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芹
(华北石油总医院炼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河北 任丘 062550)
糖尿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血糖值正常到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再发展至糖尿病时期。对于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低减阶段(imparied glucose tolerance,IGT),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调整生活方式,IGR者会以每年10%的速度进展为2型糖尿病,并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社区居民及社区医师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但对IFG和IGT的认识不足,不愿接受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及早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以期为下一步社区糖尿病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炼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5 000例居民中通过口服糖耐量筛查选定8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35~70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空腹血糖(FPG)6.1~6.9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PG)7.8~11 mmol/L;初发患者。排除标准:有糖尿病史;严重全身性疾病(肿瘤、胰腺炎/胰腺术后、肝肾心脑血管严重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孕妇、准备妊娠妇女;过去1个月已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
1.2 干预方法 对炼厂医院社区居民进行体检后筛查,选出符合条件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严格进行社区干预。①饮食疗法:主食(米饭)要定量,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目标是达到和控制“标准体质量”。②运动疗法:快慢步行,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先快步行走5 min,然后慢速行走(相当于散步)5 min,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步行速度可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120~150步/min;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110~115步/min;老年体弱者可慢速步行,90~100步/min。开始每天30 min即可,以后逐渐延长到每天1 h,可分早晚两次进行。③控制体质量:热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引起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流行的最重要原因。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控制要更加严格,鼓励减肥,每月减0.5~1.0 kg,直至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质量至少下降5%~7%。④对于部分糖耐量减低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还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或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就要考虑药物干预。
1.3 检测指标 ①监测血糖达标率(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等指标,并进行75 mg OGTT试验)。血糖达标标准:空腹血糖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4.4~7.8 mmol/L。②监测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a后观察组无1例进展为糖尿病,对照组5例(12.5%)进展为糖尿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作为一线医务人员,全科医师应强调糖尿病、糖耐量减退和空腹血糖损害的早诊断、早治疗的意义,做好重点人群的筛查工作;在诊断和治疗中重视餐后血糖,重视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教育、饮食和运动),根据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切勿重治疗轻监测;干预中体现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理念。生活方式干预应注意一些问题:①干预的强度: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干预的强度必须适当。中等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既有效,又能为糖尿病前期患者接受并常年坚持。②干预持续时间: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大型临床研究都是进行了若干年才得出明确的结果,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很难达到效果。所以,对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一般要采取中等强度并长期坚持,才能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③自愿原则:让患者自愿采取合理的饮食或运动方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结合。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较难长期坚持,或者由于干预强度不够而达不到目标效果,或者病情极高危,都应该考虑药物干预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辅助方法。另外,糖尿病前期患者常伴随多重危险因素,干预时不能只考虑血糖,要同时关注血压、血脂、血凝、吸烟等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总之,社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及时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加强教育,及早干预,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6-28.
[2]杜群,石福彦,丁奇龙,等.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23-226.
[3]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糖尿病前期人群综合强化干预两年后的转归及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09,(2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