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培育
史兆光,李冰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针对当前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不足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中国梦语境,提出建构“基础课”培育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全方位培育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
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海洋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当前,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严重不足,亟待高校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近年来,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而结合中国梦语境对构建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研究尚比较少见。本文探讨在中国梦语境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上构建培育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强化其海洋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学新模式。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海洋强国意识即建设海洋强国的理念、希冀与追求。海洋强国意识源于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泛指海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及其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航运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强国意识等10个方面,其中海洋强国意识是核心意识。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享有7600多个海岛、内海与边海470万平方公里管辖权的海洋国家。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迄今为止海洋强国意识仍然没有被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所重视。[1]近期,课题组对几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明显缺失。80%以上的普通专业(不包括涉海专业与法律专业)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疆土,对领海、大陆架、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知之甚少,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只占20%。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普遍薄弱,海洋强国意识状况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首先,农耕国家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影响。在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郑和曾带领船队驰骋海洋、彪炳千秋,但那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昙花一现。我国自古就是自给自足的农耕国家,土地是人们繁衍生息之地,亦是物质资料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人们将土地视为母亲,形成了重陆轻海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公民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对海洋知识重视程度不高,认知范围不广,群体海洋意识缺失。
其次,高校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不足。在传统的基础教学中,海洋强国意识教育在其载体地理教材中仅是配角,并且地理课程在高考中不是重点,其教学地位不断弱化。进入大学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只注重专业培养,忽视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海洋强国教育迄今为止并没有纳入大学生常规教育体系中,即使有相关海洋国防教育,也是零散和不全面的,对于海洋文化、海洋权益、海洋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与保护等相关知识,既无教材,又缺乏师资,海洋强国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学生往往对其知之甚少。
再次,海洋强国相关宣传与法制建设滞后。我国对海洋强国战略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宣传,大学生只能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或相关新闻、事件中获得零散的信息,对我国海洋领土和权益知识和基本法规制度等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目前我国海洋法制体系虽已逐步建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健全,尚需完善。海洋科技研究成果也未能及时转化为海洋科普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我国目前虽然海洋科技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一些专门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能及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向民众及大学生普及传播。海洋知识匮乏必然导致海洋强国意识欠缺,海洋科普知识亟待广泛传播。
最后,海洋环保意识教育有待提高。海洋环保意识是海洋强国的基础教育,实现海洋强国必须竭力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的基层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我国非沿海地区对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缺少认知,种种陆地污染对海洋环境同样造成巨大威胁。这些严酷的现实,均对大学生海洋环保意识的养成与海洋强国意识的培育带来负面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和祖国未来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加强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有必要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海洋强国教育内容,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全方位培育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
通过“基础课”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大学生实现海洋强国中国梦理念。考察世界海洋强国发迹史,显而易见,他们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浓厚的海洋意识和强烈的海洋强国理想信念。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德国、美国等列强就是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观念驱使下,纵横捭阖,傲然崛起。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历史开端亦是被掠夺者在海上攻破,导致海权旁落,门户洞开。由此可见,海洋强国不仅关乎祖国经济发展,更与国家主权、领土安全息息相关。虽然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所拥有的海洋生物种类丰富,石油等能源与矿产蕴藏量巨大,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控制远远不及世界海洋强国。并且,长期以来,海洋强国意识与理想信念并未在国人中形成,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综合实力不足,所以迄今为止我国还不能进入海洋强国之列。建设发达的海洋经济,提高先进的海洋科技,拥有大批具有突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安全,成为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强大的海洋强国,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海洋强国是国家梦、民族梦,要教育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树立海洋强国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梦贡献力量。
通过“基础课”教材中爱国传统与中国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热爱海洋国土及海洋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2]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3。除此之外还有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海洋权益。海洋是我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源源不断的血脉,要强化大学生热爱祖国蓝色国土的情感,明确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维护海上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海洋国土争端不断,海洋国土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严重影响我国国家主权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亟须唤醒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海洋强国意识,自觉承担起保护海洋国土、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责任。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竭力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通过“基础课”社会公德教育,培育大学生海洋环保意识。社会公德是基础道德,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是培育其海洋环保意识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海洋庞大的生物体系,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其自身巨大的自净能力,每天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调节器,是地球水循环的源头,不仅解决了全球水源问题,而且还提供人类70%的氧气;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与海洋能源;海洋中生长着20余万种生物和25 000多种植物,是天然的海药资源;海洋食品为人类的生存和所需营养提供了大量保证;海洋的岛屿是人类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海洋的每一滴水、每一个细胞都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其生态状况堪忧。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主体意识。忧患意识是指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使大学生明确如果继续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忽视海洋环境保护,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威胁;通过主体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大学生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热情与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强化对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海洋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公德教育,将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观念植入当代大学生心中,引导其坚定地走人与海洋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基础课”相关法律法规与法律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应将法治建设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中,不断地促进我国海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涉海相关事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对于在海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保护我国海洋环境与资源作用巨大。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努力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使处理海上溢油等污染行为与海洋生物资源的补偿有法律依据,以期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和对生态环境做到及时修复。
“基础课”要强化对大学生普及海洋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培育大学生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意识,以海洋相关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破坏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检举,以带动全民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意识培育。例如2014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海洋维权意识教育,提高其整体海洋维权意识,以实际行动自觉做到爱海、护海。
培育大学生热爱海洋、自觉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的责任感,使其将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丰富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其实际环保参与度,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以班级、社团和校学生会等部门为单位,在学校学工部、团委、教学部门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领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走进社会,走近海洋,进行以海洋强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共同参与活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细节的安排等。比如,临海城市大学可以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成立海洋环保服务自愿队。一方面可以清理海边景区游客随手扔掉的垃圾及沿海居民区的生活污染,保护近海水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游客及沿海居民宣传海洋环保的相关知识和海洋强国战略的相关内容。内陆学校的学生则可以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开展班会、研讨会等,加深海洋强国战略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中;亦可到沿海地区进行亲海、护海的实践活动,由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者转变为宣传者和践行者。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海洋强国的认知度与影响力。如利用环境保护日或郑和纪念日等相关纪念日,开展以海洋强国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海洋强国意识培育。此种方式既不同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又区别于普通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寓教于乐,教育方式更具时代感和人文关怀,使大学生更自觉、自愿地接受海洋文化洗礼与教化,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利用这一群体特点,丰富校园网站的文化建设,将海洋强国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中,从而扩大学生了解海洋强国的途径和宣传范围的广度。网络校园文化海洋强国板块可以由学生自己编辑、设计,也可以在校刊、院刊中增添海洋强国的宣传专题以及定期征文,以此提高大学生海洋强国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主体意识,将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目标与兴趣爱好相结合,使海洋强国战略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高校应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与其他优势,定期开办海洋科普知识讲座与海洋文化展览。邀请社会知名学者或专家定期向大学生做关于海洋强国、海洋科技、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国防等涉海相关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海洋强国理念。定期面向大学生举办海洋科普讲座和文化展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海洋强国意识,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海洋、自觉投身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与教师、专家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交流,增强高校海洋强国研究的学术氛围。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当代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
[1] 吴青林.大学生海洋意识及其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0(2):20.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9-40.
U676.2
A*
2015-05-12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UPRP20140974)
史兆光(1956-),女,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1006-8724(2015)03-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