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土司文化研究的文化生态环境

2015-03-28 02:40蓝利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土司文化研究

蓝利萍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引言

何谓文化生态,学界说法不一。或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名词,是从文化生态学这样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中产生的。它包含了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等方面”[1]。或认为:“文化生态则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2]。笔者在《论刘三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3]中,对“文化生态环境”也有过论述。笔者认为:文化生态环境不是“文化”、“生态”和“环境”的简单相加,而是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又相互促进的文化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各种文化既各有特点、相互独立,又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种互生、依生、竞生、共生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纵观我国当代学者对土司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社会、历史、政治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历史意义等,而很少有学者从生态美学角度对土司文化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认为,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土司文化,有着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4]。当代土司文化的研究有很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活跃的学术文化环境、繁荣的经济文化环境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环境等,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把土司文化研究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效。有见于此,笔者试对当代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论证,以期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土司文化的关注,使土司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藉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

一、政治文化环境

土司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政治以及其他原因,土司文化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80年代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文化环境比较民主自由,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拨乱反正,纠正被扭曲的历史,土司文化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土司文化研究在全国掀起热潮,成果辉煌。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土司文化遗迹、遗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土司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逐步被列入政府保护、开发与利用日程。例如,忻城县的莫土司衙署因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才得以完好保存。衙署古城门除了南门,其它3座城门都曾被严重毁坏,后经忻城县政府出资修建才得以重现风采。目前,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署是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1992年,莫土司衙署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旅游胜地。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壮乡的故宫”。10多年来,有《流亡大学》《石达开》《刘三姐》《一代廉吏于成龙》等近20部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为了更好地宣传土司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土司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来宾市人民政府和忻城县人民政府量利用现代媒体的功能,在广西区电视台、来宾市电视台,中新网、广西旅游网、来宾旅游网等网站对忻城的土司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忻城县每个月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的光临,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南丹县的土司历史比较悠久,遗迹遗物也不少,如土司州印、莲花山古营盘、古炼丹炉、土司古墓群、土司戏班乐器、土司楹联、土司契约文书等,现在也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并挖掘利用成为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又如云南丽江的木府,大部分建筑曾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大革命”,1996年又毁于大地震。后来丽江市政府斥巨资恢复木府旧观,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木府以更宏大的规模再现于世,成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国家A级风景区,每年到此观光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还有,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也是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完成的,考古发现土司遗址20多处,使一个神秘的土司王朝浮出水面。总的来说,这些土司遗迹遗物得以保存和开发利用,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第二,举办土司文化研讨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1984年到2013年,在广西的忻城县、田阳县、西林县、南丹县,在湖南的永顺县,在贵州的大方县、遵义市,云南的丽江、芒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甘肃的永登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召开各种大小形式的土司文化研讨会就有近20次之多,每次会议都由当地党委、政府主办或承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土司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继承与发展等问题。1988年8月下旬,忻城县人民政府承办了“土司制度学术讨论会”;1990年10月在广西田阳县举办的瓦氏夫人学术研讨会就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区文化厅、区民委、区民族研究所和田阳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1996年4月中旬“纪念奢香夫人逝世600周年活动暨研讨会”由贵州省大方县人民政府承办;2012年9月30日至10月3日,第二届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云南师范大学和景东县人民政府承办;2013年的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暨秦良玉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长江师范学院共同主办……政治引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在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这些研讨会是无法顺利召开的。[5]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世愉研究员申报的课题——《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编撰整理与研究》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立项,足见我国党和政府对土司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第三,举办土司文化旅游节。为了更好地宣传、开发、利用土司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地党委和政府都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旅游节。譬如,忻城县2007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三节一会”(即土司古城·壮文化旅游节、金银花节、桑蚕节、商贸洽谈会),围绕“古城、壮乡、生态、发展”主题,通过土司文化、金银花、桑蚕、商贸等元素,重点突出壮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索旅游文化发展新路子。再如,南丹县近年来每年举办的“丹文化旅游节”,也是以土司文化为重要内容,土司制度下的遗址、遗物都成了旅游观光的亮点。

总而言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土司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土司文化研究也得以顺利进行,现在土司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土司文化中精华部分得到较好地继承和弘扬,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学术文化环境

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30年来,一批关注土司文化的专家、学者对土司制度、土司文化进行不懈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环境活跃,文化氛围浓厚,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版土司文化研究著作,发表土司文化研究论文。土司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撰写土司文化研究专著和论文方面成绩卓著,其中有土司文化研究专家成臻铭教授撰写的土司文化研究论文30多篇,如《论湖南元明时期的土司》、《论明清时期的土司》等;有关专著2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西南民族大学龚荫教授著有《中国土司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土司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忻城土司文化为例,有学者研究认为,忻城土司文化研究取得了5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对土司历史的综合研究,二是对土司建筑的研究,三是对土司文化的研究,四是对土司人物的研究,五是土司文化资源旅游研究。各方面的研究都有不少专著和不计其数的论文。[6]覃桂清编著的《广西忻城土司史话》(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是第一部关于壮族土司制度区域研究的著作;曾艳主编的《土司文化探究: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等,都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自2011年以来,我国每年召开一次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每一届研讨会都收到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对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都有独到见解,对推进土司文化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参与和主持土司文化研讨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先后召开了近20次与土司文化有关的研讨会,每一次研讨会的主角都少不了热心于土司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1984年11月27-30日,广西民族研究学会民族历史研究会在瓦氏夫人的故乡田阳县(明代称田州)召开“瓦氏夫人学术评价讨论会”,与会代表有来自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的教授、专家和有关民族工作部门的民族研究工作者共50人。会议收到论文10多篇、田州岑氏源流谱叙一册、瓦氏夫人文献资料数万字。1988年8月首届“土司制度研讨会”在忻城县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北京、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广西的研究人员共67人,向会议提交的论文达31篇;2008年4月8日,忻城县召开第二届“三节一会”之“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来自区内外的30多名专家学者就忻城旅游定位,资源开发、文物保护,地方小吃、婚嫁习俗等方面开展研讨;2011年8月20-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吉首大学联合主办、吉首大学与中共永顺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吉首大学和永顺县举行,来自海内外40多家学术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12年12月20日至21日,由河池学院主办,南丹县委、县政府承办的“南丹土司文化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湖南、南宁、河池等区内外的2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南丹,共同探讨土司文化的相关课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独到见解,会后撰写研究论文,为土司文化研究献计献策,促进土司文化的传播。

