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申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走向世界的赵国与邯郸历史文化研究的盛会
——首届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综述
张 申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首届中国·邯郸“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于2014年10月19—22日在古都邯郸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邯郸,共同探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从军事、地理区域、历史人物、文化、碑刻、宗教、土地制度、编年等诸多领域对汉代赵国期间的文化进行了探讨。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全面地展现了邯郸地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推动了邯郸文化的发展。
赵国;邯郸文化;国际论坛;综述
2014年10月19日至22日,由邯郸学院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在邯郸学院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促进对赵国与邯郸文化的深入研究,使其系统更趋完善,发展更为长远,更好的在邯郸这片古赵大地上感悟历史情怀,书写新的篇章。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就赵国与匈奴关系、碑刻、地区政权和政区、政治制度和改革、历史人物、思想和文化等诸多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切磋与讨论。
邯郸学院杨金廷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全面系统地研究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对于充实与完善整个赵文化的学术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杨书记也期待有志于赵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在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中多出成果,在邯郸这片古赵大地上感悟历史情怀、书写全新的篇章。
战国和汉代时期的赵地扼守战略要地,且又毗邻匈奴,其与匈奴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现今研究古代赵国问题的一个关键切入点,故成为此次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宋超《试析刘濞所谓燕王“抟众入萧关”说——兼论汉初赵国与匈奴的关系》在分析当时的燕王刘喜、战国时期的赵国与汉初诸赵国与匈奴存在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吴王刘濞杜撰出燕王的反叛路线,是希冀通过燕、赵将匈奴卷入七国之乱中来,从而使关中腹背受敌。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张功《边地商人与西汉初期的赵地叛乱研究》一文,以边地商人群体利益与汉政权政策的关系为切点,从战国时期赵国地区的边地商人、刘邦定都长安、封锁匈奴和边地商人东移赵国地区、边地商人与韩王信陈狶叛乱、《商贾律》与汉政权平定叛乱和经营赵地的方略、汉匈和亲背景下边地商人与朝廷对立关系的消除五个方面,对西汉初年边地商人群体与赵地叛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边地商人在利益受到威胁时不惜反叛中央政府,但在汉匈和亲政策推行以后,商人群体与政府关系趋于正常化。
与上述两文从与匈奴的关系来对赵国进行研究不同,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绍东则通过赵国在北方相邻匈奴的地区所修筑长城来新论其体现的时代特点。他撰写的《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以赵国长城为例,对长城功能进行新的阐述,认为:一是赵南长城体现了防御的功能;二是赵北长城体现了其开拓的功能。在对赵国长城双重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战国秦汉长城开拓功能的认识,即不仅整个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都具有开拓功能,而且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邯郸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赵地发现的两汉时期的石刻并不多见。时至今日,碑刻已经成为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并且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进才《群臣上醻刻石年代述论》在对群臣上醻刻石自道光年重新发现以来的六种主要年代的看法进行考述之后,认为:群臣上醻刻石比较可信的年代是汉文帝后元六年、赵王遂二十二年即公元前 158年,这一观点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群臣上醻刻石的历史背景、史料价值、书法特点、字体演变等诸多问题的基础。同时这一看法也为 2013年 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所认可。
邯郸市博物馆郝良真《新见东汉建宁二年残碑及对赵国的点滴记载》通过研究东汉建宁二年残碑这一珍贵的东汉赵国碑刻,并结合史籍记载对官制、字体演变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提取:一是整理出了研究东汉时期赵国职官制度的新的佐证材料;二是通过与其他东汉时期的碑刻书体相比较,认识到东汉建宁二年残碑的书体已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体,这些对汉代隶书字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首先要研究赵地其时的政区,以此为基础并通过考察汉代在赵地存在过的政权以及对有争论的地望进行比对考证,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国华《秦汉之际的赵国》对秦汉之际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出现的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的兴亡过程进行了剖析,进而通过比对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考察、认识这段历史的政治演变及其特点,指出:赵地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当秦统一国家崩溃之后,谁都无法凭借封建制度,重建诸侯林立的政治秩序。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决定着六国贵族的复国活动,带有昙花一现的特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宠亮《两汉赵国县邑乡里考》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简牍与石刻等资料结合,以邯郸县、易阳、柏人、襄国和尉文为例对两汉时期赵国的县邑乡里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对已有文献的记载起到了印证、补充、修正的作用。
