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耀怀,马文君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山东梁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梁山 272600)
政务诚信是全社会诚信建设的突破口,行政人员的身体力行则是其持续运行的必备条件;而只有立于德性根基之上,行政人员才能身体力行政务诚信。在政务诚信的德性根基系统中,忠诚、公正、廉洁和守信是最重要的要素。
在政务诚信的德性根基系统中,忠诚是基础性的,是其他德性发挥作用的前提。
一般意义上的忠诚是主体对客体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做奉献的心理倾向。对行政人员来说,忠诚特指行政忠诚。从德性论论域看,忠诚是行政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真心实意、尽心尽力为服务对象、行政组织或更高价值主体奉献终生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一界定,忠诚德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自觉自愿、真心实意的心理品质。行政忠诚不是强迫的产物,也无法靠物质利益交换得来,它是行政主体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是其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其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使主体洗净忠诚原初的感性色彩甚至迷信成分而灌注理性精华。理性把忠诚当作自然而然的使命,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从而为主体的忠诚灌注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其三,忠心向党、服务大众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们的政府以对人民负责为工作的基本原则,行政人员应该以服务人民、维护群众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简言之,自觉、责任、奉献就是忠诚德性的本性。
自觉自愿、持久发力、服务群众的忠诚德性显然能为政务诚信的坚守提供道德支撑。具体说来,忠诚德性之于政务诚信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忠诚德性为政务诚信提供精神根基:政务诚信从本质上看属于道德范畴,需要主体内在的自律机制。忠诚德性内蕴的尽心尽力、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忠贞不二、诚实不欺、持之以恒等心理品质,能为政务诚信筑牢厚实的精神根基,这是行政人员从事政务诚信的内在保障。实际上,这种内在保障就是行政人员的良心机制,忠诚德性为政务诚信提供的精神根基就是良心机制在起作用。良心内蕴的敬重、责任、奉献、纠偏等心理品质为忠诚灌注了理性翅膀,为政务诚信夯实了精神根基。
(2)忠诚德性为政务诚信提供内在动力:忠诚内蕴的信念产生信心,能够视困难如草芥;忠诚内蕴的尊崇产生敬畏,趋正义、避蝇营狗苟而内心坦然;忠诚内蕴的责任产生勇气,讲原则、弃平庸一往无前;忠诚内蕴的奉献精神产生能量,利百姓、为国家在所不惜。一句话,忠诚产生正能量,为政务诚信的发展壮大提供力量之源。
(3)忠诚德性为政务诚信提供正义担保:政务诚信虽有自身价值,但对于更高价值主体而言,它又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政务诚信的最高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确定了政务诚信的最高价值追求。只有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保证政务活动的正义性质,也真正符合现代公务活动的本质。这种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对象的忠诚,为政务活动确定了崇高性、正当性,也为行政人员坚守政务诚信提供了坚定的信念支撑。
综上所述,忠诚可以筑牢政务诚信的精神根基,提供政务诚信的不绝动力,担保政务诚信的正义性,行政人员应积极培育这一德性。
忠诚德性的养成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忠诚的先导,培养忠诚德性应该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入手。行政人员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感召,为忠诚熔铸了灵魂,确保忠诚方向正确、激情澎湃、历久弥坚。
(2)培养深厚的道德情感:行政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是对党的事业的最大的忠诚。做好本职工作时,要在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培养忠诚德性。行政人员经常打交道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养成视群众为衣食父母的习惯,从而坚定忠诚群众根本利益的心理倾向,熔炼忠诚德性。
(3)强化浓郁的责任意识:行政人员要强化强国富民的责任意识,强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责任意识,强化依法行政、创先争优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心能生发行政人员的良知,为忠诚德性的养成提供最深厚的理性基础。
