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还乡》男主人公克林的盲目性

2015-03-27 21:29:41杨勇
关键词:还乡克林悲剧

论《还乡》男主人公克林的盲目性

杨勇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经历。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克林在理想和爱情上的盲目性,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在给自己带来悲剧的同时,也将毁灭带给了周围的人。追求和谐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还乡》;克林;盲目性;命运;悲剧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维多利亚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哈代1840年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他早年从事建筑业,后来选择文学创作作为其终生职业。从1871年第一部小说《铤而走险》问世,共发表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8部诗集、1部史诗剧。其主要作品,比如《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久已为我国的文学爱好者熟悉,也正是因为后两本小说触犯了当时的习俗道德,受到卫道者的攻击,他愤而弃小说而从诗歌,成为二十世纪初的一位重要诗人。究其一生,为英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留下了极其丰厚的财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以《还乡》中的男主人公克林为研究对象,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去探究主人公的理想、思想和性格,指出其理想追求的失败来自于其思想的不现实,以及性格中的盲目性。

二、《还乡》——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典型

孙致礼、唐慧心将哈代的小说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浪漫与幻想小说”、“计谋小说”,并认为其主要小说全部归在第一类。[1]综观哈代所写的十四部长篇小说,有人从艺术的角度认为《还乡》是最优秀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其地位超过《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2]

《还乡》描述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埃格敦荒原上。男主人公克林·姚伯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巴黎,回到荒原,想为蛮荒、混沌的荒原开蒙启智,胸怀远大理想与抱负,想进行一个“广泛教育计划”,为此他抛弃繁华,回到荒原,刻苦攻读,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女主人公尤苔莎出生在繁华的海滨城市布达茅斯,后来父母双亡,随外公“德鲁老舰长”流落荒原。有着强烈现代意识的尤苔莎一直想走出荒原,虽然与韦狄相恋,但韦狄不能带她逃离荒原,从繁华都市衣锦还乡的克林的出现,让她看到了曙光。她认为与克林结婚,会与克林一起移居巴黎,甚至幻想着成为“巴黎林荫大道一栋小屋的主妇”,①于是主动接近克林。异性的吸引,让克林心动,他认为尤苔莎不仅漂亮,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帮助自己改造荒原,开蒙启智的大业平添一大得力助手。于是,毅然决然地不顾母亲的反对,搬出家去,与尤苔莎结合了。婚后,尤苔莎很快明白了自己所托非人,克林没有去巴黎的念头,说:“这件事不容讨论”。①尤苔莎万般无奈之下,与前情人韦狄约好,请韦狄晚上送她去布达茅斯。当晚大雨,并且尤苔莎的丈夫克林得到韦狄夫人托玛沁的通报,双双赶来,在滂沱的大雨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荒原中,尤苔莎与韦狄落水淹死,克林丧母再丧妻并且难咎其责,心如死灰。

三、克林的盲目性

王守仁先生认为《还乡》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哈代在后来的悲剧小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即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和内心冲动,决定着个人命运,并造成悲剧。[3]简言之,即哈代后来的“性格即命运”的思想雏形。

性格的缺陷造成命运的悲剧,具体到克林身上来说,正是他的盲目性,造成了母亲约布赖特太太和妻子尤苔莎的双双毁灭。

(一)理想选择的盲目性

克林能放弃繁华的巴黎大都市,放弃自己在巴黎小有所成的事业,回到蛮荒混沌的荒原,开蒙启智,广泛教育,这种理想与抱负是伟大的,是受人佩服与尊敬的,但与残酷的现实一比照,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实现起来几乎不可能。

哈代在《还乡》中,专门将第一章用于介绍荒原,在荒原上,时空为之让步,“黑夜提前抵达这儿,夜幕已经降到地上,白昼却分明滞留在天空……远处天地交接的界线,是物质的分界,似乎也是时间的分界”。“荒原表面的昏暗凄迷,给夜晚增加半小时;它以同样的方式能使黎明推迟到来,使正午变得悲凉”;“只有在精神振奋的夏日,荒原的情绪才带上一点欢快”。“暴雨是它的情人,狂风是它的朋友”;“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如此,文明是它的敌人,其独特构造自然生成一成不变”。①在哈代的笔下,荒原是十九世纪英国农村的典型,是传统道德的最后领地,是原始风俗习惯的最后舞台,是英国封建落后的传统、道德、秩序的象征,是统治一切、控制一切的力量,是众神之首。它是书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活场所,活动舞台,是所有故事的发生背景,与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荒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铁手,掌控着每个人的命运,不管是忍受不了它

