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统照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2015-03-27 18:59闫奇男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说

闫奇男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蓬莱 265600)

论王统照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闫奇男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蓬莱 265600)

王统照的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不仅是为人生的,反封建的,批判现实的,它还具有对现代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浓郁抒情和主观情绪的强烈表达,还有现代性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在理性和感情的结合中,还有非理性倾向。不仅有传统的倒叙插叙、头尾照应的结构,还有现代主义的意识流,跳跃性的诗化结构,还有叙述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王统照;早期小说;现代性;生存困境;主体意识

关于王统照的小说研究,早期现代文学学术界从暴露和批判现实的角度,普遍认为,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但也指出其创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王统照的研究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发展,而进入21世纪,王统照继续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和重视,又有连绵不断地收获和发展。许多论著的共识是:王统照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而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类似现代主义的理论思想和创作方法。本文从对王统照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的阅读分析入手,竭力对其现代主义因素或者说其现代性品格作一简明论述。

王统照小说在人道主义旗帜下,在反对封建专制思想基础上,不仅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层社会劳苦大众的受苦受难和天降不幸;不仅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具有反封建和批判现实作用。在王统照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中,凸显出他对现代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表现,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忧虑和思考。

王统照的小说不乏现实主义佳作,如《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它们常常被现代文学教材如数家珍般的引用讲解。这两部小说都是写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的苦难遭遇,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怜悯同情。而《搅天风雪梦牢骚》《五十元》《父子》《小红灯笼的梦》也都有类似的主题和人物,而且进一步表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现实中的人的生存困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统照写爱情悲剧的小说比较多,他常常把人生困境的表现与爱情悲剧的描写联系在一起,如《旅舍夜话》《相识者》《青松之下》《山道之侧》都各具特色。而特别突出的是《遗音》,小说写一个小学教师不能与自己所爱的少女结婚的故事,那孤苦的女性痛苦地远离他而去,几年后寄来最后一封信,这就是小学教师得到的遗音,他虽已有娇妻爱子,却始终忘不了这初恋的遗音给他带来的悲伤,这似乎是永恒的精神悲伤。《纪梦》[1]260-272写一个做童养媳的女学生霍君素的悲剧。“纪梦”是作文课的题目,而她因为自己有做不完的苦梦而投河自尽了。这里,王统照关注的更是她的个体精神世界。《车中》[1]277-285的云生在特快火车中与一位教授谈论的同时,想着的是为他送行的“站台上电光底下的紫衣人”[1]280,小说写他的愁思回忆,在落木秋深的时季,惨淡的月色下,她那付凄凉的面貌正缘于一切的象征。于是,一种悲壮的感怀涌上心头。小说一直到结尾都是他似梦非梦的冥想梦境。云生始终看到和感到“电灯下来送自己的那个人的紫色衣裙微微的飘动”[1]285。王统照的小说都是从表现他的苦闷人生忧郁的心情出发,进而强烈地表现出对现代个体精神的关注和表现,可以说,王统照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忧虑和思考,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常常论述的其反封建和批判现实的主题的意义了。

王统照的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浓郁抒情和主观情绪的强烈表达,还具有现代性的主体意识的高扬,重主观感情和生命体验。许多小说既有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又具有感性的表达,有非理性的表现倾向。其作品中始终有作者的主体意识,始终有作者“我”的影子,或者说始终有作者“我”的精神存在。

王统照的小说很多是他生活经历的记录,《号声》《钟声》《霜痕》都是散文化的,或者说是其生活日记的加工。《河沿的秋夜》[1]250-259里面的剑先、见贤两人都有王统照——剑三的影子。这是一篇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说。显示了王统照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情趣修养。小说从剑先与见贤手持洞箫笛子,边吹奏乐曲边议论词曲开始,从《闺思》词里“莺啼曲院惊残梦,坐拥孤衾觉晓寒”缠绵深情议到“嘉陵山水天下无”的嘉陵江美景,然后与汪先生三人边吹边唱到酒店喝酒。剑先放下手中的豆腐干,还议论到“鲁迅君所说的鲁镇酒店怕还没有这般阔吧?”见贤大哭着说“我读了几年的哲学书,何曾说得清人生是什么?”而剑先心头的郁感更是迸发出来变成一句话“苍天!如此清宵,我们投河而死吧!”他跑到大柳树下,跪在河边,对着冷白的秋月[1]258。小说的感性表现,非理性表现是很强烈的。