第三,成立专门的土司文化研究机构。一些地方性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土司研究机构,如2004年秋吉首大学成立了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7月长江师范学院成立了西南地区土司文化研究中心。这些土司研究机构为土司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土司文化研究的学术环境活泼,文化氛围浓厚,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起到很好的智囊作用。

三、经济文化环境

近年来,土司文化发生地的地方政府都非常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如成臻铭教授所说的:坚持对这些土司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与开发性研究,可以培育土司文化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给地方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土司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土司衙门建筑遗址,遗留下来的墓地、碑刻、诗文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等实体文化;精神文化可以理解为受土司文化观念影响的流传至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虚体文化。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作为基础,那么她的旅游文化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土司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土司文化遗物等是忻城、南丹、丽江、永顺等地方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重要的文化资本。忻城县的土司文化给忻城县带来了很大商机,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上百万,其中有不少是来考察投资的。招商引资的项目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实施。例如,忻城国际大酒店就是2009年忻城县招商引资的项目。正在兴建的薰衣草庄园,也是有远见的投资商投资开发。2014年5月17-25日,“中国旅游日”广西分会场暨2014广西美丽乡村游·忻城薰衣草节在忻城薰衣草庄园隆重举行,其中就有“土司风情”展演活动。现在庄园已经初具规模,不少游客已慕名而来。这些项目给忻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忻城经济文化的发展。注重在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再造新文化,创造新价值。忻城的“三节一会”所展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很多都是在对土司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创造的新文化。如乳鸽酒、土司壮元春酒、珍珠糯玉米、壮锦、金银花、桑蚕等,这些产品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感召力,也提升了商品的经济价值。在旅游节期间举办的各种民族风情表演,如唱山歌、师公戏、上刀山下火海、传统彩调、壮锦竞技等节目也有浓重的土司文化色彩。这些以土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节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土司文化,看到在土司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文化,认识到继承和弘扬土司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政治指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产业商机无限,土司文化研究正适应了当下的经济文化环境,必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四、科技文化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传媒如网络、电视、电影等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到精神,从家庭到社会,从休息到工作,都离不开它。现代传媒有信息量大、形式丰富、视听效果好、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受众获取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渠道,受众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并直接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各种信息通过现代传媒得到迅速传播。土司文化信息也会通过现代传媒传遍全球、影响世界。

土司文化发生地的政府都会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这些特点对土司文化进行宣传报道,例如,每次土司文化研讨会的筹备、召开都少不了报社、电台、网站等新闻媒体记者参与,每届文化旅游节都需要新闻媒体的报道,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当地政府还利用网络媒体介绍土司文化,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和广西电视网的“广西历史文化大讲堂”栏目,有土司文化的介绍和宣传;在来宾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上以“壮乡故宫”的莫氏土司衙署为背景。而在中国旅游门户网、我爱中华旅游网、广西文化网、来宾旅游网等网站都有忻城土司文化的介绍。人们还可以通过观看反映土司文化的电影、电视,在休闲娱乐中了解、关注土司文化。例如:电视剧《瓦氏夫人》使观众了解广西明代的土司文化,《木府风云》使观众了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奢香夫人》使观众了解了贵州的土司生活……从这些影视作品受众了解了中国古代土司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土司制度的优点和不足以及被历史淘汰的必然性。

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受众更便捷、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土司文化,并参与土司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土司文化因此得到更好的宣传、保护、开发和利用,当地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和发展。

结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先哲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因此,中国人做事历来都很看重天时、地利与人和,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才更容易取得成功。当今土司文化研究正赶上了好时代,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土司文化遗迹、遗物得到较好的保护,使土司文化研究有较多的实物资料,党和政府的重视也使土司文化研究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比较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使专家学者们能够轻松上阵投入研究,畅所欲言,提出更多的可行性建议,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活跃的学术文化环境,使专家学者积极从事土司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广开言路,献计献策;繁荣的经济文化环境,可以使土司文化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新的文化;先进的科技文化环境,使其他文化发展得更快,使土司文化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在这个互渗互动、互利互补、相融相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土司文化研究,将会使土司文化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司文化中优秀、积极的成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汪瑶.对云南生态环境构建的初步探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1):59-62.

[2]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理论探索,2004(3):21-22.

[3]蓝利萍.论刘三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J].河池学院学报,2009(6):77-81.

[4]蓝利萍.论土司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74-178.

[5]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10(1):86 -95.

[6]向延斌.忻城土司文化研究现状与旅游开发[J].柳州师专学报,2009(3):72-73.

猜你喜欢
土司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