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对高校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化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有利因素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高校应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开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从硬件建设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网络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实施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例最大。同时,对网民上网地点的调查发现,由于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和网络资费的降低,学生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增加。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领域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高校网络系统的普及,一方面为更好地拓展和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各种资源和便利,而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新问题。针对网络化时代下的特殊情况,高校应开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网络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网络化带来的有利因素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极其迅速,大学生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自己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另一方面,相对互联网上的各类知识储量,任何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都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攫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开拓视野。
(二)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网络化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混杂。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年纪轻,生活阅历不足,要求学生人人具备“火眼金睛”识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显然是有难度的。同时,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对网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放任自流,寄希望于学生自身做到人人高度自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是不现实的。
在国外,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和颠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极力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传输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近年来,境外情报机构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境外间谍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来自权威消息源的案例显示,多数学生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他们最初与学生接触时,只提简单要求,如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订阅学术期刊等,这些公开信息大多难以具备情报价值,但持续联系的过程,尤其是定期酬金支付极易让年轻学生形成依赖。部分学生在觉察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仍因贪利而持续配合,直至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处理。
在国内,一方面,“法轮功”邪教组织也在互联网上竭力宣扬他们的歪理邪说,甚至以邮件的形式发给大学生宣扬其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其目的就是要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 另一方面, “台独”势力网上活动频繁,不断宣扬“两个中国”的错误言论。因此,如果我们工作滞后,就可能给各种敌对、邪恶等势力以可乘之机,使我们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事倍功半,处于被动地位。
互联网也存在很多腐朽消极文化。因为网络的虚拟特性,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健康的内容。如暴力的、消极的、颓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因大学生自身控制能力较弱,长期接触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标准的偏差,终日不思进取、不求奋进、沉湎网恋、想入非非、消极堕落,以致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和各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高校应努力从硬件建设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适应信息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网络技术防护、抵御不良信息
由于网络本身存在诸多漏洞,加之网络黑客的存在,以及屡禁不止的不良网站,许多低俗、消极、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各类言论和信息便极有可能通过网络渗透进校园网,并毒害高校学生。高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网防护系统,抵御网络黑客的攻击和破坏,封堵各类不良网站,为学生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加强网络交流平台监管
高校一般都开设了校内论坛、贴吧等网页,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因网络信息发布源的隐匿性,以及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涉世不深等弱点,难免在论坛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或者不经考证,无意中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校内网站管理部门应会同专职思政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交流平台的管理。管理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掌握网络动态,及时删除错误信息,积极制作和发布各类健康向上的内容,传播正能量,把论坛、贴吧等建设成为高校学生健康高雅、科学文明的交流平台。
(三)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在教育学生抵制各类不良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辨别假恶丑、学习真善美,努力将各种文明健康的信息和各类文化优秀成果注入校园网络,所以,高校建立网络德育平台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应该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的头脑,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辨明是非。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党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展现给学生,同时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兼备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功能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优质的网络成果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先进的文化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为校园网络提供优秀的作品,形成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确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分管副书记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各相关人员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平稳运行。同时,高校应该制定校园网络管理办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对信息发布、审核、监控及工作绩效考评做出相关规定和要求,使学校的网络管理和建设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学校营造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五)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政教育者队伍
高校应该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掌握网络技术的能够进行网上教育的工作队伍,保障网络思政工作的健康开展。同时这个队伍的每位成员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以适应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思想特征、情感状况、行为特色。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才能增强对学生变化的观察力,并能有效引导学生。当然,高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进修,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网络相关信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高校也可以专门组建一支稳定的网络“红客”队伍,学校可以定期在校园网上刊发他们的述评文章,通过有理、有力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不健康信息,切实营造“红色”和“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六)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除了通过各种措施,让学生自觉抵制各类不良信息以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实践,让学生从行动上体验美、创造美。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组织各类比赛,比如网页设计大赛、游戏编程比赛、网络动画制作大赛、电脑机器人比赛、电子商务大赛、电脑CAD比赛、网络财会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辨别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相应得到提高。
网络时代,高校应该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和创造真善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传播正能量,营造高雅、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1]肖明月.当代大学生上网问题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
[2]刘俊茹.高校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的关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马玉青,胡俊祥.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
[责任编辑:蔡新职]
G643.1
A
1672-1047(2015)05-0064-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5.17
2015-09-07
蓝如中,男,福建上杭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