可见,《河沿的秋夜》虽然形式上没有“我”出现,但剑先与见贤的形象都是作者“我”的影子,其主观感情主体意识的高扬是很明显的。

再如《伴死人的一夜》,内容虽然很简单,讲述了一个22岁的求学青年病死他乡,妻子与两个孩子未来生活的悲苦难以设想,亲友前来奔丧。篇幅短小,不过两千多字。然而写法却很“现代”,再现、表现、感性、非理性、理性交织在一起,写感觉、写气氛、写印象,又写现实、人物、动作、谈话。开头是一幅写生画:“在油腻的木桌上,烛泪如线似流,烛花却大得很,黯惨摇颤的光,照得黑暗的墙角,越看不清楚。屋子当中一个铁筒作的火炉,一个个半黑半红的火球,放出惨绿的火焰来。方正跋足的木桌上面,安置的东西多得很,烛台,秃而粗大的笔,零乱的纸张、点心、花生,更有满盛着烟叶的木盒。”[1]41然后写炉中毕剥的火声与病院里老病的管事人的鼾声相应答。悲凉黯惨恐栗的气氛,渲染到极致,静默中的人们身体支持不住,却不能睡觉。于是“我在房子中间走来走去,望门外看去,一个将灭的纸灯笼,地上还有些没曾烧尽的火星,秋夜的冷风,吹着火星满地跑。我望着火星、灯笼,再看到院子中的西屋,距我立着的屋子,只有十步远,使我陡地起了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再回看他们在静默中,越使我精神与身体都难以过得不知要怎样处理!又恨不能早早回去,使我在凄清惨淡恐栗的秋夜里,第一次尝试这种况味,然而在我心里,却同时责我,不应作这种无理性的思想。”[1]41

作者接着又写我的感觉:“我心里被说不出的异感冲动、震摇,一层层恐怖与凄惨悲哀,使我如同失去了知觉。”[1]42然而死人妻子的谈话又将我拉回现实中来,理性的叙述死者的情况,表现这人生的悲哀的命运。然后又是几个蒙太奇般的画面情景。室外吹来黎明的冷风,使我打了一个寒颤;伴死人的其他亲友静默着,如同泥土塑成的一样;窗外的晓光从田野中穿棂而入,室中渐渐变成白色。靠近义地的晨鸡啼了几遍,天色亮了。同来的人复活了。我觉得室中悲惨闷滞的空气,几乎将我窒死,跑到院中。第一先注眼看的是西室的木板风门。几乎矮菊旁睡着黑毛大身的狞狗,我方如梦醒,叉手立着。一个老人提把水壶说“辛苦啊!……饮些热水吧。”拍门的声音大响,老人说“送棺材的来了”。小说戛然而止。所写好像杂乱无章的印象感觉,又好像顺理成章的蒙太奇的现象组接。显然不是古代小说的写法。

另外,小说《鞭痕》很有浪漫传奇抒情色彩。“鞭痕”是鞭子打在向日葵上的鞭痕。开头,是散文诗般一段的写景,呈现出一幅乡村金秋色彩绚丽的油画。“乡村中的九月,是个由热闹,渐渐到了荒凉的转机。田垄旁时而堆下些零落的榆叶与柳叶,深黄色和老绿色的叶形,都沾上些干泥,在地上被风吹得旋转。人家的园圃里,晚期的扁豆,尚在苇子扎成的架子上,长着弯曲的蔓。有几个已经老了的豆荚,在米黄的团形叶子底下。枫树渐渐着了红的色彩,渲染在蔚蓝晴朗的天与碧绿的溪流中,现出天然色彩的调和来。冷冷的秋风,吹动它们,与夕阳的金色光线相映着,越发美丽而眩耀。”[1]16接着三个段落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叙述农村的民俗生产和生活,用了许多镜头和画面。到第五段第一个人物才出现登场了“夕阳的余光尚在村前的溪流上乱荡着,一条条的霞色光线,反映着那所小楼的玻璃,使人目眩。一个农妇,正自肩了一筐的木梗和落叶,沿着溪岸走来。她那枯干的目光,正对着十码外的楼窗出神。她懒懒地疲乏地走,忽听得溪的西岸,有个清响的铃声由树林散出。铃声在乡村中,是常听到的。但那载重的痞驴,和耕地用的牛顶上挂的大而生锈的铁铃,发出音来,沉重粗涩,没有这等清朗。她发现了这个疑问,便立住了。这时,第二个人物出场了:“一瞥眼功夫,见林中小径上,跑出一个骑马的人来。马是棕色的,骑马的人却穿了青绒的短衣,带顶阔边的黄色草帽,勒住马衔,很从容的向村中走来。她的感觉是迟钝的,村子中又少见这样的人,所以她注视着他,很为奇怪!”[1]17然后第三个人出场:“正在这时,她那村中小楼的主人,从村西面拄着一把遮日伞,左肘下夹了一个大包的书籍,也踱过来。他少年时曾在非洲冒过几次的大险,著作了几部游记,很为人所欢迎。”[1]18

