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莹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117)
新时期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延莹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117)
计算机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特别是随着频频曝光的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新形势下网络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备受社会关注。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建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双面性,既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前进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消极影响。网络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又带了挑战。
1.1我们捕捉到的机遇
以笔记本、手机为主体的大学网络能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第一,网络资源信息庞大、及时、新鲜,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如果再用十几年前的道德案例进行教育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他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通过教师家长的口耳相传,很难产生政治观念或是道德情感的共鸣,这些例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别人的故事。如果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筛选,及时找出新鲜又有正能量的社会案例进行宣传学习,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大学生感同身受,陷入深思,积极汲取那些正面的能量。第二,网络教学形式立体生动,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随着学校里大规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大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就不用局限在教材和教师文案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采用观看视频、微博微信甚至是公益游戏等方式参与到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可以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变得深刻,还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网络教学能大大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时期,网络总是能即时最新的报告国家大事和发展动态,大学生在平时的上网过程中就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这能提高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程度,知道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时代使命,化精神为动力,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思想基础。
1.2我们面临的挑战
网络发展带给我们动力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第一,网络信息开放复杂,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网络本就是一个开放的传播工具,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犯罪、封建网站比比皆是,自私自利、低俗文化充斥其中,加之大学生本身的分辨能力不足,模仿能力强,往往会造成很多模仿犯罪。第二,沉迷网络不能自拔,造成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网络游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大学生中找到了完美的温床,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网络商家泯灭良心采取各种诱惑,鼓动大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淡化了道德法律意识,淡化了人际关系。近年来,大学生玩游戏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数,为了游戏的装备,抢劫偷窃的行为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过多的沉迷网络,形成一种“网瘾病”,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2.1建设网络道德,加强网络监管,通过行政和法律等强制性措施清扫网络垃圾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设绿色健康网站。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让大学生在上网时能更多涉猎健康的信息。学校可以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创办网络道德作文征集活动,把实实在在的教学和网络的虚拟环境结合起来。在加强宣传网络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站的开设标准、设立条件、推动立法程序,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建立学生上网守则,多方面参与,多方面执行,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2坚定思想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提高大学生本身的抵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在理论宣传上,要坚定思想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建设良好的舆论氛围。长期下来,大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体系,在有外来思想入侵的时候就会捍卫自己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在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增强自己的政治觉悟。我们在重视思想培养的前提下,还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追本溯源还是要大学生养成自己的道德体系,只有有了坚实的信仰,在面对密集的信息时,才能分辨出善恶和美丑,才会有自己的筛选能力和是非能力。大学生有了这种心态和能力,在充实网络互动时就会自觉自动远离不良信息。
网络教学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性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立足更多现实案例,不断探索,力求为中国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1]曲世伟.网络时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143-144.
[2]张群.试论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新途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6):112-113.
[3]慕淑珍.网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7):197-198.
G641
A
1674-8646(2015)12-0083-02
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