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2015-03-28 01:49:46杨锐荣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观念法治法律

杨锐荣

(浙江海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舟山316022)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杨锐荣

(浙江海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舟山316022)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依法治国;法治观念;法律文化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骨干,未来各级管理人才的核心队伍,亦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希望和后备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但是,就现实来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不容乐观。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经常见诸媒体,甚至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的犯罪率已占据较高比例,这已被来自社会机构的调研充分证实,也被近年来发生在诸多高校的案例所佐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是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需要,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更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然而,要真正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对策意见,首先需要认真剖析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纷繁的因素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建设以及对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法治文化与中国现实社会的法治环境往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曲解或误导。例如,传统法治文化中存在的“无讼即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等消极法治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对法律至上认识不清。法律至上是现代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处于法律的重要位置,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就是要求人们对法律绝对服从,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个人还是各级政府都不能脱离法律的约束。但是,在传统法律文化中,皇权高于一切,皇帝是法律的代表,人们对法律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而统治思想宣扬的道德教化,注重“礼治”“德治”和“人治”,专制统治成为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内涵。由于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了“君权至上”“权即法”的观念,导致整个民族缺少法律至上的思想渊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受到传统消极的法律观念影响,大学生还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法律至上原则的精髓,因此,遇到矛盾纠纷时不能自觉求助于法律,而是注重权势和人情,依赖自力救济以求和或私了,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容易激化矛盾,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2)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公民权利意识是人们对自身利益和自由的认知程度,是公民能否自觉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自由的一种主观意识表现,因此它是法律意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的公民权利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国家法治化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在立法上就忽视公民权利的保护。在传统的法律观念中,“刑即是法”。我国历史上代表性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其中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经》记载了大量的刑事方面的法律条文,唯独缺乏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条款。不仅历代官方成文法典的内容以刑事法律为主,而且民事立法和行政立法等也大多采用刑事处罚的措施[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写入了《宪法》,对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还有很多人包括大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自己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或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以致于在生活中身体受到侵害、财产受到侵害、名誉受到侵害时,不知怎样维权,而只是委曲求全,或以恶制恶,从而给法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加不良的影响。

二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内容占比较弱。对大学生(非法学专业)进行法律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占比不足1/3,既无法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也难以提高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均不乐观。具体表现在:(1)高校法治教育地位边缘化。高校的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没有独立性。法治教育以法律为核心,德育以道德为精髓,两者均属于社会价值的教育范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道德教育侧重于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治教育侧重于规范人的外在行为[3],二者应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目标。据调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不是由法学院或法学系的教师承担,而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按照道德教育的思维模式开展法治教育,这样不仅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难以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2)法律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整个教材中,法律基础内容被严重压缩,仅在部分章节得以体现。但就具体的法律知识而言则是无所不有,既包括法理,也包括宪法、民商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甚至还具体介绍了几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用这样一本教材包含如此庞杂的法律知识,覆盖面虽广却无法深入,内容粗浅,概念抽象,难以理解。(3)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法律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这决定了法治教育需要一支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但是,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多数不是毕业于法学专业,即使毕业于法学专业,也可能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有限。还有,部分高校由于师资不足,不得不安排辅导员兼授法治教育课程。虽然辅导员比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但就法治教育、法治观念培养方面,他们还欠缺相应的专业能力,影响到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接受。和专业课教师相比,目前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进修、培训的机会,这些无疑会使高校法治教育陷入瓶颈。

三是,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虽然我国普法教育持续开展了近30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推进了近20年,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法律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受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国家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轻视、漠视法律的现象,社会上的丑恶、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官员法律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反法律原则现象随处可见,更有位高权重者手中的权力甚至超越了法律,使法律成了摆设;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权力滥用,实际执法与法律精神脱节,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时常发生。大学生对于这些不良的法治现象较为敏感,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判断力不成熟,对其法律热情、积极性甚至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一部分大学生逐渐产生出对法律失望和无奈的情绪[1](P31)。社会法律公信力的弱化,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另一方面法律权威受到严重损害,因而容易使大学生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

