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

2015-03-28 02:40曹计划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大学生

曹计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

曹计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就业力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是高校提升办学吸引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过程改革两方面科学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需求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严重失调,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种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要想实现成功就业必须具有很强的就业力。作为高校应积极应对,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就业力作为改革的重心和主要目标,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高校、企业以及社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1]。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及构成

由于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目前对于就业力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提出就业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就业的自信;《维基百科全书》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2];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就业力作了研究,认为就业力不仅包括保持和更换工作的能力,还包含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永续实现自我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本文认为,就业力即就业竞争力,是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实力,既包括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等硬实力,也包含性格气质,沟通协调、团队协作及就业技巧等软实力,更重要的还包括个体独具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力主体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力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如图1所示)。

二、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就业硬实力方面,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缺乏系统性,专业技能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所需不匹配;就业软实力方面,大学生普遍自我定位不清晰,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基本的职业精神,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不对称,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求职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就业技巧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学习能力不足,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作能力弱化,缺乏持续的就业能力;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较弱。

大学生就业力不足容易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动、缺乏自信,就业盲目性较大,如:不敢主动去找工作、害怕参加面试、不知道如何选择、更不敢大胆迎接挑战等;同时,大学生就业力不足,其核心竞争力表现不出来,竞争优势不明显,也让用人单位很难甄别出优秀的人才,经常抱怨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太少,心高气盛、眼高手低的学生太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学生太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生太多等[3]。

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指导、办学条件不足以及短期经济效益刺激等多重因素影响,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被动性、盲目性,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偏差和脱节;第二,传统的培养模式专注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学生能力的开发、自我效能感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第三,高校的管理忽略的学生个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第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服务内容薄弱,功能单一、方法落后、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第五,学生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如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心态不科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缺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4]。

三、构建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本文主要是从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即对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程嵌入就业力及教学过程的优化,来构建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力嵌入式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课程设置则是学科专业的集中反映与体现,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在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综合课程平台体系,即三位一体的就业力嵌入式课程体系。

所谓三位一体的就业力嵌入式课程体系是集专业理论、创新实践及就业指导三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加重视创新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将就业力的提升全程渗透,贯穿始终(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的就业力嵌入式课程体系

1.就业力嵌入式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关键能力的主干课程,是体现学生专业素养和基本特征的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专业理论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专业迁移应用能力,注重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注重处理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注重处理好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合理设置与组合。

就业力嵌入式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即在课程设置中凸显就业的导航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及时调整理论课程内容和结构,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素质要求和变化及时反映到课程中去,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4],进而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度。

2.就业力嵌入式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客观上要求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就业力嵌入式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就是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强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上,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更要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重视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高类课程的合理安排。

3.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就业力,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实现科学就业。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思想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处于急剧变化过程中,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也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大学四年分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依据就业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就业指导课程按学年划分为四大块内容,分别为:专业认知类课程、职业意识启蒙课程、就业力提升课程、就业力实践课程。

专业认知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意识启蒙课程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把个人选择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发掘职业潜能,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力提升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学生,侧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力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四毕业生,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学习求职技巧,如何科学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如何签约和签定劳动合同以及入职后的角色转换及问题调适等。

(二)基于就业力提升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构建教学过程优化,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学生各种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主要包括: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室模式、科技创新团队、顶岗实习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等。以下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四种教学过程优化的形式,即工作室模式、科技创新团队、顶岗实习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1.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即是以工作室为学习和教学基本单元,采取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际的科研项目或承接企业真实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搭建开放式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或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实现产学研为一体的师生合作教学体系。工作室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的运行一般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的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运用导师制,聘请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以及项目任务的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依据专业和课程要求,组织理论学习,指导项目开发。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完成项目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触到真实的工作任务,体验到真实的企业要求和考核标准,潜移默化的提升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科技创新团队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种大型竞赛中取得很好成绩的团队基本都是以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形式参赛的。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关键在于对科技兴趣的引导,通过科研项目或者参与科技竞赛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团队中,团队成员为了研究一个共同的课题,实现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为攻克共同难题积极努力,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育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当今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只有在团队合作中才能更好的整合资源,集各自优势和技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团队更高的目标。因此,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或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履行企业岗位工作职责,还要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理论学习,由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距离过渡,达到校企共赢。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接触社会,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真正的工作状态,熟悉职业的工作氛围,使学生对工作岗位有更直观体验和深刻理解,自觉养成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同时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习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提升和有益补充,是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检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教育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企业生产实际,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和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建立职业资格认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行校内学习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校内培养方式主要是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推行基于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以及案例学习等探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企业培养方式主要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文化,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5]。“卓越工程师计划”有效的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期。

总之,高校应高度重视基于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这也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提升就业质量等问题的现实需要。

[1]李月月,魏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模式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48-50.

[2]万珊.高校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3]徐颖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5):129-132.

[4]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5]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责任编辑 韦杨波]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CAO Ji-hua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Employability is the ke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competition and achieve the success of employment,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main go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cientifically structure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G647

A

1672-9021(2015)01-0068-05

曹计划(1979-),男,江苏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LX2014127);201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JGB201438)。

2015-01-1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大学生之歌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