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谣谚的商业文化价值*

2015-03-28 01:49:46刘旭青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湖笔南浔湖州

刘旭青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湖州谣谚的商业文化价值*

刘旭青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谣谚是为了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蕴含民众智慧和经验的哲理总结,是语言与地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湖州流传关于蚕桑、商贸、理财、商号、物产方面的谣谚,是理解和研究湖州商道文化的基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湖州商道、史料、广告三个方面。

湖州;谣谚;商业文化

谣谚是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蕴含着人类生活广博的智慧和经验,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辅而行,涵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心理、语言、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语言和地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本文拟以湖州流传的谣谚为主解读其商业文化价值。

湖州是古代丝绸发源地之一,有4 700多年的蚕桑历史。明、清时期,湖州的丝绸生产和贸易进入旺盛时期。尤其是明代隆庆、万历以后,湖丝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产,南浔、菱湖、双林均为全国五大丝市之一,南浔同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蚕丝集散地。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与大麻、苎麻和棉花一道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着原料。

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决定了种桑养蚕在这种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蚕桑经济”不仅是南方农耕地区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也是以蚕桑丝绸为核心商业贸易活动的起点。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商贸实践,促使人们概论和凝练出了有关商论、商德、商务、钱财、理账、借贷诸方面的精辟见解和深刻思考。论蚕桑重要性的谚语有:

养蚕种地当年发。

吃饭靠种田,用钱靠蚕桑。

蚕是农家宝,一年开销靠。

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

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

一缸油盐一缸酱,要靠蚕桑出粮饷。

蚕茧虽小,全身是宝。

一年三熟,国余家足。

卖粮挑破肩,不及拎篮茧。

蚕花上山四十天。

种竹养鱼千倍利,不及采桑四十天。

勤纺线,懒养蚕,四十二日见大钱。

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就见钱。[1](P457-458)

这些凝聚着生活哲理和经验总结的蚕桑谚,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种桑养蚕是蚕农家庭的经济基础;二是种桑养蚕本小利大;三是种桑养蚕周期短、见效快;四是蚕农劝诫后人的重视种桑养蚕的生活哲理。

司马迁《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P3256)自古以来,江浙之地向有陶朱遗风,经商逐利之风盛行。在商业的实践活动中,这里的人民对“商”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论商重要性的谚语比比皆是:

田蚕茂盛,生意兴隆。

小富靠手艺,大富靠生意。

街上人一爿店,乡下人一爿田。[3](P773-775)

开店容易守店难。

大生意要走,小生意靠守。

一年学个庄稼汉,十年难学买卖人。[1](P491-492)

司马迁《货殖列传》曾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2](P3274)”这些商论谚,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对“商”深刻体会和理解,经商、开店是快速致富的途径,也是强国富民的手段,经商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湖州谚语在商业行情和营销策略的总结和概括上,涉及了把握商机、看准行情、市场信息、注意事项和货物包装诸方面。此类谚语如:

一分行情一分货。

种田人望八月,生意人望腊月。

人多变,心勿蠢;货勿停,利自增。

早划算,好一半;迟划算,坏一半;不划算,剩个铜钿串。

清明蛋,沿街卖。

货问三家勿吃亏。

勿图便宜勿上当。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货要包装。[1](P491-493)

商情是可以把握的,司马迁《货殖列传》有“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2](P3256)《国语》记载范蠡的话说:“从时者,犹救火……唯恐不及。[4](P652)”谚语总结出了把握商情、审时度势的原则,反映了商业贸易要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并迅速决策、出击。

论及商业态度和商业道德上的谚语,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经商理念和行为文化的是“和气生财”。“和气生财”是中国传统商人的生意经,这一朴素而简单的中国商业哲学观点,却蕴含了奇妙的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在长期商品交易和经商活动中,人们不仅认识到“和气生财”的重要,同时也认识到“和睦相处”的必要性。湖州谚语在商业态度和商业道德上的总结和概括很多,比如:

和气生财,武脸生灾。

乡下人讲节气,生意人讲和气。

短斤缺两,店堂冰冷。

刻薄勿赚钿,忠厚勿蚀本。

顾客的眼是镜,顾客的心是秤。

美言成交易,信誉招千金。

生意讲格是信用,买卖争格熟人钿。

货有高低三分价,客呒远近一样来。[1](P491-493)

诚实守信是商人恪守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商道准则。“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诚实守信的结果,则为商人的经营活动形成了具有商业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商号和商标,从而提升其商业行业的认可度和地位。

经商理财谚,是指涉及钱财、理账、借贷诸方面。湖州的经商理财谚,是这里的人们在账簿会计上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此类谚语如:

生意好勿好,勿在本大小。

本小利大利勿大,本大利小利勿小。

吃勿穷,穿勿穷,勿会算计一世穷。

管理松一松,库里空一空。

大勿可小算,粗勿可细算。

小财只怕大算,小数只怕长算。

人要长交,账要短结。

绳捆三道紧,账算三遍稳。

事忙先写账,免得后思量。

一千赊,勿如八百现。

借债要还,还债要狠。

勿怕讨债格凶,就怕欠债格穷。

赖债勿好赖人情,赖掉人情覅面孔。[1](P491-493)

每一则经商理财谚都蕴含着深刻的商道智慧,每一则经商理财谚都诠释着一条商道法则。借贷谚则诠释着借贷双方遵守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在构建当代商业文化仍然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和意义。

晚清民国年间以湖州府南浔镇丝商为主体,以上海大都市为商业活动中心,形成了继徽商、晋商、甬商之后的一个区域性商帮群体——湖商。他们率先转营工商业,从事丝、盐、房地产等贸易,南浔的经济发展很快,当时有“湖州一个城,勿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当时南浔镇的繁华程度,从下面这首山歌的描绘可窥见一斑。据“南浔山歌”记载:

正月梅花报立春,南浔好似小南京。盐商典当行行有,单少戏馆女堂名。

二月杏花白如银,垂虹桥对分水墩。官塘大路真闹热,来往行人数不清。

三月桃花树树红,分水域前闹冲冲。两岸划船叫摆渡,踏青仕女密重重。

四月蔷薇叶正青,西木巷口象阊门。卖丝乡人无其数,终朝吃得醉醺醺。

五月石榴似火红,贤圣盛会右遗风。神行太保刽子手,监押犯人不容松。

六月荷花透水放,大桥湾里毛猪行。炎炎夏天难行走,臭气冲人不可挡。

七月鸡冠遍地栽,张王庙里任徘徊。凤凰池边无心立,前面去看总管会。

八月中秋桂花香,土地堂前正闹猛。什货摊头西洋景,看完戏法听滩簧。

九月菊花瓣瓣黄,邀伴同游土地堂。白相只有四五日,过了重阳已散场。

十月芙蓉开小春,新庵堂北枝花坟。嘉应庙前行人少,董家厅上冷清清。

十一月花开紫薇红,宝善街上闹哄哄。大庄小号俱齐备,电报传信不通风。

十二月腊梅开得浓,各家手杖急匆匆。手提钞码回头看,恐忘经摺破灯笼。[1](P396-398)

这首“十二月花名”山歌叙唱了南浔镇一年里的生活概貌。当时南浔有“小南京”之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从“盐商典当行行有”、“踏青仕女密重重”、“卖丝乡人无其数”、“什货摊头西洋景”、“看完戏法听滩簧”、“大庄小号俱齐备”、“电报传信不通风”、“手提钞码回头看”等描绘看,南浔商业发达,富裕繁华,人气兴旺。

最能概括和反映南浔商贸发展情况的是南浔的商号歌,这些淹没在历史潮流中每一个商号的背后,承载着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叙述着一段商界传奇,演绎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传唱着一曲创业的赞歌。据“南浔商号歌”记载:

