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移项法在小学解方程中的应用

2015-03-27 09:26李芳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定义数学教学问题

李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移项法;定义;问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100—01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解方程时要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小学阶段更多地滲透代数思想,加强中小学在方程教学上的衔接,为学生进入中学后解复杂的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 “成绩”,一味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忽视了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后续学习方程知识的能力。而利用移项法,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笔者就谈一谈移项法在小学解方程中的应用。

一、 移项法的定义

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就是移项法。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经历过几轮教材变换的数学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还是沿用以前教材中的教法,认为利用四则运算的性质解方程已成习惯,因而摒弃了等式的性质,这与加强中小学知识的衔接这一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另外,很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反复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算术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淡化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移项法在小学解方程中的应用

(一)形成新的方程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通过研究与实践,笔者对人教版的教材中方程教学内容编排体系进行了大胆调整,在借鉴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将原集中发生、发展、应用的阶段进行知识内容分解,适当将部分内容提前,拉长学生学习的周期,增加学习课时。笔者将教材编排分成了三个阶段:发生、形成阶段(五年级上册),发展、应用阶段(五年级下),后期拓展、应用阶段(六年级)。同时,将负数的认识(移项中要出现正、负数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提前于五年级上册学习完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进行移项方法解答时简化方程解答的难度。同时,提前应用正负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有理数的计算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调整教材,让学生尽早接触代数思想,尽量淡化学生解题的定势思维。在改变方程解法的同时,也将方程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解,在分散知识难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算术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二)方程解法上改进策略的探究

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后,学生学习了正、负数的认识及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在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得出这一结论:在等式左右同时加、减、乘、除(0除外)相同的数时,等式大小不变。利用此结论可简化解题过程,降低解题难度。

解方程时移项的原则是:如果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由等号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则此项的正负性(正负号)也随之改变(即 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统一移到一边,不含有未知数的统一移到另一边,移项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如,前面是“+/-”号,移到另一边时要变成“-/+”号,前面是“×/÷”号,移到另一边时要变成“÷/×”号。

通过实验结果不难发现,按照移项的方法不但运算起来比较快捷,学生容易掌握,而且正确率也提高很多,效果确实不错。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将来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含有代数式的方程的解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分解了教学的难点,同时通过运用移项法解方程的大胆尝试,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用算术方法解方程时要死记硬背关系式的难关,也简化了用等式性质书写上的繁琐。这是算数思维的一种提升,也是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使概念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影响力和迁移性,使学生在理解、生成、连接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和欲望。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定义数学教学问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