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王艳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虽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其在功能上已出现某些改变[1]。文献报道我国人群中约60% ~70% 处于亚健康状态[2]。青壮年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并且亚健康的流行病学分布也日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危人群[3]。而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较之其他专业大学生其亚健康的发生率更高。调查显示正常在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排除个别生病的个体),亚健康发生率高达86.88%[4]。医学生不仅有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精神压力大以及学习环境、恋爱问题以及生活不规律等因素造成的学生情绪高度紧张,同时还面临着医学生所特有的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生活不规律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上种种原因使他们思虑过度、睡眠形态紊乱,不仅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调节以及神经体液调节,甚至还会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5]。
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大致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由于学校以及专业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医学类大学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其他大学的其他专业。虽各大学的医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不同,但总体来说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6]。郑文红等[7]认为心理亚健康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较严重,如注意力难集中、生活缺少乐趣、情绪低落或难以兴奋、睡眠质量差、缺乏体育锻炼、不满人际关系等。
导致"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医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为:
2.1 压力;医学生过度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以及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使他们更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2.2 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有相关研究表明缺乏体育锻炼、饮食起居不规律(如吸烟、饮酒、考试熬夜复习、通宵上网、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等)和噪音等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睡眠不足、生物节律紊乱、免疫力低下,导致亚健康[8]状态的出现。
2.3 负面事件;如考试失误、恋爱失败、同学间关系不协调等均会导致大学生自信心的削弱,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9]。李白坤等[10]通过问卷调查后发现,最近1年中遭遇不良事件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
2.4 生物学;从现代医学领域查找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发现其发生与遗传、细菌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内分泌代谢失调等诸多因素有关。有相关研究表明,体质因素决定亚健康表现,并主导亚健康状态的转归[11]。
2.5 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具有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医学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和社会适应性不良,使其生活和学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根据亚健康的成因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解压,寻找合理途径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给予社会支持等。
近几年来,医学生亚健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多数研究沿用以前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亚健康状态研究,对医学生亚健康状态设立统一的标准,针对医学生特点,建立医学生亚健康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医学生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亚健康发生,提高医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
[1]于瑞丽,张秀英,赵彦惠,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2,26(11):3073-3074.
[2]李晓静,徐国和.中国亚健康研究及干预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427 -429.
[3]由娟.大学生亚健康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76-277.
[4]张秀萍,刘丽丹,高玉霞等.医学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学习适应性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648-1649.[5]翁黎刚.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4965.
[6]唐尉杰,彭青渝,刘溢,等.军医大学生亚健康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调查[J]. 西南国防医药,2013,23(3):347-349.
[7]郑文红,陈景祥,彭青渝,等.军医大学学生严重亚健康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2):144-145.
[8]杨晓林.医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378 -379.
[9]于瑞丽,张秀英 ,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2,26(11):3073 -3074
[10]李白坤,王成立,朱继民,等.合肥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2):1542 -1544.
[11]王忠成,王小宁.体质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91 -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