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后现代发展

2015-03-28 02:17张晶华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主体价值

张晶华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和特征

(一)文化价值取向

从哲学层面看,价值是标志主体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一种范畴。任何价值都是具体的,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就是一个无形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1]文化价值取向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价值追求,以价值理想为目标,是一种立足于价值的动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价值取向表现为在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过程是价值主体立足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价值选择。这一选择的过程也是对价值客体进行价值预设的过程,表现出主体的价值倾向。可见,文化价值取向是主体在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判断和选择,它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主体之于文化的一种价值期待、判断、选择和追求的意向、方向。同时,文化价值取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社会价值系统构成中的关键部分。一方面,它受社会条件的束缚,反映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另一方面,它又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变化与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反映社会发展的核心内涵。

(二)文化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具备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价值取向作为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视角。基于职业教育的文化特征,必须立足本国文化传统的沃土,在扬弃与借鉴的过程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导作用。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体总是依据一定的文化价值取向来选择不同的思想意识、行为状态,文化价值取向之于主体是一种信仰、信念的支撑,对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根本性的引导作用。文化价值取向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实现教育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引导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经历了技术至上、就业导向到技术人文、人的全面发展等阶段的转变。在这些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关注,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并最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频繁和深入,生态文明与绿色技能的理念丰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这也成为国际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崭新探索。文化价值取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导航仪。

2.规范性作用。文化价值取向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人们的意识、行动起到引导和限制作用,通过对人的规范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路径的有效实现。在技术至上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难以应对“技术”与“人文”的博弈,特别是在忽视职业道德规范与发展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发展瓶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文化价值取向的规范作用,从服务人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形成技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就人的需求而言,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作为人的需求首选,物质需求会逐步让位于精神需求,职业教育所要实现的就是促使社会人由“职业”向“事业”的转变。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而“关键能力”、“绿色技能”等文化价值取向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都是一种规范。

3.建构功能。依赖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人实现自我建构,不仅是建构现在,而且也是建构自己的未来。文化价值取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体系的建构,而作为价值判断主体的人,也在通过不断的建构过程实现人生。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人,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建构的功能。文化价值取向在人的社会行为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同样也在这一社会行为过程中逐步更新。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依托人的发展过程中,秉持服务人人的发展理念,就文化价值取向的内涵而言,最终实现的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建构。

(三)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特征

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表现出主体的价值倾向。就职业教育而言,文化价值取向贯穿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1.动态性。由于文化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价值实然、价值应然和价值追求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使文化价值取向的确立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这些不确定性不可避免的使文化价值取向带有动态性特征。职业教育在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等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追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多样性。文化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流转,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价值取向差异。特别是主体在一定文化传统的氛围中,也会根据自身的价值倾向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一过程是复杂多样的。就职业教育的文化背景而言,主体在横向与纵向的时空范围内,会面临多样的文化价值选择,而个体的倾向也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3.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导向会造就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主体的价值选择总是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文化价值取向并不是纯粹主观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成为其文化价值取向的根源。

二、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实践

(一)职业教育实践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职业教育实践可以被理解为人们以一定的文化观念为基础,凭借一定的方法对实践活动对象施加影响,以促使其发生改变的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在现代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职业教育实践面临着诸多现代性困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技术与人文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在“中心性”理论内涵的约束下,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定位混乱。这一混乱直接造成职业教育实践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可具体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路径等方面。就职业教育的属性来说,职业性和教育性是其关键的两个方面,而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充满对技能和技术的崇拜,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技能和技术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另外,现代主义“中心性”的理论内涵使职业教育实践完全排斥处于中心地位以外的发展诉求,职业教育人文内涵的缺失,则是导致其实践瓶颈的关键所在。

其次,生态文明的缺失。单向度的价值判断是现代性的核心理念,强调统一性和工具理性,具体到职业教育实践就突出表现在其对于规则与秩序的崇拜。就职业教育对于技能的拓展来说,职业培训大多数情况下是依照市场需求来实现的,相反,对于受教者的长远发展、受教者与学校、社会、企业等之间的可持续性考虑不够。特别是在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职业教育实践肩负着更高程度上的社会责任,这在现代性的发展理念束缚下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托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理念,实现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

再次,个体生命价值的沦陷。在现代主义看来,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天然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带来的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绝对统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抉择中,现代主义并未将个体完全解放出来,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受制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在面对教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个体也并非自由的,特别是面对主体的价值诉求,二元对立的现代发展理念只会造成个体生命价值的沦陷。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需要依靠后现代主义为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化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引导作用。

(二)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制约职业教育实践

首先,文化价值取向制约职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与方向。文化价值取向体现主体的文化价值认同,是一个认知、判断、选择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伴随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作为一个动态的判断、选择过程,在不同价值倾向的驱使下,它体现的是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虽然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来源于职业教育实践,但这种制约关系并非单线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做出筛选的过程中,也体现出对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超越与推进,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规范。