小说写到此处才开始有情节,内容通过人物的惊讶与对话来表现内容:“那个肩筐的妇人,瞧见他来了,便不由得将惊诧的声音喊出。那知这位校长先生,没听见她喊出是什么字,抬头一望,却正看见那个缓缓而来的骑马的青年。”[1]18于从惊喜的对话才知道青年叫慕侠,与当校长的刘伯伯十年没有见面了,现在要去打仗,抽空回来给母亲和姊妹上坟,并看望姊妹遗留下来的小孩子。但刘伯伯如在梦中,他不知道这些情况。两人的思想和对话都是大段的浪漫的抒情。刘伯伯多有伤感,青年军官伤感又慷慨激昂,又有英雄主义。慕侠说:“刘伯伯不必这样,我这一行,也是抱了决心的!青春的背影,已将我逐到失望和悲哀的海中去!……我走了!已经耽误二十分钟,到晚了,要受惩戒的...不明的夜里,只有灿灿的星光,和不尽的江流,要送我们到新的生命场中作奋斗去!”正在这感情高峰时,小说出现新的情节,青年突然又冒出“妹在家吗?我不能见她,祝你们幸福啊”。这时,小说的画外音出现:“青年一阵子急遽无伦次的话,音调已不似先前那样柔和了,凄哽得教人听不出!他也不再顾刘伯伯,将身一跃,跨上马去。马嗅了嗅气,四蹄已经发动。”[1]21然而马还没有跑,小说出现新的镜头和人物,而推动情节的还是那神秘的农妇:“这时,那溪流旁肩筐的农妇,不知是什么事,还呆呆地立在那里看,但她有新的发现,高呼出哑闷的声音道‘你们看她从楼上下来!……’”[1]21于是小说的重要人物第四个人物出场了:“这句话将刘伯伯的痴想,与青年坚决的勇气,都震动了。原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一朵玫瑰花,从楼上下来。正拉开院外的竹子编成的门。”而“这时青年已经瞧清楚,便觉得身上抖颤得几乎要跌下马来,看她穿的月白色的衣服,如在月影中一般。他咬了咬牙齿便在马上脱下草帽,高喊道:‘妹!妹!还认得我吗?我走,永远走了!可扶刘伯伯回家去!’他不能再说了便拼命地将绿皮的马鞭乱挥,马便放足跑去,他的鞭子向溪旁一挥,竟将一株向日葵本干折断,碗口大的黄花,便连枝掉在溪里去。”[1]21于是小说开始出现静场:“一阵西风,吹得落叶刷刷地响,马尘的烟,也没有了,只是那个肩筐的农妇,还远远的望去!村后的陵阜,满了黑暗的影,修长的石道没有一点细响!”[1]21然后小说休止一行,进入第二部分写第二年秋天原来的地方,然而情景变了,色彩变黑暗了,情感更悲伤:“那一天是个沉闷的天,却没有霞光的映耀与夕阳的美丽。村前的溪流,也满潴了些污秽的水,不似去年那样的清洁;一片片的黑云。在空中流动,像要下雨。刘伯伯衔着烟斗,倚在柳树上,望着远远村后的石径上凝思,谁也不晓他想些什么!不过额上,已是添上了几叠皱纹。他的女儿,脸色也是很黄瘦的,伏在溪边大石上,用手把着那棵枯干的向日葵的余干。可怜去年此日的鞭痕,遂葬送了这棵迎风含笑有美丽生命的向日葵。”[1]21-22姑娘大病初愈,与父亲出来想呼吸新鲜空气,但都失去神智,为什么?小说没有明写青年的死去,却神秘地写了一句:“一样的去年此日,只是少了那个背筐的妇人!”这背筐的妇人好像神人仙姑在引导着小说的发展,她没有了,小说只好结束。小说写刘伯伯含在口里的烟斗没有余烬,他只是向石路上呆看。病弱的姑娘脑中向着“死了!万千的人!”而“那枯干将要折倒的向日葵上的鞭痕,似乎向她点首”。小说结尾更让人心痛的是:“她想着,不料猛被向日葵上鞭痕所留下的干刺,触破她的颤颤的手指。”[1]22当然小说的主题是“爱与死”,而且是反战小说。但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鞭痕”的象征很神奇,写得扑朔迷离,需要读者仔细阅读、猜想、联想、填补才行。

