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望”“闻”“问”“切”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7 09:39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色直观歌唱

刘 严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望”“闻”“问”“切”是医学术语,是中医用来为病人诊病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声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也扮演着医生的角色,学生发音上的问题就是声乐教师要解决的“病症”。针对学生歌唱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察准“病症”,对症下药,而学生则要尊听医嘱,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一、“望”

“望”即是看、观察。在医学上,“望”就是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态、面色等表象,以判断病情。在声乐教学中,“望”是最直观的判断和监督。

(一)“望”体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确、舒适的歌唱体态能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为声乐学习及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歌唱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身体是否重心放稳、身姿是否挺拔、两肩是否打开、是否挺胸收腹。另外,还要提醒学生身体既要处于充满活力的兴奋状态,又不可僵硬和懈怠,在紧张中有放松。

(二)“望”状态

歌唱时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歌唱的效果。有些学生会在学习中或害怕困难,或被动歌唱,这些都是负面的精神状态。在见到这样的情形时,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调整歌唱状态,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展开联想,使其内心兴奋起来,眼中有画面,精神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望”形态

歌唱器官的放松打开是歌唱的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对这一环节的理解和实施会遇到一些问题,容易做得“变形”。如打开喉咙,“小舌”上提,软腭兴奋(图1),而很多学生会做成压舌根、撑喉咙;歌唱时要求喉咙的自然打开、喉头稳定,却经常被做成压喉头或压下巴。这些不良现象和习惯都是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及时发现、纠正的。

图1 口腔结构图

二、“闻”

在医学中,“闻”有听和嗅两种意思。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闻”即为听、判断之意。音乐歌唱是听觉的艺术,因此这一手段是声乐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闻”声音

每一种唱法都有其特有的音色特点,每一个人的声音在拥有自己音色个性之外还要遵循这种唱法所要求的声音共性,如通、透、亮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监听学生发出的声音是否遵循这些歌唱音色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的发声状态以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

(二)“闻”语言

歌唱大多数时候唱的是歌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追求漂亮的声音而忽略学生的吐字归音。对于唱词来说,歌唱者是否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表情达意是歌唱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很多学生在歌唱时会出现因方言影响相近声母混淆的现象,如将“n”和“l”、“shi”和“si”混淆;有些学生声音悦耳,却吐字含糊;有些学生由于语言不规范而影响声音的流畅和统一。这些问题都会让歌唱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闻”情感

歌唱最终是对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的涌动和表达,音乐就变成一潭死水,就不可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听学生的发声,还要听其歌声里有没有对音乐的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包括音量、音色的控制等。否则就会言之无物,破坏音乐,甚至把喜、怒、哀、乐等情感都唱反了,这是对音乐的不理解、不尊重。比如《断桥遗梦》和《牧羊姑娘》中都有“恨”这个字,但情愫完全不同:前者是因爱而恨,是爱恨交织的恨;而后者是因阶级压迫而恨,这样的恨是一般意义上的恨。

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闻”在声乐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声乐演唱时会同时涉及音色、语言、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既要敏锐地“闻”出问题,又要抽丝剥茧地解决问题。以歌曲《断桥遗梦》为例,它是一首以西湖断桥为背景的艺术歌曲,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第一句为:“忽啦啦啦,西湖的桥,从中折断。”在唱“忽啦啦啦”时,如果有学生“n”“l”不分,那势必会唱成“忽(hu)那(na)那(na)那(na)”,那么首先就要纠正他的字音。其次,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忽啦啦啦”是什么意思,唱得很迷茫。实际上“呼啦啦啦”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个拟声词,比拟桥折断时的声音,因此在演唱时要以拟声的感觉去唱这几个字。另外,还要注意情感的处理。对这座桥有感情和没有感情的人,看到桥折断时的心情和语气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演唱时,就不能冷静地唱这个拟声词,而应该表现出人物在看到桥折断时的惊恐和哀伤。

三、“问”

(一)“问”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问他们这样唱是否舒服。这不仅加强了专业技术方面的沟通,以辅助判断学生发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学生,以免其声带受到伤害。

(二)“问”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传达的要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一点就通,有些学生还需要教师进一步阐释。然而教师不问,学生也不会说,甚至理解错了也全然不知。所以教师的询问特别有必要,询问学生的困惑,当即解决,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跟上教师的思路。对于理解有出入的学生,适时地沟通可以帮助他们消除误解,少走弯路。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问”课下的练习情况

声乐的学习是很艰苦的,领悟能力很关键,除了天生的悟性以外,重要的是后天的积极思索。有些要点学生可能一下子做不到,但通过坚持不懈的思索和练习就顿悟了,而这种幸福时刻的降临就需要之前的积累,所以功课要做足。很多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却把声乐学习甩在脑后,或者是每天都唱,但却是那种没有思考的乱唱,看似积极,其实是做了无用功。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经常询问他们课后复习的情况,对他们课后练习的方法提出要求。只有课堂、课后加强联系、互为补充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

四、“切”

“切”在医学上是指摸脉象,而在声乐教学中,则是通过触摸感受呼吸和力量。

(一)“切”呼吸

在歌唱中,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对于呼吸的运用,除了语言的讲解、教师的示范之外,师生的相互感受(即相互用手掌辅助感受呼吸)很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理论的讲解,那么就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教师对呼吸的运用。可以让他们将双手放在教师的腰间,直观感受正确吸气时横膈肌下沉后腰围的扩张,歌唱时气息在力量保持基础上的消减等。很多时侯,学生能做到一部份,但不规范或不够饱满,这时教师最好能够直观监督学生的气息,判断其对不对、好不好并予以纠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切”力量

歌唱是一件力气活,没有有效的力量,歌唱就没了动力。在歌唱时,力量要活而不散,沉而不僵。虽然这需要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但通过对力量的“切”还是可以辅助了解其中的奥妙。特别是歌唱中,力与气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这时通过手掌在腰腹的感受,可以更直观地告诉并监督学生要注意力与气的配合,从而避免力浊气滞或力散气虚。

五、结 语

很多人说声乐学习的难点是对声音的雕琢,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有时候是一种意念的交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把自己对歌唱方法的总结、对音乐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之外,还要辅助他们将这些知识点消化并为己所用。教学方法的完备与完善会使教学更为有效,“望”“闻”“问”“切”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音色直观歌唱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简单直观≠正确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歌唱十月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