(4)践行诚挚的奉献精神:培养忠诚德性,需要践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如某哲学家所言,“只有在赋予和奉献的人的身上,生命的能量才不会穷尽。”[1]P188行政人员做诚信表率,树立公而忘私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动为社会风气的转变注入正能量,这是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也是自己生命能量的迸发。
忠诚是政务诚信的基础德性,不过,植根于忠诚深厚土壤的政务诚信这艘航船,还需要公正德性为其掌控前行方向。
公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理念,行政人员从事公务活动,需要公正德性的感召。
行政人员的公正德性内含如下要求:坚守公益至上、平等待人理念,奉行依法、合理行政原则,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具体说来,行政人员的公正德性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以下三方面关系:
其一,公私关系。行政人员掌控着公共权力,在从事公务活动时就暂时“丧失”了从事私人活动的资格,应该坚守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理念,不能用公权增加私利;相反,在公务活动之外,他只是普通公民,一切活动都是私人活动,此时不再享有任何公共权力。只有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做一名合格公务人员。
其二,我他关系。这是指行政人员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正如黄显中教授所说:“具有公正德性之人,不仅以德性对待自己,而且能以德性对待他人。”[2]这要求行政人员对待领导,应该尊重、维护,也要注意人格平等、大局为重;对待同事,应该团结、合作,要做到光明磊落、工作至上;对待服务对象,应该热情、周到,要坚持依法、合理底线,履行服务至上宗旨。
其三,他他关系。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法人与法人之间经常生发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当他们不能或不愿自我协调解决时,就会到相关行政或法律机关寻求解决途径。面对各类利益冲突,行政人员应该秉持中立立场,尊重事实,合理合法地做调解或仲裁,尽量照顾双方利益,达到双方基本满意,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简言之,公正德性就是引导行政人员维护公共利益、坚持依法行政、履行服务群众宗旨的道德品质,为政务诚信提供理想目标。
政务诚信需要行政个体奉行公正原则,具备公正德性。公正德性之于政务诚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公正德性是政务诚信的内在尺度:从道德认识看,公正德性具有的认知能力能够辨析何为公正何为不公正,违背政务诚信即为不公正之事,是错误的行为;从道德情感看,不诚信就是不公正,是令人厌恶的行为;从道德意志看,公正德性引导主体持续稳定地奉行政务诚信原则,从而为政务诚信提供厚实的精神支撑。简言之,公正德性为政务诚信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内在标准、价值选择的情感依据、道德实践的意志支撑,成为政务诚信的内在尺度。
(2)公正德性是政务诚信的核心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3]P3该书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足见公正对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政务诚信当然要把公正作为其核心价值,行政人员必须把公正当作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而公正德性则是公正道德准则的内化。内化为行政人员道德品质的公正德性,也就成为其从事政务诚信活动的核心价值。
(3)公正德性是行政人员的终生追求:公正德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是行政人员的现实品质,又是其终身奋斗的价值目标。作为有追求、愿奋斗、肯奉献的行政人员,应该把培养、提升公正德性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来终生追求。
公正德性是行政人员的基本价值标准,培养公正德性是其职责所在。培养公正德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守依法办事底线:依法行政是行政人员公正德性的底线或公正德性的最起码要求,作为行政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至少要做到依法办事,这样才可以说他具有最低限度的公正德性;更重要的是,这一道德底线还为提升公正德性的水平奠定牢固基础。
(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穆勒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犹如一棵脆弱的嫩苗,不但很容易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残,并且会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养分而枯萎。”[4]P27看来,行政人员不仅要坚守依法办事底线,还要不断为其注入“养分”使其茁壮成长不致“枯萎”。这一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特别重要:首先是注重点滴积累,不断提升公正德性水平;一段时间后,坚守就变成道德习惯;再一步步提升,道德习惯便转化为道德自然。
(3)树立公益至上理念:循序渐进地涵养公正德性,离不开公益至上这一价值目标的感召。要把公益至上理念熔炼成崇高的责任心,使其超越感性层面而跃升至理性之域,从而为行为公正筑牢精神根基。
忠诚、公正是从积极层面分析行政人员应该具有的德性,从消极层面来看,政务诚信还需要行政人员抑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求,廉洁行政,提升政府公信力。