研究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也离不开对其地政权的解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敏《对王郎及邯郸败亡相关问题的质疑》对学界争论较多的王郎籍贯、身份问题进行了考辨,得出了王郎应是邯郸人、也有成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的可能性的推论。此外,文中还对打败王郎首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打败王郎是更始帝刘玄诏命下多路将领合力作战的结果,其中主要功劳属于大将谢躬,正史以及后世史家将之主要归功于汉光武帝刘秀是欠公允的。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刘玲娣《两汉之际王郎政权论述》从王郎政权建立的背景、王郎速亡于刘秀之因两个方面对两汉之际的王郎政权进行了论述,指出王郎速亡于刘秀的原因:一是得益于河北边郡的支持及其强大的战斗力;二是河北、南阳豪强的支持。
地理、地望亦是研究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邯郸学院图书馆张润泽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自兴《“平台”地望考辨》由平台三孔布入手,分析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平台县(平台侯国)的地望以及其与平台三孔布的关系,使之与秦始皇驾崩的“沙丘平台”不相混淆,指出:秦始皇东巡崩于今天邢台地区的沙丘平台,但此处不是铸造“平台”三孔布的城邑。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陈文豪《王莽五都新探——邯郸论略》一文通过史书记载对邯郸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梳理与考察,指出了邯郸地理优势的所在,分析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在工商业、矿产、交通等产业上的异同以及邯郸在这些产业上的优势。
赵国的政治制度与改革素来是学者瞩目的焦点。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黎明钊《肩水金关汉简的赵地戍卒》以出土的居延汉简与肩水金关汉简为基础分析了汉代的徭役、兵役的制度,通过行政的角度考察了赵国的戍卒,认为:同乡同戍一地,这种安排也许有同乡凝聚的情结,但统一意志、集中管理更具有效率。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彦辉《赵国土地制度与〈二年律令·户律〉的关系》围绕学界关注的田宅制度问题,讲述了赵制到汉制的演变轨迹。他指出,赵国“予田宅”制度的精神和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汉初律令的制订,晋卿赵鞅开启了授田制的先河,军功赐爵虽是商鞅在秦国的创新,但“益田”的做法却是来自于赵制。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盛国《汉代初期赵国政治管辖权的争夺及其影响》以汉景帝所立的赵王彭祖为例,对汉代初期赵国政治管辖权的争夺进行了研究,认为汉武帝争夺赵国政治管辖权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汉武帝利用司法手段打击赵王彭祖的心腹人物;二是汉武帝通过收归榷场管理权来削弱赵王的经济实力;三是汉武帝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缩小赵国的行政管辖区;四是汉武帝利用立嗣手段削弱后继赵王的影响力。同时他还指出汉武帝时期争夺赵国政治管辖权的斗争,为汉代解决同姓诸侯王国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日本帝京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柿沼阳平《赵武灵王改革新探》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改革入手,通过解析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圈,探讨赵国的兴衰成败。文中将赵武灵王的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认为:赵武灵王前期的改革使得赵国将燕经济圈、戎经济圈和洛阳经济圈相连;后期的改革是为与秦争霸,但单独的抗秦使得赵国在外交、经济、战术上均告失败,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衰退。
赵国的思想文化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赵国与邯郸文化的另一大热点。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臧知非《战国秦汉赵地学术特征探微》以司马迁、班固的史书记载为依据,将荀子之学、吕不韦思想、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联系来进行考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文化特点,指出:“综合”是赵文化的历史属性。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吴小强、陕西历史博物馆张铭洽合撰的《西汉窦太后的黄老思想与赵文化》着重论述了窦太后的黄老思想,从吕太后、张良、曹参、孝文帝、赵国与邯郸文化五个方面对窦太后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窦太后身上所体现的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的特质进行了论述。文中将窦太后与文景之治综合分析,认为:文景之治是窦太后黄老思想实践的最重要成果。
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金秉骏《西汉武帝时期以后赵文化认同之解体》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以及历史。他指出:要了解汉代赵国文化,不仅要重视汉代赵国地区如何保留以前的传统而延续地方文化,而且同时也要关注以往赵文化逐渐解体的过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习俗也孕育着一种文明。与上述两文关注思想方面的研究不同,以下诸文则聚焦于赵地社会的文化。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郑先兴《论秦汉时期赵国的奔婚习俗》认为:在历史的实践中,社会凭借着民俗依照自身轨迹的发展,并以奔婚的方式入侵国家,借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国家则凭借着秩序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并以移风易俗的方式干预社会,借以获得国家秩序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维系。此外他还指出“国家与社会”视域下的历史研究的基本诉求是: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向一个和谐发展的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凯《“奇士”之薮·商业之都·时尚之城——汉代邯郸文化三题》从邯郸士人勇于任事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邯郸繁华的商业、邯郸士女的服饰歌舞三个方面对汉代邯郸文化进行了剖析,认为:邯郸是奇士之薮、商业之都、时尚之城,同时汉代邯郸及赵国文化在汉代文化谱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艳萍《汉武帝时期的“赵蛇”之谶解析——兼论汉代画像中的“蛇”形象》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刻中的蛇图像进行研究,认为汉代画像中的“蛇”形象,大多与帝王或神祇有关。通过对赵蛇之谶与汉武时期的政治结合分析,认为:班固所言的赵蛇之谶,具有“微言大义”,他真正所喻的是赵婕妤于“尧母门”中所生的儿子刘弗陵,战胜了汉武帝的其他五子而成为新天子,即汉昭帝。文章对汉代画像中“蛇”形象的研究同时也为赵蛇之谶应指赵婕妤与汉昭帝提供了佐证。
