他明确提出:“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搞包产到户就不能听。”[14]P103他曾经提及:究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就有单干之风,越到上层越大。如果无产阶级不注意领导,不做工作,就可能搞资本主义。关于干部甄别平反,邓小平在5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一揽子甄别的办法,摘去那些搞错了或基本搞错了的右派帽子,刘少奇表示赞同,并经会议讨论通过。然而,毛泽东却提出这是新的右倾,是为部分“右倾分子”、“反革命分子”的“翻案风”。所以,他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强调:“近来有股平反之风,无论什么都要平反,那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方针应当是:真正搞错了的,要平反;部分搞错的,部分平反;没有搞错,搞对了的,不能平反。”[15]P1093这样,毛泽东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刘少奇等人意见,甄别平反工作草草收场。
1964年底到1965年初,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二十三条》。邓小平以为是一般性的工作会议,出于好意说:毛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参加了。对此,毛泽东心有不满。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四清”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刘少奇则提出,不应将农村的矛盾看成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也不应将“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作为运动重点。对此,毛泽东非常不满。第二天,他大发脾气说,现在你们一个人不让我开会,一个人不让我讲话。此举一出,便将刘少奇置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会后,刘少奇在政治生活会上开展自我批评,但毛泽东却不太接受,在他眼里这不是对自己个人的不尊重,而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为此,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二十三条规定,“中央过去发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件,如有同这个文件抵触的,一律以这个文件为准”[14]P448。接下来,两人在运动开展的形式、运动的对象等问题上出现不同主张,毛泽东坚持群众路线,刘少奇主张以工作组推进,毛泽东坚持认为中央高层出了修正主义,刘少奇主张基层干部出了问题。
从此以后,毛泽东在对待刘少奇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在重大问题上坚持不让步,该批评就批评,二是在生活、学习方面坚持关心关爱,该保护就保护。在推进文化大革命问题上,他批评刘少奇以工作组推进的方式,而且十分严厉,多次打断刘少奇的讲话,并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降低刘少奇在政治局的排名;在刘少奇承认错误、要求到群众中接受锻炼以及批斗刘少奇问题上,他主动维护、多次询问并加以适当保护。1967年3月以后,毛泽东才最终决定放弃刘少奇,即使是这样,毛泽东仍然对其怀有情谊,是挥泪斩马谡。
纵观毛泽东与刘少奇建国后的交往,两人之间的合作是主流,分歧则是合作中的分歧,是人物性格、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紧张的国际国内局势影响下,逐渐发展为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来,最终难以调和,这种悲剧是两人交往过程中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三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交往集中体现了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教训,势必给我们诸多启示。在新的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仍然需要发扬有益经验,吸收沉痛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形成和谐的党内关系、营造人际交往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坚守交往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毛泽东开展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准则,他在发展、巩固人际关系中非常注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革命事业发现人、激励人、凝聚人,从而结成了一个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群体,刘少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方面,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价值追求。不管是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器重,还是刘少奇对毛泽东的崇敬,都不是简单的私人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内部关系,他们是一个政治群体、政治联盟,联接他们的纽带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正如刘澜涛曾经说的:刘少奇“对毛泽东同志的态度是有高度的党性原则的,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的。”[2]P154-155当今形势下,有的领导干部将一些消极交友标准带到党内来,围绕实现个人私利、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结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聚集了不少酒肉“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利益熏心的“朋友”,最后因交友不慎吃亏上当,犯了错误,甚至沦为可耻的腐败分子。所以,领导干部交友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莫过于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拥有为其奋斗终身的执着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员干部要积极寻找那些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拥有坚定信心、信念的人,只有交这样的朋友,才能真正做到历久弥坚,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
另一方面,要以伟大的革命事业为衡量标准。毛泽东在与刘少奇的交往中,始终坚持以事业发展为取向,抛却个人杂念、个人私利,以党的事业发展与否作为衡量准则,有利于推进事业的坚决支持,有损于事业发展的坚决批评。当前,中国共产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将推进全面改革作为重要使命,这都需要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所以,领导干部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结交扎实干事的朋友、拥护改革的朋友、求真务实的朋友、保障政令畅通的朋友、保持清正廉洁的朋友,与交往对象在干事创业中发挥潜能、体现价值、收获尊重。同时还要远离那些夸夸其谈、指指点点、好大喜功、心口不一、贪污腐化的人,避免对党的事业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保持交往的良性互动。
毛泽东是著名的交往大师,善于运用社交艺术保持与交往对象的良性互动。就他与刘少奇的交往关系而言,两人曾经存在同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两种主要状态。无论哪一种状态,两人都处理的非常圆满,值得学习借鉴。
一要支持配合。毛泽东始终坚持以真诚之心寻求合作伙伴,一旦确立为可以交往的同志,便全身心为其工作开展创造条件,他支持刘少奇开展安源工人大罢工、白区工人运动、建设中原局等,同样刘少奇也全力配合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尤其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强大的合力。一方面努力做到分工不分家。对自己分管的事项认真负责,绝不推诿,对同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热情帮助,但是不予干涉。当同级工作出现不足、遇到难题、遭受挫折之时,要挺身而出给予支持、配合,绝不袖手旁观。另一方面努力做到补台不拆台。同级之间是分工合作关系,善于“补台”十分重要,为此,领导干部必须以对工作、事业负责的精神,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不管那个部门出现差错、疏漏,都必须主动去纠正,及时去弥补,减少事业损失。同时,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要讲风格、看长远,事关大局的原则性问题,则要开展积极的斗争,不能简单以“不拆台”为借口予以回避。
