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华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学校教育负效应成因探析
刘凤华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在当前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精神追求被物质追求所代替,社会道德失落,社会不公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存在的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强烈冲击了学校教育,使得学校教育的成效日渐衰微,负效应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也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希望学校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抑制和消除学校教育中的负效应。
学校教育;社会现实;负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实际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其正面效应,而对于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负效应现象,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论,有的虽然在认识上和理论上认同了,但在情感上却极力排斥。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的负效应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教育的负效应。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诊断、预防和治疗教育中出现的负效应“病症”。
什么是教育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呢?在教育学理论中,效应是指受教客体因受到施教主体作用而发生的对主体的直接作用。效应按其性质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即在相互作用中满足了主体需要或实现了主体目的的效应;负效应即与主体需要和目的相反,并且反过来阻碍或反对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实现的效应。学校教育的负效应,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在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由于内部或外部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不良效应。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负效应,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如何、水平的高低、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恰当,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如果在这些方面不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就很容易导致负效应的产生。
1.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
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政治思想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作为教育者由于教育理论的欠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而产生负效应;由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对教育教学目的把握不够准确,对问题分析不够深刻,对事物分析不够全面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负效应的产生;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如何也是导致负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例如:面对当今商品经济的狂潮,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对某些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强烈地冲击,一些教育者开始或多或少地接受这些思想,并通过言行体现出来,所有这些都会在施教过程中影响学生,直接产生教育负效应。所以,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是教育负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2.教育方式方法失当
一是滥用赏识教育。作为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但问题是,当今有不少学校在推崇赏识教育的同时,完全排斥了其他教育方法。因此,有不少教育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或是为了“与时俱进”,或是缺少深层思考,都一致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奖”出来的,而完全不顾教学情境是否适合应用此法。于是,在教育过程中,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导致了赏识教育的滥用。赏识教育的滥用,给教育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首先,它弱化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逐渐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使学生形成事事处处别人都要顺着自己,惟我独尊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将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又如何能经受得严峻的人生考验。近年来,学生因教师对其错误批评几句,便自杀或杀害教师;或是因在社会上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而神经失常或轻生甚至涂炭生灵,此等悲剧屡见不鲜;其次,弱化了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甚至会导致一些本来很突出的学生逐步甘于平庸。因为,赏识教育的滥用,使教师要“变着法儿夸学生”,不该夸的也夸,实在没有值得夸的也要千方百计找出一点来夸。例如:十道题目,做对十道当然要夸奖,但只做对一道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实际题目只是一般难度),你竟然能做对一道,真棒!”一百分的考试,考了一百分要表扬,考了十分也要赏识。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想、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如此以来的赏识教育,教师在“精心爱护”、“着意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却“打击”、“伤害”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得一些原本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和上进心,最后“泯然众人矣”;第三,弱化了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难以防微杜渐,造成教育缺憾。在滥用赏识教育中,有些教师尽量不让自己批评学生,最多是“和风细雨”、“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即使如此,往往“说”之前,还要先对学生的优点表扬一通,然后在安慰一番“你的这些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害怕”、“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之类的话,最后才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管问题有多严重。如此以来,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严重,这样对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思想上就引不起应有的重视,改正自然也达不到应有的力度,类似的错误即使再犯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爱护学生,实际上是害了学生。前两年,甚至有的地方发文禁止老师在批阅作业中用“×”,说是为了保护学生,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呢,如果我们的学生连个符号者接受不了,长大后他还能承受什么?所以,“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反之,用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二是高压型教育。高压型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不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是对学生实施高压政策和命令手段,“我说了你就得听,就必须照着去做”,不管你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说得是否正确,有的甚至动辄体罚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和厌恶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你这样说,我偏要那么干”,从而有意无意地抵制正面教育,产生教育负效应。
三是封闭型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把学生放在社会的开放体系中进行教育,而是把他们囿于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理想化教育。这种教育往往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走出课堂、面对社会现实时却发现并非如此。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的反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由此,怀疑教师所讲的一切,或者对现实社会充满恐惧与憎恶,这都会导致教育产生负效应。
四是说教型教育。说教型教育失之于“空”,而“行”不足。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对学生进行问题的阐释、道理的说服、思想的疏导、理论的宣传,这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只注重让学生“知”,而忽视了学生的“行”,导致知行脱节,高分低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空洞的说教型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导致教育产生负效应。
五是溺爱型教育。溺爱型教育,“爱”有余,而“严”不足。作为教育者应当对学生充满爱,但令人忧虑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一些家庭、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关怀、宠爱,正象甜蜜的毒剂一样,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因为怕学生吃苦和分散精力,所以对学生各种活动进行过分限制和包办;因为顾及学生的自尊、前途,所以对学生的错误、过失进行隐瞒或轻描淡写的处理;为了学生生活得舒服、惬意,提供各种过分的良好服务(如“贵族”学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前几年,报纸报道的武汉大学某新生家长声泪俱下要求学校为其女儿宿舍安装空调,原因就是其女从出生到上大学之前总在有空调的房间或教室生活和学习,这种“温室”培养出来的“花朵”会适应社会吗?这种“温室”教育的后果,塑造和培养的是学生自私、任性、脆弱的品德和性格。在这种爱的滥施之下,一些学生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受不得委屈、经不得挫折、听不得批评,以至无法适应社会。
六是专横型教育。失之于“暴”,缺乏于“情”。在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手段简单、粗暴,在师生关系上缺乏民主、平等精神,唯我独尊。课堂教学中,反对学生参与,不能容忍异议,唯我正确;班级管理中,作风专制,实行高压政策。甚至有些教师,学生有了过失,或是违背了教育者的意愿,不问青红皂白,凭想当然处理,轻则停课、奚落,重则辱骂、殴打。近年来因体罚、变相体罚而导致学生出走、残废、死亡的消息时有耳闻,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身心伤害,导致师生的对立情绪,造成教育负效应。
