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
(东宁县广播电视台,黑龙江东宁157200)
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
叶军
(东宁县广播电视台,黑龙江东宁157200)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效率,覆盖网管理技术基于广播电波传播场强的预测计算,找到台站干扰区和彼此服务区,明确各个站间的频率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无用场的信号传播强度,克服不利噪声对其的影响,应结合当地特殊的地势地貌及气候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实践操作。
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技术;电波预测模型
广播电视是当前信息传输、推广宣传的重要承载工具,可以快速、整体性地将最新咨询、最前沿的思想文化平等的进行传递,在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克服传播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广播电视信息播出质量,提高覆盖率,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将信息适时准确无误的传递,基础保证就是广播电视的信号可以充分的覆盖所有地区。但考虑到各处地势地形等特殊情况,就要求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电波传播模型进行不同选择。全国各地应结合当地情况,根据各模型的特点选择覆盖后预测效果最好的进行操作管理。
1.1370电波预测模型
370电波预测模型是根据反射、绕射的方法经过反复计算得到相关应用曲线,再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多次修正,最后采用距离内插法所得到的电波预测数据。因为要取得实测数据的限制,所以,370电波预测模型基本适用于平原或起伏平缓的丘陵地区。当电波在遇到信号损失或者遇到障碍物的情况下,将无法有效地完成信号传播,所以370基本都被1546取代。
1.21546电波预测模型
1546电波预测模型是国际电联新颁布的电波传播模型,这种模型把频率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在短距离上对广播电视通信电波做了兼容,所以这种模型预测距离及频率范围都远远高于370模型,在山丘甚至山脉等复杂的地势地貌下都可以确保信号的高质量。由于1546电波预测模型对地势要求并不明显,而且满足我国地势复杂多变,人口东部密集、西部稀少的实际特点,所以我国现在也在积极进行相应的技术准备。
1.3526电波预测模型
526电波预测模型与前两者相比,更注重理论性的研究,经过单刃峰、双刃峰和单圆形峰情况下的绕射算法得到具体的电波预测数据。理论的精密计算使规模布局更接近于实际,更适合于工程模型的科学理论创建阶段,同样是电视广播管理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是现在此项模型技术并不是很成熟,对复杂地势下的广播电视电波预测计算仍在探索阶段。
2.1一定区域内的指配分析
由于广播电视信号传播采用的是地面的无线覆盖模式,我国也开展了“西新电视广播工程”、“村村通”等方略,通过对指定范围内的广播电视频率和频道做出指配分析,尽可能使广播电视站台之间的空间分布得到平衡和最优化,进而使用最少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等资源,为更多的人们提供优质量、高强度的电视信号成为可能。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统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甚至有些地势复杂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所以对其进行电视广播的信号覆盖难度非常大,指配分析的准确性很难保证,这种情况下的操作就应该具体实践、具体分析,扩大单个信号站的覆盖面积,最大程度地减少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资源损耗。
2.2做好干扰分析准备
广播电视信号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广播电视站台之间信号也是相互干扰的,各种空间因素等也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地形起伏状态和附近人口分布及站台距离和分布情况进行位置分配,达到高信号、多分配、少干扰的效果。广播电视覆盖管理并不是不计成本的匹配,而是尽可能节省建筑成本,达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所以在抗干扰分析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随意重复或者舍弃广播站台之间的覆盖。复杂多变的地势地貌,使电视广播的覆盖管理也变得多样化,充分的指配分析和干扰分析是拥有高质量电视广播信号的前提和保证,由此可见,电视广播的覆盖管理任务还很艰巨,未来的发展道路仍会很崎岖。而且电波预测模型并不是千篇一律适用的,电波在链路的传播过程中会有不可避免的损耗,所以要确保信号的强度和质量,就要准确地收集收、发两端点的地形剖面实测信息,并计算出相关的地形障碍参数,从而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因此,地势的起伏,特别是两个端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信号资源的损耗和广播电视接收信号的质量,在预测准备中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实现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管理势在必行。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及地貌特征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使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管理变得问题重重,而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心理能否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取决于电视广播的信号传播过程。为此,成功完成广播电视覆盖,愈加显得重要而艰巨。由于广播电视管理是一项规模比较大的工程,所以对技术要求、经费准备、信息调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各种准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及大量的人员。广播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的休闲方式走进生活,仍将长时间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合理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
[1]江澄.对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06):38-39.
[2]崔荣,王典荫.下一代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探索[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12):87-88.
[3]兰晶,陈新权.“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建设[J].中国有线电视,2014,(Z3):231.
TN943
A
1674-8646(2015)12-0048-02
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