二要知人善任。毛泽东非常注重通过人际交往发现人才,一步步将其培养为党的领导干部,并依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而对那些在历史上有过错误的交往对象,如果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毛泽东都鼓励放下包袱,还给予适当安排。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也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一方面努力做到充分了解。既要了解下级有何特点,又要了解交给他们的工作能否发挥其特长,还要了解下级对该项工作是否有兴趣。只有根据下级不同的特点、兴趣加以区别对待、合理使用,才能有效开展工作,获得下级信服。只有下级的特长得到发挥,兴趣得到照顾,贡献得到欣赏,才能更好建立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努力做到讲究方法。领导干部必须潜心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尊重下级创造性,充分调动积极性。既严格要求下级服从统一工作安排,又注意调整自己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多数人工作习惯、工作感受的领导方法,尤其注意消除让人感到别扭的方法,“通过领导方法与下级工作方法的高度兼容与协调,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低成本地实现事业发展目标。”[16]
三要维护形象。毛泽东总是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对待自己的朋友,当他们遭受到打压、污蔑,甚至陷害的时候,他总是及时站出来为其辩解、呼吁。同样,当毛泽东处于困境,甚至发生错误的时候,他的挚友们,尤其是刘少奇也大胆站出来予以声援,甚至不惜违心检讨来维护毛泽东的形象。目前,领导干部要主动照顾交往对象的面子,维护其形象,一方面努力做到扬善不溢美,对上级的宣传、维护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的大局衡量对与错、是与否,努力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扩大、不修饰。尤其是关键时刻更要用事实说话,不能为了投其所好或者为了应付上级组织而说虚假话。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不内丑外扬,无论对上级有什么样的意见与看法,与上级存在什么样的分歧与差异,都要做到内部沟通,及时化解,保持统一与和谐,绝不在外边宣传内部的矛盾,不对外人流露不满,坚持做到为了大局自己吃点亏也在所不惜。
第三,化解交往的分歧矛盾。
毛泽东是拥有霸气、睿智、灵活特质的领袖人物,而刘少奇则表现为沉着、冷静、严密。对此,美国学者迪特默指出:“刘的政治是以策略的灵活性和战略的原则性为特征的,毛的政治是以战略的灵活性为特征……长期以来,他的政策既直截了当又前后矛盾。”[17]P213建国以来,两人发生了意见分歧,毛泽东曾经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开展沟通协调、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尊重包容、不偏听偏信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毛泽东也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大批判的手段,使得一些工作分歧逐渐变成重大原则分歧,导致令人遗憾的结果。这表明,人际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处理好。
一要坚持民主集中。毛泽东是运用民主集中制解决分歧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未能得到一贯坚持。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分歧和矛盾。一方面努力做到广泛发扬民主。领导干部在确定目标、开展决策时,即使自己谋高一筹,也要积极营造建言环境,鼓励大家讲真话,耐心、细致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不同声音或者反对意见,力求得到最广泛的理解、支持,让各方都感到表达了真知灼见,参与了正确决策。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家长制”、“一言堂”。领导干部应始终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决不能压制不同声音,一个人说了算,杜绝小错铸成大错的悲剧。
二要坚持求同存异。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交往表明,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产生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就可以顺利解决。目前,领导干部也会碰到类似状况,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仍然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基础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共同点”,以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大家只要目标一致、一心为公,就能够找到“共同点”。只要在原则性问题达成了一致,其他的“繁枝小叶”就迎刃而解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求同存异也需要有坚定严格的原则立场、光明正大的态度,不能在原则上作让步。
三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毛泽东坚持这样的准则:有了成绩和优点给予真诚肯定,有了错误和缺点加以善意批评。现代人尤其是在官场交往中,往往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灯下黑”现象,明知当事人言行有失,也鲜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甚至巴不得别人在歧途上滑得更远,这非常有害。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是解决分歧矛盾的有效途径。
首先努力做到态度友善。开展批评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平气和,寓批评于教育中,以缓冲分歧者的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的情绪;必须与破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反对挑拨离间和两面派行为,反对无原则的批评与流言。同时对自己的不足要做到不推诿,不扯皮,开展自我批评,也能够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其次努力做到方法得当。对犯错误的同志贯彻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一般采取说服、民主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达到惩前毙后、治病救人之目的。最后力戒“拔高”。对于分歧矛盾的性质、产生原因等要实事求是分析,不能把一般分歧、非原则矛盾当作原则问题看待,不能把局部问题夸大为全局问题,认识问题被夸大为立场问题,发展战略问题被夸大为路线问题,不能随意把分歧矛盾提到重大原则的高度,提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根本性问题上来分析、认识、评价。
总之,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样是人际交往的大师,他的高超交往艺术为其赢得了大批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粟裕等很多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毛泽东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形成了奋斗不息的坚强政治群体,努力实现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需要发扬毛泽东人际交往的经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力量,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1]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缅怀刘少奇》编辑组.缅怀刘少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李安葆.长征路上的刘少奇[J].湖南党史月刊,1993,(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M](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6]聂世军.事业型领导如何避免人际困境[J].领导科学,2011,(9).
[17][美]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M].萧耀先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