其次,文化价值取向规定职业教育实践的主体。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实践主体包括职业教育者和学习者。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总是反映实践主体的发展趋向,实践主体的发展需求推动着职业教育价值诉求的转变。在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实践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的演变也在实现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拓展。可见,在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选择过程中,职业教育实践主体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文化价值取向的内涵逐渐实现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发展需求、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诉求以及发展速度等的转变。

再次,文化价值取向决定职业教育实践的方式。职业教育实践在内容与方向的规定下,必须在技术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局部与整体等方面做出抉择,其实践方式也经历了家庭式、学院式、学校与社会协作式等的转变。伴随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宗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等都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伴随世界范围内先进文化的交流与更新,职业教育被赋予更大的社会责任,其实践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与技能的传承,在技术与人文的渗透、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人的全方面解放等方面,都必须做出实践方式的改变。

面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现代性困境,必须发挥文化价值取向至关重要的引导与建构作用。而职业教育实践的现代发展是以统一性、标准性等为理论基础的,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理论前提,因此需要对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后现代主义多元思维的转换。

三、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后现代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现代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权威。在我国,后现代教育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艺术教育改革中得到了重视。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后现代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后现代主义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理性主导的科学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弊端渐显,其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也呈现以下趋势。

(一)从单一向多元转化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追求普遍性、总体性与本质的哲学在西方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理论上预设了一种思维必须与之相符的本质,而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之加以表象、再现。这就产生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二元思维模式”。[2]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一思维模式直接导致现代主义对单一目标的推崇,从而产生对差异的压制和摧毁。后现代主义主张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不论是一元思维模式的偏见,还是二元对立的否定,都力图将世界规范到统一的框架中加以解释。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种整齐划一的理性分割正是造成现代主义困境的关键。

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同样要实现多元思维的转变。从整个学科体系来说,职业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在经济转型期肩负着关键的作用。面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要明确定位,而不是在附属发展过程中迷失自己。同时,就职业教育的发展宗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实现多元理念的渗透。因此,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研究急需加强反思意识,改变单一化的思维模式,脱离旧有观念的束缚,促使各领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二)从同一向差异转化

追求同一性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现代工具理性主张运用量化的标准来人为的设定规则的界限,而对于秩序的遵守和追求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德勒兹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遵从的是‘同一性’原则,把一切变化看成同一的,把各种存在都看成再现,这里没有差异,只有同一性的循环”。[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同一性标准提出质疑,反对将世界量化、标准化,主张建立一个因差异而多样发展的世界。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差异性的弘扬来应对现代社会同一性的标准,从而促使我们反思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要解决就业就要密切关注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但是,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应该成为就业理念的全部,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也应该纳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中。而“订单教育”在这一发展理念下,就必须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体满足、当前就业与生命发展等之间的问题。同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破现代社会对国家目标和社会目的的推崇,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生命发展的目标。另外,就学生发展观来说,后现代主义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或提倡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生动、有趣的学习。

(三)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现代主义将知识、理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片面夸大了知识的绝对价值,常常把科学结论绝对化。“知识的爆炸导致知识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知识的信念遭到破坏。有限的个体理性面对着如此庞大的思想和信息源,只能产生一种既神秘难解又高压难受的感情”。[4]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断更新的。在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下,教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不可能在一个发展阶段彻底终结,个体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生存。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而是要求将关注点放到人本身上,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这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应从个体就业的需求,拓展到个体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转换能力乃至整个生命阶段的价值实现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为个体整个职业生涯服务。职业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涵,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践行动态发展的理念。

(四)从权威向平等转化

“西方启蒙思想家把人确立为自由的、自觉的、理性的实体,具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控制和支配的能力,是宇宙世界的主人”。[5]在现代中心主义的解释下,学生与教师被严格的主客体地位分割,“海德格尔坚决反对这种主体性哲学,认为人不应是世界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不是由人所决定的,而是由存在决定的,人是存在的近处,人是存在的邻居”。[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是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主义的解读。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二元对立带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对立。现代主义的中心理念将教师和知识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学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对于权威的靠拢。[7]特别是在进行职业教育学科定位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崇。这些都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最终只会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定位与发展理念的混乱。而后现代主义通过对话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权威向平等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8]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化价值取向得以体现,这是现代主义难以自我救赎的。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对现代职业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后现代发展路径。

[1]李江涛等.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6.

[2]吴兴华.论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与启蒙精神的批判[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0.

[3][5][6]余乃忠.后现代主义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1,26,48.

[4]马 良.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17.

[7]胡钦晓.英国新制博士学位的特色和启示[J].教育研究,2013(8):125-132.

[8]薄存旭.高校社会服务伦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29.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