二、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法治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完善。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当然,高等学校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首先,赋予高校法治教育应有的独立地位。道德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思想,强调自律,倡导人应该为善;法治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强调他律,要求人不得为恶。如果将道德教育的自律功能与法治教育的他律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应有所区别,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法治教育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道德教育的从属方面,这不利于法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在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中,应将法治教育确立为类似专业知识教育的独立教育,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机制,并依据法治教育特有的规律开展理论教学及实践活动,真正使大学生法治教育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从属和依附”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专门教育体系。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高校法律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直接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把法律基础课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建立起法律知识体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再次,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法治教育是认同、接受规范并要身体力行的一种规则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个人都要按照法律的条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的庭审,聆听律师和法官的真知酌见,或组织模拟法庭,使学生担任当事人、法官、律师等不同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法律的原则、内涵,通晓法理,从而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由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观念的转化,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应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权益。最后,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高校法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法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它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规划,更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法治教育教师既要了解高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也要掌握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4]。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法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如,努力提高高校现有法律教师教学及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特别要重视对青年法律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为教学骨干;引进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进入大学课堂,提升学校的法律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加强法律学科建设力度,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主的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教学科研能力,以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效果;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实务的法律工作者做兼职教师等。

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和谐民主平等的法治环境,对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要从校园入手,用法治思维来规范校园秩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明。用法治思维方式来治理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体现。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教育,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治校园环境。将学校的科学管理与学生的文明守法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校园学生文明行为考核奖惩制度,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维护正义、讲公平求公正、合理反映诉求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比如: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治校制度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亲身体验学校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使之受到校园法治氛围熏陶,从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加快社会法治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为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可以分为形成和完善两个时期[5]。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说明中国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前提保障。但法律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且现在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系的现状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不完全适应,与坚持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相比,法律体系还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这一过程将是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法律冲突、法律滞后、法律脱离实际、法律规定歧义和模糊等现象。未来继续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有力地推进社会法治建设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第二,健全独立公正的执法司法体制。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独立公正的执法司法体制,这也是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正执法是法律精神的体现,它要求各级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能够做到依法惩处,不偏不纵、罚而有据。公正司法是要求将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以一种理想的状态体现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司法机关以维护人权为己任,减少司法过程中的冤假错案。因此,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认可往往是通过执法和司法的环节来实现的。在公务人员的执法过程和司法程序中,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案件相对照,结合自己的理解判断来建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所以,只有实现了执法和司法的公平公正,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自觉地做到守法,积极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大学生对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社会环境是法治国家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整饬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继续推进重拳反腐,弘扬法治精神。针对当前的腐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腐战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央在推进反腐斗争中,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法治特征,即平等性、民主性和程序性。对于查办的腐败案件,中央提出不搞以人以权划线,不搞选择性执法,更不搞“特赦”,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正是公开公正的法律原则在执法和司法程序中得到落实的有力体现,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大学生对反腐的诉求和期待,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信心,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依法治国的社会实践中去。

[1]肖沛颖.中国大学生法治心态的研究——基于对长沙四所高校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魏宁.刍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8(2).

[3]叶国平,付凤兰.新农村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J].新农村建设,2009(10).

[4]马芳琴.论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J].群文天地,2012(1).

[5]俞荣根.论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J].法治研究,2011(6).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Concept of Rule by Law

YANG Rui-r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The concept of rule by law is the basic premise to realize the rule by law.The law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becaus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law.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rule by law in college,cultivate the campus culture of rule by law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rule by law so a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law concept and build a country which is governed by socialist rule by law.

ruling the state by law;the concept of rule by law;legal culture

643.1

A

1009-1734(2015)05-0067-04

[责任编辑 杨 敏]

2015-04-08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432312)的研究成果。

杨锐荣,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研究。

猜你喜欢
观念法治法律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健康观念治疗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