王统照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的文体形式不仅有传统的顺叙倒叙直线性叙述和头尾照应的结构,而且有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动结构,跳跃性,表现出松散的散文化结构和抒情化的诗化结构。甚至表现出叙述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王统照小说表面平淡,但仔细研究却耐咀嚼,淡中有味新奇别致、清新隽永。王统照小说文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构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最为鲜明。如《一栏之隔》[1]55-61写作者上心理学课时的回忆。通篇都是意识流。作者回忆春天去上课的路上途经司法部,看到一栏之隔的铁栏内,有美丽的晨光花木草地,特别是紫丁香花,累累如绒毯般的丁香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就在这花香鸟语的青草地上出现了一群戴铁链的犯人——“奇异的生物”。小说写他们的工作和监管他们的斥骂和作者的联想。然后跳跃到课堂上先生的讲课。第二部分回忆辛亥革命时自己僻远的乡村的事。那是冬天的一个夜晚,人们欢迎县城里的狱囚都全行放出,再不作栏中之人了,狂傲的呼声笑语,木器铁刃碰撞的音响,杂乱的步履声都印在作者的脑海中。作者回忆说“那时我忽然想到牢狱中的伙计们,是住在栅栏式的屋子里”[1]60。然后又跳跃到心理学课堂上,心理学课结束了,作者的回忆也结束了。叙述具有间接性、不确定性。再如《警钟守》先写沉黑的密云下红焰微吐的火光,灰色的天空下缀着如散星的电灯,“现出一个奇异而惊怖的色彩来!”[1]62这是作者的观察、想象、感觉、幻觉。接着作者对都市的犬和乡村的犬对火光的不同反应作了大段议论。然后写远处的火光升高了,迷茫的夜色中也可见烟气突冒。小说到此中断,休止一行然后写白色霜痕的大广场一角,矗立的高大建筑物,静默中出现人影和他的皮靴声,开门声,上楼梯声,然后是报火警的警钟声。然后写警钟守人的观察和感觉,他的惊怖和记忆。染后小说又休止一行,出现明月、小溪、茅屋。茅屋在孤独的平坡上,四周是荆棘的篱笆和野花,半明的油灯、石头的墙壁。四十多岁的妇人手持古旧的纺车纺线,十五六岁的姑娘用破了皮肤的手将白线放在木架上。而石壁的外间横放了一口白色的棺木。静默中突然发出小孩的哭声——那是一个七岁的男孩从床上喊出来的。这个男孩就是十几年前的警钟守。于是作者颠来倒去写这个男孩的故事,父亲死后母亲带姊姊出嫁,男孩寄养到舅父家。几年后满身伤痕的母亲回来诉说了悲惨的遭遇,母亲的后夫是个性情凶暴的酒鬼,一天半夜间回到家中,母亲同阿姊已困倦睡熟。酒鬼睡卧在草堆上生火烧水。大火灾使酒鬼和姊姊丧生。没有十天,母亲也去了。母亲悲伤苦痛的呻吟声和凝视着的悲戚的眼光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小说又是休止一行。然后写十年后的现在他由乡村到都会。父母姊舅都去了另一个凄惶悲感的世界,而他正上升到高顶钟楼上。小说写道:“一小时的几十分之几呵!旧事的幕光,活动起无数的图画,在他脑中转换。月夜的石屋,纺车的哑音;白色的棺木之一角,阿姊的温热的嘴唇,苍发舅父的叹息,伤痕赤肿的母亲的遗体,唉,思想与感觉,和非真实的触觉,都聚集在警钟上层他的身上和脑中。”“眼界所及的火光中,人生的喧嚷,渐渐静了下去。火光也或者是熄了呢。耳旁扑嗤的一声,飞过一个小小的动物;一个营巢在楼顶上的鸽子的翅膀扑动的声音将他惊醒,无意识的手上所扯的钟,又复无秩序的乱响起来。”[1]71