的寂寥的人,还是是希望用文明来改变它亘古不变的秩序的人,都遭到了它的惩罚。荒原,就像一只巨大的怪物,虎视眈眈,吞噬着任何违背自己命令的人,高扬着自己胜利的旗帜: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从后面作者对荒原遗风古俗、风土人情的描写当中,亦能看出荒原人如世外桃源中的人一样,“不知有汉”,亦是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欣然自得,乐在其中。面对如此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克林想改造荒原,文明荒原,广泛教育,无异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失,敌我力量悬殊,孤军奋战,毁灭了自己;在学习和求索的过程中,他的双目几近全瞎,也毁灭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母亲因为想与儿子冰释前嫌,回来的路上被荒原上的毒蛇咬死,妻子因为想逃离荒原,在暴风雨之夜,淹死于河中,理想的盲目性,导致了自己及周围亲人的悲剧。

(二)配偶选择中的盲目性

克林选择尤苔莎,无疑有尤苔莎的美貌因素在里面,尤苔莎的出现,一如电影的镜头,开始在荒原的远处,慢慢拉近,最后是个特写:在第一卷第二章,她只是远景中圆阜荒丘顶上一个小小的黑点。在同卷第六章,镜头渐渐推近,她变成了一个界天而立的人影,镜头再继续前推,到第七章,才出现她的特写镜头。[4]黑暗女王,给荒原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除两性的吸引外,现实的考虑更是占很大份量,因为自己激动人心的理想,克林觉得受过良好教育的尤苔莎可以帮助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的广泛教育计划,甚至一厢情愿的替她想好了工种——“在寄宿学校里当一个很好的女会监”,①虽然尤苔莎暗示过自己不会长期呆在荒原,暗示自己对荒原人没有感情,但克林对此置若罔闻、一厢情愿,所以,不顾母亲的反对,坚决与尤苔莎结婚,婚后搬出母亲的家,让约布赖特太太痛苦异常。

婚后渐渐发现妻子尤苔莎不愿久居荒原,因为尤苔莎是一个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她一生的所作所为,无不在向男性社会宣战,无不在尝试解构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男权社会,无不在千方百计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她不能永远的屈居荒原,相夫教子,灯前灶下,了此一生。而克林自己因为长期认真学习,视力日降,于是他与汉弗莱一起去割荆棘,补贴家用,看着挥汗如雨,边割边唱的克林,尤苔莎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因为克林对自己艰难的处境安之若素,尤苔莎明白要想离开荒原只有另觅他人。

克林在择偶选择上,是盲目的、一厢情愿的,后来母亲死后,对尤苔莎又是刻薄的。固然,约布赖特太太的死和尤苔莎没有去开门有直接联系,但是一系列的巧合,比如,克林梦中的一声“妈妈”让尤苔莎认为丈夫去开门了,她是无心之失。失去母亲,盛怒之下的克林对尤苔莎大发雷霆,言语刻薄,说出诸如“丧尽天良”之类的话,使尤苔莎愤而回外公家,差点自尽。正是克林的盲目、不成熟,成就了这段各取所需的婚姻,但最后大家都没得到想要的,相反,留给他们的,是毁灭,甚至死亡。

(三)盲目性造成的悲剧性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一个人的性格渗透于其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克林的盲目,让他周围的人无不遭殃。母亲因去主动和解,失望而归,被毒蛇咬死;妻子尤苔莎因逃离荒原不成,转而求人,在暴风雨的夜晚不幸溺水身亡;韦狄被淹死,让堂妹托玛沁失去丈夫,成为一个寡妇,忍受着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

克林自己也遭遇了身心的巨大痛苦,强烈的内疚与自责,他自己也认为“是我逼死了两个女人”,①他痛不欲生,“要是上帝愿意叫我去死,这对所有的人都是一件好事”,①他已心如死灰、了无生趣,如行尸走肉。

四、结论

杨澜认为《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其中的荒野已不再是安居乐业的乐土,其中的乡村生活也缺少了一贯的淳朴快乐,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文明的冲击带来的对现代物质生活的向往。[5]但克林却逆形势而动,其理想的广泛教育计划,不为荒原所理解,更不要说接受了。他性格中的盲目性,不切现实性,加上环境的冷漠,现实的残酷,这一切正如一个巨大的怪物,吞噬着一切违背人性、违背自然的人和事,让一切重回原本的秩序。在倡导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领悟,深刻解析其内涵和精神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6]

(注:本研究获阜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支持,项目编号:FSB201402002;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201401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zy18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Q2014D125;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FSSK04ZD)

注释:

①文中所有《还乡》译文的引用,皆来自译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王守仁译本。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孙致礼,唐慧心,译.苔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M].2003.

[3]托马斯·哈代著,王守仁,译.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还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杨澜.回归与走失《还乡》中主人公命运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6]杨勇.《还乡》女主人公尤苔莎的形象解读——以女性主义为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还乡克林悲剧
鸡蛋生吃更营养?
伟大的悲剧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9:56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华文文学(2017年1期)2017-03-13 16:02:49
找寻迷失的自我
《还乡》中“火”意象的隐喻意义
猫的悲剧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1
近视的悲剧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
克林霉素-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抑菌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