正月梅花闹新年,大红染坊“吴聚源”,“恒泰”酱园“开泰”当,吃茶要到“一洞天”。

杏花开来二月天,生漆颜料“陈慎源”,“久成”京货生意好,“荣记”大土好洋烟。

三月桃花三月三,过了清明要养蚕。丝车大器“船里”出,“洽兴”猪行大桥湾。

四月蔷薇叶里藏,各家端正开丝行。衣庄要算“开泰”大,鞋帽朝冠“宏盛昌”。

五月红火是石榴,绸缎布匹“刘正茂”。洋货“大昌”“太顺昌”,食馆“庆福”“状元楼”。

六月荷花透水清,新式烟馆“徐锦云”。修理钟表“杨乾大”,京庄好酒“万聚盛”。

七月凤仙满地红,义隆蜡烛为“宁丰”。米行“德生”“潘聚顺”,山货“福大”“施恒隆”。

八月桂花似黄金,南北杂货“庄和森”。“万慎”箔庄“朱同福”,源源茶叶“江祥馨”。

九月菊花花正黄,“大全”药材与“寿康”。金银首饰“凤宝”做,珠宝玉器“董隆昌”。

十月芙蓉报小春,蜜饯食糖“瑞泰兴”。客烟要推“仁和泰”,钱庄“萃隆”与“集成”。

十一月花开尊紫薇,茶食新开“野荸荠”。轮船信局“金泰仁”,“隆昌”木梳好篦箕。

十二月腊梅雪里开,扎彩贳灯“庆庆昌”。瓷器“久大”“肖怡大”,裱画装潢“纶翰庄”。[1](P393-395)

从这首《南浔商号歌》看出,这些商号经营着染坊、酱园、茶馆、生漆颜料、京货、洋烟、丝车、猪行、衣庄、鞋帽、绸缎布匹、洋货、饭店、烟管、钟表修理、酒庄、蜡烛、米行、山货、杂货、茶叶、箔庄、药材、金银首饰、珠宝玉器、蜜饯、钱庄、轮船局、木梳、扎彩灯、瓷器、裱画、装潢等等。这些商号歌就是当时南浔商业繁荣的历史见证和缩影,反映了商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见证浙北商业发展盛况的商号歌,在繁荣的商业市镇双林亦有,据“双林山歌”记载:

“恒茂”米行心计大,“潘宅肉店”刀锋发,“恒升”酱园“一长春”,衣庄要算“大有达”,油饼粮食“陆丰源”,丸散膏丹“贝泰来”,绸缎布匹“郑元记”,参燕银耳“方养元”,油漆名茶“方顺来”,湖笔徽墨“沈正山”,金银首饰“汤涌盛”,包头绉纱“沈合兴”,“元太木行”名气响,染坊色彩“孙万盛”,“三凤楼”酒席称包办,“梅家粽子”可当饭,“费子祥园子”还算好,“潘麻子馄饨”勿推板,酥油贡饼“马大房”,“洪钧浆粽”有名望,南货茶食“三阳斋”,“马聚成”南货销乡庄,红芯坚烛“蔡永源”,线槽名香“孙跃天”,“彭家乐人”带灯彩,“袁家茶担”赚得好铜钿。[1](P401-402)

这首《双林山歌》反映了双林作为商业市镇贸易发展的历史盛况,这首商号歌见证了双林商贸发展辉煌的昨天,是研究双林商业贸易和近代湖州商业贸易的珍贵史料。

一首首、一句句以湖州山水、名胜、物产和故事为表现和反映对象的谣谚,凝聚着民众的智慧,这些艺术语句对城镇巨埠、地方风土物产做了或综合性的评估、或精准的概括、或由衷的赞美,成了精美的商业文化广告词,在弘扬和推介地方风土物产和旅游上,具有奇特的魅力。比如:

