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光,王琳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1]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由此可见,人才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推进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从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关系、基础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从定义上说,“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3]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功能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教育成果、实现共同发展。而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4]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大连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大连作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和开放度的沿海城市,正发挥其海洋特色优势,从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战略进程中。拥有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别是通晓国际规则、具备科技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和外语水平过硬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海洋特色高端人才,将极大地推进和提升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本文主要阐释大连高校海洋高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体系构建、培训基地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和外语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海洋特色高端人才培养的策略。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根据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近十年来硕士学位授予人数超过230 万,庞大的招生规模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上严重滞后,研究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国际化交流不足、参与性研究不多、国际化特色不强”[5]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调研发现,大连市高端人才储备总量中既通晓国际规则、具备海洋专业知识,又具有过硬外语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海洋特色高端人才较为匮乏,海洋经济领域遭遇例如海洋物探工程师、水产养殖师及高级管理等高端人才紧缺的瓶颈。与此同时,高校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研究生课程体系陈旧、研究生国际视野狭窄和缺乏多元沟通能力等突出问题的存在使得大连海洋高端人才的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大连高校还面临着研究生教育理念能否适应教育国际化、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是否体现国际化特色、师生的国际交流渠道能否得以拓宽等种种挑战。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崛起推动了国家和地方对海洋人才,特别是海洋高端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为主导的大连涉海高校积极引领辽宁省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凸显海洋特色,抢占发展先机,结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构建核心学科体系,体现海洋专业特色,为解决辽宁省和大连市海洋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升海事、海洋、水产和船舶等行业整体水平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国际化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涉海高校要适时让学生紧跟全球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国内外海洋主题研讨会,开阔视野,敢于革新,不断提升创新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更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目标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教育创新的过程、目标、方法,还是教育创新的内容、制度、机制,均决定于教育创新的理念,可以说,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就不存在教育创新。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6]
大连高校不能“闭门造车”,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体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国际视域,实施并打造辽宁省海洋人才战略工程,造就一支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素质较高、能力过硬的海洋人才队伍。涉海高校要与国内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特别是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构建创新型高端人才队伍。
目前,涉海高校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理论脱离实际、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突出。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各学科之间的共性和交叉研究,部分专业设置重复老化已无法满足目前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单一,研究生导师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现象日益突出,授课内容蜻蜓点水,授课形式墨守成规,直接导致研究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能力及跨领域研究能力的不足。
现代海洋专业的跨学科性要求高层次人才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性,重视多学科之间的整体融合和有机联系,从其他分支学科中获得非常宝贵的观点,以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因此,涉海高校要结合目前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科新专业,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创新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策略,真正培养出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及海洋人文社科类等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背景下海洋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然而,目前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学生一味地重视外语等级考试,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导致研究生外语沟通能力较差、文献阅读困难、文献翻译和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
因此,培养一流的海洋特色人才,除了要培养其具备丰厚的学科知识之外,必须培养他们熟悉国际海洋规则、具备外语文献资料阅读与翻译能力以及外语谈判和商务沟通能力,并具有将海洋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提升外语能力的重要手段,涉海高校要加快推动公派留学工作,切实加强海洋领域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海洋人才队伍素质。
总之,涉海高校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涉海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多元文化沟通能力较弱等不足,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海洋特色高端人才的需求。大连涉海高校在海洋特色高端人才的培养上须以发展的眼光、合作的态度和革新的意识实施海洋高端人才的培养策略。
高校海洋高端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梯队,以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言:“大学组织的全部艺术,就在于供应一支用想象力点燃学问的教师队伍。这是大学教育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7]因此,根据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支持高校加大力度引进一批涉海专业领域海内外学科带头人,将涉海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辽宁省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实施“人才工程”战略,不仅能够加强高层次学术人才队伍建设,还要为培养后备的高层次海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没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奢谈高端人才的培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连高校已经意识到高水平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近几年来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人才,并提出到2015年,以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优秀人才为标志,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形成高水平领军人才带动的高层次学术团队。高校要充分关心、尊重和信任各类人才,为其提供宽松的成长空间和学术氛围,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和培养人才梯队,探索和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高端人才创新能力。
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学术上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具备驾驭研究生课堂的教学能力,具备引领和启发学生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同时具有团队协作意识,支持并引领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学术创新工作。涉海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巨大作用,搭建平台,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真正培养出涉海专业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顶层设计,是高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它是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标志。“优势学科既是高等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8]涉海高校研究生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培育和构建必须体现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摒弃传统意义上单一陈旧的学科,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保持海洋水产学科优势,重点支持海洋相关学科的发展,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基础学科、相关学科的交叉、集成与整合,培育新的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各学科整体建设。同时,大连涉海高校要明确地方院校的学科发展方向,把目前有基础的、实力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集中起来,将特色学科逐步建设成为优势学科。