“燕赵固多奇士”“悲歌慷慨”。赵国历史人物是智慧、勇敢、奇、侠等品质的代表和化身,是赵国辉煌历史的集中与浓缩,是赵国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邯郸走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知名品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珍贵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论江充》认为:虽然江充治巫蛊案导致西汉帝国上层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但江充执法严峻,不避权贵的风格在中国法制史上保留了正面形象,且江充对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的确定和执行亦有积极贡献。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文涛《秦朝末年影响赵国的进言与纳谏——以〈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从张耳陈馀两谏陈胜、蒯通智谏范阳令和武臣、武臣纳谏称王,陈胜遣使祝贺、厮养卒说燕救赵王、李良信谗言,叛赵弑武臣五个方面论述考察了这些历史人物的进言与纳谏活动在秦末赵国的发展、更替、和反秦斗争中产生的重要乃至决定作用,指出:用人,谋重于力,虚心纳谏是政治家必备的优秀素质。
中国·邯郸“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在关注赵国与邯郸历史文化的同时,有些与会学者还提供了一些研究其他历史问题的论文,现亦作综述如下。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靳宝《略论两汉赵地原始宗教信仰》认为:进入秦汉大一统社会后,赵国的宗教信仰在内容、形制等方面已有变化,是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这些阶段所呈现出的变革,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祭祀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赵地宗教信仰与原始道教的某种地域文化意义上的联系。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史党社《“邯郸命吏”侧证》一文利用考古与人种的资料,论证了文献所记载的“邯郸命吏”的可信性,并说明了战国晚期北方长城地带由赵地向北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族群的变化。
杭州师范大学黄宛峰《汉代“赵女郑姬”、“郑卫之音”的实指与泛化》经过对史籍的梳理、研究后指出:汉代的“赵女郑姬”、“郑卫之音”有确指、有泛指,而后者更为明显;由此还可以窥知三晋旧地在汉代所传承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汉代的音乐观、风俗观。例如对“赵女郑姬”、“郑卫之音”的批判集中代表了汉代儒家的乐教观。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范文华《汉代赵国编年》结合古代典籍文献与现代学者研究,以编年形式对赵国史实资料进行了梳理、编次、考订和补阙,进而更好地展现汉代赵国的历史全貌,为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汉代赵国做出有益的探索。
邯郸学院中文系杨德春《禹步、禹步法、踽步法、邯郸步、跕屣考辨》引经据典,对禹步、禹步法、踽步、邯郸步、踮屣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赵飞燕所善之踽步行异于大禹之禹步,行异于俗巫东施效颦之步已相过之禹步或禹步法甚明;邯郸学步之学当为行走之能力,跕屣、跕躧与禹步、禹步法无关,跕屣、跕躧与邯郸行或邯郸步也无关。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对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的学术研究,促进了邯郸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如本次会议的策划者与组织者,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康香阁编审所说:“战国时期的赵国文化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秦汉时期的赵国文化研究尚未系统开展,国内外学者云集邯郸,举办这次国际论坛具有开创和引领意义”。随着首届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的召开,学术界必将掀起新的赵文化研究的热潮,研究成果及价值可期。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The Event of to the World of Zhao and Handan History Culture Research——The First Han Dynasty Zhao and Handan International BBS
ZHANG She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The first China han dynasty zhao and Handan culture international BBS in October 2014, 19, 22, held in the ancient capital of handan grand, more than 7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ather in handan, discuss the han zhao and handan culture. During the meeting, experts attending the meeting from the military, geographical,historical, cultural, stone inscription, religion, land system, chronological, and many other fields of during the han dynasty zhao cultur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Meeting professionals and schola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btained in exchange and discussion, not only fully show the handan region of rich and colorfu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dan culture.
the han dynasty zhao(汉代赵国); Handan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BBS; review
K232
A
1673-2030(2015)01-0044-04
2014-11-15
张申(1990—),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