七是虚假型教育。失之于“假”,缺乏于“真”。不知从何时起,假冒伪劣之风也刮进了校园。为参军、招干、贫困生补助而提前休学、弄假学历、假证明者有之;为检查验收而突击打扫整顿,事后脏、乱、差依旧者有之;为学校升级,弄虚假材料者有之;为应付听课,而事先安排好,制造虚假“热闹”场面者有之,诸如此类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易使学生对教育者、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而且严重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八是拜金型教育。失之于“贪”,而缺乏于“廉”。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潮,不能不对教师队伍产生影响,侵蚀着教师队伍。某些教师耐不得“清水衙门”的寂寞,向学生伸出索取之手。有的请家长购物,有的向家长推销各种商品,收取“回扣”,有的甚至敲诈勒索。所有这些都败坏了教师的形象,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其后果极为严重。
3.教育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欠佳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示范作用对于教育效果起着微妙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看上去似乎并不明显,但实际上影响却非常大而深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形象、言行等都会在有意无意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自身的言行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观点相一致,无疑会对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理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教师自身的言行与自己所教理论相违背,就会形成“台上你说,台下说你”的局面,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产生质疑,导致负效应的产生。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负效应,不但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方面的原因,还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理解能力、接受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对于教师讲的同一个问题,那些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从而很好地接受,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而对于那些能力和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对问题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而理解的偏差则会导致信息接受的失误,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生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也是导致教育负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教师在法律课上讲了一个“抢夺罪”的例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提醒学生外出时要注意安全。可有的学生偏偏不从正面去理解和接受,而是从反面去理解“这么容易就能抢到东西!”,大有一旦有机会就去试一试的意思。在这里教师从正面进行的教育,却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被学生从反面接受,导致了负效应的产生。
2.学生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如何也会对学校教育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吻合,那就会对学校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违背,就会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消极的阻碍作用,导致教育的负效应。同样,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态度,如果二者差距太大,也会导致教育的负效应。
3.学生逆反心理的作用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产生负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年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最肯思考、最具求新求异心理的一群人。由于年龄、生理、经历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逆反心理,你越是这样要求,他偏要那么做。这就往往使得学校的正面教育适得其反,产生负效应。
学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当今影响人们行为趋向的思想信息95%来自社会。所以,当社会的现实环境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价值目标相背离时,学生就会对教育目标产生怀疑。即使理论上认同了,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印证和强化,也会在“趋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情感和行为上排斥学校教育的价值目标,从而产生与教师和学校要求相反的负面效应。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常常感叹“课堂上讲三天,抵不住上街转一圈”!由此可见,当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力大于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力时,负效应就必然产生。
我国的社会变革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既有正面的推动,也有负面的冲击。它为学生思想教育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和注入了新鲜文化营养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困难,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1.教育目的观的模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观几经演变,逐步稳定下来,形成了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观。然而,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却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惑。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疑问和困惑说明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目的观上的模糊和混乱。作为教育过程主导者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教育目的观这个大问题上的困惑,自然会在教育过程中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对待一些问题上态度的摇摆不定。教师的这种不肯定的心态会波及到学生对教师所讲理论的认可程度,导致教育产生负面效应。
2.教育价值观的多样性
我国一贯提倡和坚持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相统一,教育的提高与普及相统一,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统一……,从而形成了教育价值的整合统一观念。可近几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却给人们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因为素质教育以所谓的纯粹“素质“为绝对尺度,坚持摒弃应试教育,这样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还要不要教育的提高?还要不要升学教育?还要不要英才教育?如果不要,那我国的教育还成其为教育吗?如果要,那在素质教育里怎样才能实现?这样就打破了人们已有的教育价值统一观,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疑虑,导致了教育价值观的多样性。教育者在教育价值观上的混乱,又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使之形成负面效应。
3.教育内容的滞后性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状况虽然近几年来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却无能为力,因为“一刀切”的高考,使得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任何一个教师都承担不起高考失利这一严重后果,这就使得教师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例如:当我国私有制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时候,教师却还不得不在课堂上斥责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是怎样残酷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具有怎样的优越性。言外之意,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比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好,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如此种种,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常常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观点产生怀疑,这不仅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导致教育的负效应。
4.教育评价的偏差
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它的教育评价制度与它的教育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实际上评价制度已经成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因此,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全面反映人才质量观,那么,人才质量观就很难全面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而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正是存在着这样明显的偏差。它以毕业和升学考试为标准,主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则常常被忽略,甚至人为地被扼杀。在这种评价制度下,“高分低能”甚至“高分无能”现象的出现便不足为怪。这种评价制度,埋没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对教育的反感,从而导致教育负效应的产生。
[1]陈佑清.现行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负效应[J].湖北大学学报,2000,(5).
[2]陈淑萍.论教育考试的负效应[J].岱宗学刊,2003,(3).
[3]高志军.思想政治教育负效应探源[J].内蒙古统计,2002,(5).
[4]彭国元.关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思考[J].化学院报,2003,(3).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孙延波
G412
A
1671-4288(2015)01-0105-03
2014-12-01
刘凤华(1971-),女,山东寿光人,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