廉洁是政务诚信所必须的道德品质,我们有必要探讨其基本要求、重要作用以及养成该德性的方法、要求等问题。
概括而言,廉洁德性有两大要求:一是不贪占财物,节制物欲,清白做人;二是不迷恋权位,慎待权力,公正行事。具体说来,廉洁德性内含如下基本要求:
(1)自我节制:自我节制是廉洁德性最基本的要求。对行政人员来说,自我节制表现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努力做到意志坚强、情趣高雅、行为适当、克己奉公、志向高远。简言之,自我节制是廉洁德性对人生理欲望的合理抑制、对权力欲望的理性掌控。
(2)慎待权力:行政人员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行使者,对权力所支配的对象来说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很容易滋生“恩主”心态和高高在上姿态,为腐败大开“绿灯”。只有慎待权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权力保持“公器”本质而不至于沦为“私器”异化物。
(3)勤政为民:克制过度物欲、谨慎行使权力揭示了廉洁保守的一面,实际上,廉洁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引导功能,即勤勉于事、为民用权。勤政为民要求行政人员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事;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能够心无旁骛,把群众利益看作自己最高价值追求。
上述基本要求归结为一点,就是行政人员用理性掌控自己欲望,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行政人员坚守廉洁德性,能够成为政务诚信的合格行为主体;进一步看,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政务诚信的顺利开展减少外在阻力。
(1)廉洁德性能为政务诚信造就合格的行为主体:首先,廉洁是行政人员的道德防线。廉洁是一道大门,把那些贪占财物、行为苟且、腐化堕落、浪费资财、寡廉鲜耻等等想法或行为拒之门外,为行政人员合法、合理行政,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构筑了一道牢固的道德防线。其次,廉洁是行政行为的取舍标准。廉洁能帮助行政人员判断善恶、取舍是非:符合廉洁要求的行为是正当的,违背廉洁要求的行政行为就是一种恶,应该为行政人员所唾弃。最后,廉洁能增强行政人员的自我反省能力。廉洁德性还具有道德反省能力:自己的某种行为是否符合廉洁从政要求,自己的某个念头是否有僭越廉洁德性的倾向……只有不断反省自我,才能超越生物本能,成为自由的人、高尚的人。
(2)廉洁德性能为政务诚信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廉洁德性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政务诚信的开展。一个政府官员如果廉洁从政,一身正气,就能影响周围一群人勤俭节约、追求诚信;众多行政人员廉洁办事、恪守诚信,就会形成社会正能量,促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有利于政务诚信的开展。另一方面,廉洁德性有利于增强政府威信,为政务诚信创造良好条件。公务人员廉洁从政有利于树立政府威信。政府威信的树立,为政务诚信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力支撑;群众的信任、期盼与支持反过来又为政务诚信的维系和提升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水平。
总之,廉洁德性是政务诚信的必要条件,是其重要的保障要素,行政人员应该培养廉洁德性。
廉洁德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行政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管住生活小节:廉洁德性的培育,首先应该从生活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嘴、手、脚进而约束自己的心。也就是说,培养廉洁德性无需树立多大雄心壮志,也不必搞得轰轰烈烈,关键在于管住生活小节、抵制各种诱惑。
(2)克服意志软弱:行政人员应该把廉洁自律当作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廉洁从政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意义重大;要把廉洁德性当作自己的追求和乐趣,廉洁则内心坦荡、堕落则良心不宁;还要把自己的内心坚守与现实境遇连接,也就是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解决了认识、情感问题,廉洁德性的养成就迎刃而解。
(3)培养高雅情趣:培养高雅情趣应该从生活小事入手:多陪家人少应酬,多融入大众少特权思想,多净化精神少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多培养高雅爱好少迷恋低级趣味。这样,自己的欲望在理性掌控下不致越轨,在高雅情趣疏导下会趋向正轨,“堵”“疏”结合,廉洁德性就得以涵养培育。
忠诚、公正和廉洁三者侧重情感、理智、意志等主观之知,守信侧重的则是道德践行,四者相辅相成就使得政务诚信如虎添翼、顺利前行。
政务诚信的开展,需要行政人员践行守信德性;守信德性的践行,又会促进政务诚信水平的提升。
把握守信德性的基本要求,应该以心诚为起点、以许诺为基础、以履诺为落脚点。
(1)心诚意正——守信的前提:守信德性的践行与内心的诚实无欺密不可分:信以诚为本,诚需信来固;离诚信浮,离信诚空;诚外化为信,信内凝为诚。内心的诚实无欺必须发乎本心,心诚乃守信的精神本源;本性之“诚”既真又善,外化的“信”就容易持守,这是人的精神价值的彰显而不是工具理性的算计使然。