关外人参湖州藕。

太湖有三宝:银鱼、梅鲚和白虾。

湖州有三绝:桥里桥、庙里庙、塔里塔。

湖州六爿桥:禽桥仪凤桥,兽桥骆驼桥,南门潮音桥,北门潘公桥,还有甘棠桥和大通桥。

湖州四名点:玫瑰酥糖震远同,细沙粽子诸老大,千张包子丁莲芳,鲜肉馄饨周生记。[1](P597)

这些谚语是湖州的城市名片,也是人文推介和品味湖州的精美广告词。享誉海内外的特产美味有湖州藕、太湖三宝、湖州四名点等,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则有湖州三绝、湖州六爿桥等。

明、清以来,以湖州府南浔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为最佳,被称为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湖丝和湖笔是南浔最具地域特色,最为有名的地方特产,是南浔的骄傲,也是湖州的两张名片。论及湖丝的谚有:

吴绫蜀锦。

湖蚕甲天下。

湖丝合郡有,独盛在归安。

湖丝七里佳。

缫丝莫精于南浔。

辑里湖丝八字分明:细、圆、匀、坚、白、净、柔、韧。[1](P)596-597

三国时期,吴绫和蜀锦就名闻当世。归安,旧县名,原吴兴县东南境。七里,地名,位于湖州城东,以距南浔镇七里而得名。湖丝,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杭嘉湖平原之中,因湖而名。唐代,湖州成为国内蚕丝的重要产区,宋时已经是“湖丝遍天下”。明代,湖丝声誉鹊起,赢得了“湖丝甲天下”的美称,其中又以产于乡村市镇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被称为七里(辑里)丝。湖州丝绸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享誉世界。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和贡献。南浔区善琏镇被誉为“湖笔之乡”,湖笔不仅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湖州的城市名片。从制作技艺来说,人们把湖笔概括为“三义”——精、纯、美。所谓“精”,是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七十多道工序一丝不苟;所谓“纯”,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态度进行选料;所谓“美”,是指笔形、色与毛杆、刻书、装潢的相得益彰。湖笔谚如:

毛颖之技甲天下。

湖笔四德:尖、齐、圆、健。

文房四宝,湖笔为先。

湖笔王一品,天下也闻名。[3](P459)

有“笔中之冠”美誉的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称为“黑子”,是用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上百道工序精制而成。从书写效果上来说,湖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是指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齐”,是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圆”,是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是指健劲耐用,不散脱,弹力强,能彰显书者笔力。王一品笔庄始建于乾隆六年,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在诸多的湖笔名店中,要数“王一品笔庄”最为有名。

综之,作为语言与地域文化最典型表现形式,有关蚕桑、商贸、理财、商号和物产方面的湖州谣谚,是研究湖州商帮文化的史料,在了解、传承和弘扬湖州文化精髓上具有重要价值。

[1]钟伟今.湖州市歌谣谚语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蒋风.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4]国语·越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Huzhou Ballads and Sayings

LIU Xu-qing
(School of Humanities,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Ballads and sayings,which contain philosophical summary of wisdom and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summarize and disseminate experience of social life and manufacturing experience.They are also the most typical form of expression.Ballads and sayings about sericulture,trading,managing finances,business brand,local products,etc.are the starting point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Huzhou's commercial culture,and their value lies in business rules,commercial history and tourism advertising of the relative policy systems of the state and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while consider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Huzhou;ballads and sayings;commercial culture

I277.7

A

1009-1734(2015)05-0024-05

[责任编辑 陈义报]

2015-03-08

刘旭青,副教授,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湖笔南浔湖州
去南浔古镇
幼儿画刊(2023年4期)2023-05-26 05:45:00
《莲花庄》《南浔古镇》
南浔,果真难寻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30
慎鹤云:坚守善琏 留住湖笔
浙江人大(2019年6期)2019-08-01 01:43:10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笔甲天下
小学生时代(2015年1期)2015-02-28 13:15:06
湖州练市小学
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