另外《钟声》《霜痕》也都是散文化的抒情化的生活记录的加工。而《号声》集中的《读易》[1]325-331最为典型。它写秋末黄昏时作者给人讲学时的联想,然后倒叙十八年前秋夜在故乡与大姊读易的情景。姊姊读古乐府,而“我”读“上九”“六三”的奇文。于是,“遥远的童年印象从烟雾中慢慢地展开”。然后再倒插叙姊弟提了灯笼经过门口的大腊梅树到书房去两人嬉笑的情境。过后又叙述作者读易经时的情况。微有白胡的王老先生“弄些《皇极经》与讲《洛书》《沙图》一类的书,终天同《易经》对比着抄,看。”而《易经》《华严经》是先生终天不离手的两部书。但作者莫名其妙。先生还教作者《笔算数学》《八线备旨》《数理精蕴》等。但作者觉得姊姊读的陶渊明的诗《移居》《读山海经》等有趣。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都是好句子。于是作者进入梦中了,他看到古服苍髯的老人在那里拱揖……因为听到“有酒”“斟酌之”,所以先生的脸色变色了,苍髯也竖起来了。听到“绕屋树扶疏”,作者仿佛到院中大枣树下了,与人捉迷藏,粘知了。突然一歪头碰到书架上,在半醒半眠状态中喊叫“啊呀,好痛!”一边又嚷着“易曰,易曰,——憧憧往来,服从尔思。子曰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于是大姊笑的抬不起头来,先生一手拿花镜一手拿旱烟管从里屋出来催促“快念,快念……”功课完了。作者与大姊回到母亲屋看《封神传》,大姊帮母亲配绒线,而帮母做针线的姑娘蕙子在煤油炉上炖山药。“蕙子穿了月白的竹布短褂,青茧绸裤子,正背了灯光立着,一条松松的辫发垂在背上”。蕙子与大姊说笑着。大家吃着如同碎玉般的甜烂的山药。我刚看了风火轮和黄虎大战的故事,正想讲,母亲催我们去睡觉。接着是现实的景物描写:“那时一阵细雨,打在庭前的海棠枝上,声音沙沙地,我朦胧地睡在床下的薄棉被中了”[1]330。然后是作者的梦境与现实中母亲与蕙子的对话相交织:“青春的东西很整齐,又如泛荡着轻烟似的,排列着,远了,舞动着,——穿了土黄色的袍子,白胡子,如嵌着缕缕的银丝,手里不住地一上一下。变了,一条条如白玉似的山药,都生了许多皱纹,成了无数的小老人。彼此作着揖。三个眼睛的怪物,脚底下的火,飞来飞去,在云端里。啊呀!所有正在跳舞的小老头都被吃了。——刷刷几声,许多的银丝胡子都向我面上抛来。”又写“母亲在大方凳上对灯坐着,正缝着白袜子。大姊早到她的屋里睡了。蕙子松披着额前短发,用绿绒线绷凳子。她一抬一放的弯曲的左臂,那影子在我脸上一明一暗地闪着。我没有做声,但听见窗外浙浙洒洒的雨音,正在弹奏着轻清的音乐。梦境的幻影大半模模糊糊了,只有在脸上一起一落的手影,如演魔术似的”[1]330-331。作者却写道:“一夜的秋雨没有停止,我不断地听着,然而睡得很浓。”[1]331结尾是:“十八年后一样的清秋之夕,我却拿着《异象管见》在灯下沉吟。虽在沉吟,但听着拍岸的秋潮声浪澎湃。一瞥眼又看到那‘其有忧患呼’及‘原始要终’九个字,我便把书抛在案上,立起来,靠着开的窗子,在暗中呆望着冥黯的波涛起落、翻滚,没有霎的平息”[1]331。此篇颇受闻一多称赞,他曾把它当做教材范文给学生讲析,让学生阅读。

王统照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越读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悲哀和伤感,越读越有一种超出现实的缠绵感觉;甚至越读越使人感觉很神奇、很玄奥,或者说很莫名其妙。或许,这正是王统照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所决定的。因此,王统照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是中国式的现代性品格,因为其创作又颇具有中国的传统性,人物形象是中国的,感情抒发是中国式的,语言的魅力更是中国式的。

[1]王统照.王统照文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On the Modernity in Wang Tongzhao's Novels

YAN Qi-nan
(Quancheng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Penglai Shandong 265600)

Wong Tongzhao's novels,especial his early ones,have various themes.On the one hand,they are about the nature of human life,about anti-feudalism and critical realism.On the other hand,they are abou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individuals in modern society and about reflection of the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human beings.Furthermore,the novels are occupied with powerful expression of romantic emotion,of obvious modern subject consciousness.In the integration of reason and sensibility,the novels has the elements of non-rationality.Finally,the novel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flashback and narration interspersed with flashbacks,the structure of a circle,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modernism,the poetic structure,and the discontinuity and uncertainty of narration.

Wang Tongzhao;early novels;modernity;existence predicament;subject consciousness

I207.42

A

1673—8861(2015)03—0107—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5-07

闫奇男(1946-),男,山东梁山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