涉海高校面对现代海洋经济崛起催生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学科时要做好调研工作,不可一蹴而就、蜂拥而上,重点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竞争力强劲的学科体系。同时高校要优化学科结构,构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平衡涉海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优化。
此外,研究生学科建设上要突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核心课程要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设置深入浅出,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契合。总之,要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必须“树立战略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观点,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9]来推进研究生教学质量、学术研究和自主创新等各项工作。
大连涉海高校要充分发挥涉海学科优势突出、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大力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涉海高校联合开展合作,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重大海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上发挥龙头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基地和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大连涉海高校已经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洋类高层次人才必须要走进地方企业中去观看、去了解、去操作,走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整体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真正地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拘囿于高校的实验室和教室里。
海洋高端人才培养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海洋产业与高校、海洋研究所之间的合作研发,即创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但要加强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还要进行高校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研究理念,转化研究成果,真正实现产学研教育模式。
大连海洋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探索。2003年,学校和獐子岛渔业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大连海洋大学獐子岛实践教育基地正式诞生。目前,企业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实践教育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学校也成为企业的强大科技后盾和人才培训基地,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双方共同致力于海洋生物和渔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全力构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共同推动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人才,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互动、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培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创新平台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机制、开拓合作途径,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最为凸显的趋势之一。随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人才结构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政府将进一步把教育国际化纳入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国际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海洋经济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鉴于教育国际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独立自主谋发展的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大连高校除了在省内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之外,还需要政府搭建国际交流的合作平台,深入拓展国际化交流项目,促进中外在海洋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大连涉海高校在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交流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化合作办学还处于初始阶段,在高层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国际化高层次交流合作的深入,有助于培养质量与联合办学相互促进,有助于完善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为培养大连高层次海洋人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
开展师生互换、举办国际研讨会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既可创造丰富的国际语言交流环境,又可促进研究生与国际知名学者之间学术观点的碰撞和切磋,而且还密切了研究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6]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重视专业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外语技能的培养。外语应用能力的薄弱将极大地制约海洋人才的发展空间。涉海高校要为海洋人才提供外语培训的机会,利用与国外大学交流合作的平台定期到国外进修,不断提升其外语应用能力以及在外语环境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研究生外语水平的现状也给高校研究生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现状和专业特色,深化外语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材改革,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文献翻译及写作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发起并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国内涉海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共同编写了国内首部涉海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无论是从学术能力到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是从核心课程体系到涉海系列教材的构建上,都紧紧围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高层次人才。
涉海高校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育改革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协同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并非是一部规划教材和几次研究生教改研讨会能够促就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涉海高校面临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外语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这为研究生外语教育改革带来困难。因此,涉海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抓起,不能盲目扩招,一味追求市场效益,丧失长远眼光,对研究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高端海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应在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积极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抓住难得的机遇,以海洋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从而为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0]
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立足本土,既具有国际化视阈,又体现区域特色。国际化交流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外语技能得以迅速提高,而且还为其带来了多元文化视野,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研究方法等。通过跨文化沟通和研究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拓宽多元的研究视域,激发创新和创造能力。
因此,涉海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摒弃以数量取胜的粗放型竞争理念,靠质量、靠特色、靠内涵形成的竞争力取胜,瞄准涉海高端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的高端海洋特色人才。因此,海洋高端人才需要掌握对象国国情及区域文化,具备区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能力。为此,地方政府和涉海高校必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开辟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培养海洋高端人才提供外在保障。综上,高端海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流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和学科体系以及优越的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大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既要主动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又要保持大连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高端海洋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特色。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 06- 07).http://www.qstheory.cn/tbzt/gjzcqrcfzgy/.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顾明远.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6):123-127.
[4]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4):3-8.
[5]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2013(2):73-77.
[6]周燕,刘舒.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J].江苏高教,2011(2):90-92.
[7]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忠,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30.
[8]丁哲学.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36-39.
[9]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7.
[10]郑卫东.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海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1):21-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