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长春130052)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何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长春130052)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同质化、教学目标模糊、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PBL、ESP、个性化培养和新的评价机制等课程整体改革方案,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以达到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整体优化;应用型
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培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英语专业教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第二阶段,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第三阶段,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1]。而大学英语教育从强调读写,到强调听说,再到复合式英语人才培养,经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现在最终回到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原点。目前,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英语高效课堂建设被摆到了中心的位置。
1.1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是决定大学英语教学能否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力脱胎于传统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更新较慢。多数教师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了解较多,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少教师中文和英语语言能力不扎实、母语文化和英美文化底蕴欠缺、跨文化交流技巧欠缺[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课。讲课内容主要以讲授通用英语(EGP)、以分析课本内容和语言现象为主,多数教师没有讲授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经验和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大学英语教师一般不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大多数教师一般属于师范专业,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经验,更谈不上到涉外部门工作的经验。工作后,学校也不会安排到涉外企业部门进行培训和实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转到应用型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1.2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应试为目标,课程地位下降,采用应试化教学而不是应用化教学。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占78.3%),其他如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占72.1%)、升学考试(51.5%),而根据Gardner和Lambert对动机的分类来看,此类学习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这种动机来自外部,是短暂的激励,不会产生永久的激励效果,对英语学习不利[3]。而像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了解英美文化(12.3%)、与使用英语的人交流(24.8%)、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在工作中有使用英语的机会等融合性动机偏低。
1.3教学“同质化”倾向严重
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同质化,全国普遍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和“21世纪大学英语”等,教材编写体系基本一致,缺乏个性化。二是教学方法同质。三是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时数大体相同,大学英语大部分是必修课,没有体现出选择性,课程内容基本相同。四是考评方法同质,学生除了期末考试外,都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测评方法往往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所有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丝毫不会偏离教材,教师只要把教材内容传输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学生的作业一般都是教材制定的作业,不少学生抄袭其他人的答案,课堂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玩手机、睡觉、上课缺席迟到,学生走进教室的唯一动力是怕教师点名。学生只要通过了期末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即认为自己完成了英语学习,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上述情况,我院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改革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2.1大作业评价制
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而将课外评价与课内评价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好方法。为此引入了英语大作业的评价机制,采用如下方法: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话题汇报、英语日记、编辑英语手抄报、把课本改变成剧目表演、制作英文商标和广告促销方案、制作学校宣传手册、学校英文地图、家乡宣传手册等。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2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内容引入传统教学
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了教学的时空围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途径,而且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互融合,使教学更加完整化、系统化、高效化,使教与学的过程因为相互作用而更加紧凑、生动、有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交互更加充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同学们学习愿意投入时间钻研问题,同时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提升。
2.3PBL课堂
PBL(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及团队合作相结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英语文本,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培养。我们将学生的课前阅读与准备、课上小组讨论与汇报、教师提问与反馈、课后反思写作与评分等变成教学统一体。这种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关心话题、社会热点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2.4ESP
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ESP(专门用途英语)列入到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相应的专业课和英语学术能力的学习,进一步锻炼语言能力,有效地用英语完成未来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语言现象为主。通过引入ESP课程,提升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也提高了EST(通用英语)的能力。
2.5个性化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压缩基础课程的学时,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后有时间个性化发展。此外,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如组建学生英语角和英语协会,将学生英文演讲、英语辩论、英文报告、英语口笔译训练,参加托福、雅思考试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些个性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不再与实践脱节,学生把学习英语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在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1]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101-102.
[2]陈二春,刘称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04):93-94.
[3]Gardner&Lambert,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112-11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A Case Study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HE Li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2,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homogenization of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 ambiguity of teaching objective and the poor students'ability to use English,an overall reform plan is optimiz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PBL, ESP,and the new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College English;Curriculum;Overall Optimization;Application
H319
A
1674-8646(2015)12-0060-02
2015-09-30
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学英语课”;201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论文
何林(1967-),男,吉林白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