(2)诺由心生——守信的基础:发自本心之诚外化为信时,要借助“许诺-履诺”这一环节来实现。但是,许诺不是空口说白话,在一定程度上,能不能许诺、许何种诺言决定着履诺的结果。许诺是否合理可行,要看诺言是否由心诚意正之所生发。只有发自本心之诺,才能有良知做担保,才能全心全意去践履。也就是说,诺由心生就把许诺人的人格与声誉押注在诺言上,成为他守信最丰厚的精神动力源泉。
(3)有诺必践——守信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诚心生义诺还只是停留在主观领域,自己的理性能够掌控;实现诺言则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与社会、他人互动,如果外在阻力过大,自己可能难以掌控。此时,就要看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处事是否圆融等情况了。可以说,实现诺言才是守信的最艰难环节,也是验证守信德性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是守信的关键。
总之,“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心有诚意口有信语而身则必有诚信之行为。”[5]从心到口再到身,囊括了守信的完整环节,内涵着守信的基本要求,其中本心是根源、许诺是基础、践诺是关键,三者的有机统一,保证守信德性价值彰显。
政务诚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守信德性的践行。具体说来,守信德性之于政务诚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守信为政务诚信提供人性基础:何怀宏教授曾经这样论述守信之于人的重要性,“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6]P138可以说,不能守信,人将非人,与四足动物无异了。守信是做人之本,当然也是行政人员从事公务活动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从德性论视角看,诚信内化为行政人员守信德性后,就以人的精神本性来担保政务诚信持续健康发展,为其奠定了厚实的人性基础。
(2)守信是政务诚信的落脚点:“政府官员是政府的代表,政务诚信最终由政府官员的诚信来落实。”[7]政务诚信是总原则,它需要各级行政人员在具体公务活动中去落实,因此,行政人员能否坚守守信德性、自觉自愿地坚持诚信办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务诚信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进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
(3)守信能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一方面,守信的践行能够发现政务诚信的不足,在改正、完善过程中提升政务诚信水平;另一方面,守信的践行还能为政务诚信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引领其发展、进步。
总之,守信德性是政务诚信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行政人员应该培养这一德性。
培养守信德性,应该把知、意、行三者结合起来,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成果、不断增强原有水平。
(1)加强学习,强化守信的自律观念:政务诚信观念是在主体学习相关诚信知识、明确诚信规范、分享他人诚信经验的过程中,在社会诚信氛围潜移默化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守信德性的起点,知其善才可能认同善进而行其善。
(2)不断涵养,培养守信的自觉意识:外在的规范、他人的经验经过主体的感悟、认同形成初步的诚信观念,还要经过主体的领会、反思,经过主体已有价值观的过滤,进而形成主体自我的理性认识;这种内在于心的理性意识,仍需要主体进行不断的涵养培育。这一环节是培养守信德性的中心环节,具有承上启下功效,知善化为行善之意志,既是知善的深化又是行善之动力。
(3)持续践行,形成守信的道德习惯:内在的守信德性还要外化为守信的践行,在这一过程中主观的认识和决心得以验证、巩固,在践行中又会修正原有认识,深化已有理念,从而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化为道德习惯,守信德性就开花结果、落地生根了。这一环节是培养守信德性的落脚点,又是新的环节的起点,行善是知善的目的又是新的知其善的开始。行政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就由自律到自觉进而形成习惯,政务诚信原则就能得以落实并不断完善、提升。
政务诚信的上述四种德性中,忠诚、公正、廉洁为政务诚信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守信德性则在外在层面践行政务诚信,并进一步深化政务诚信的内涵、提升政务诚信的水平,也为前三种德性作用的发挥、效能的验证、内涵的丰富提供了载体。四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为政务诚信提供深厚的德性根基,建立在此根基之上的政务诚信就能牢不可破、日久天长。
[1][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白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黄显中.公正作为德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88.
[4][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王泽应.论诚信[N].光明日报,2004-11-23.
[6]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吕耀怀,肖瑞兰.论政务诚信[J].道德与文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