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造像对后世的影响

2015-03-27 16:32黄夏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佛像襄阳

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道安造像对后世的影响

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在众多的襄阳佛教史料中,慧远撰写的《晋襄阳丈六金像赞序: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之文一直存世,并且涉及到佛教造像的问题。由于道安法师造像的成功,给后继者包括弟子慧远、昙翼等做出了榜样,也影响了他们对佛像的态度。

道安;佛教;襄阳

襄阳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就传到了襄阳。东晋时期,道安率弟子躲避战争到襄阳,佛教影响大增。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天竺耆域从海路经南海滨到交广,又取襄阳到洛阳;昙摩难提,兜佉勒人,终于襄阳;庐山慧远的弟子释僧彻,太原晋阳人,曾经寓居襄阳;释道温,安定朝那人,元嘉时住襄阳檀溪寺;释僧慧,安定朝那人,先人避难寓居襄阳;竺法慧,关中人,晋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这些僧人在襄阳讲经说法,传播佛教文化,推动了襄阳佛教的发展,为襄阳的佛教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在众多的襄阳佛教史料中,慧远撰写的《晋襄阳丈六金像赞序: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之文一直存世,并且涉及到佛教造像的问题。

慧远乃是道安的高足。《高僧传》卷六说: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宁武附近)。弱而好书,珪璋秀发,从小就显示了很好的文学天赋。十三岁时跟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成为诸生一员。慧远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当时的宿儒英达莫不佩服。21岁时欲去江东隐遁修道,中原战乱,道路堵塞,这时道安在太行恒山寺弘法传教,慧远慕其声闻,前去归之。他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就和弟弟慧持落发出家。慧远出家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白天黑夜精思讽持,道安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慧远24岁开始讲经,引庄子义为连类,听者释然。道安感于慧远的学问,特别允许他不废俗书。道安躲避战乱带领弟子到襄阳,为了保护佛教力量,将弟子分派各地,慧远离开道安到庐山,住在东林寺,率众行道昏晓不绝。“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他在庐山与人念佛,开净土宗之先,又强调沙门不敬王者,维护佛教界的权益,又译经讲学,开出了一片天地。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圆寂,寿八十三。

慧远文理俱佳,“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他出家以后,即对像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僧传载他供佛诵像的事有:

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经道取流沙,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色疑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若隐而显。远乃著铭曰:

(一)

廓矣大像,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杳冥。

(二)

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冲姿自朗。

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彻乃应,扣诚发响。留音停岫,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功弗由曩。

(三)

旋踵忘敬,罔虑罔识。三光掩晖,万像一色。庭宇幽蔼,归途莫测。

悟之以靖,开之以力。慧风虽遐,维尘攸息。匪圣玄览,孰扇其极。

(四)

希音远流,乃眷东顾。欣风慕道,仰规玄度。妙尽毫端,运微轻素。

托彩虚凝,殆映霄雾。迹以像真,理深其趣。奇兴开衿,祥风引路。

清气回轩,昏交未曙。髣髴神容,依稀钦遇。

(五)

铭之图之,曷营曷求。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庶兹尘轨,映彼玄流。

漱情灵沼,饮和至柔。照虚应简,智落乃周。深怀冥托,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长谢百忧。

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经旬弥盛。怪以白侃,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珍觉,驰还寺,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镇,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没,使者惧而反之,竟不能获。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荆楚之间为之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及远创寺既成,祈心奉请,乃飘然自轻,往还无梗,方知远之神感,证在风谚矣。

梁杨都建初寺释僧佑律师撰《弘明集》卷第十一云:“夫如来应物凡有三焉,一者见身放光动地,二者正法如佛在世,三者像教髣髴、仪轨髣髴。仪轨应今人情,人情感像,孰为见哉,故《净名经》云:善解法相,知众生根。至于翅头末城龙华三会,人情感见,孰为隐哉,故《法华经》云: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蠰佉之宫,孱然可期。西方根源何为不睹?而世之疑者多谓经语不符,暗寄情少,咸以不睹生滞。”像教是增进信仰与倾诉的最好对象,也是世界大部分宗教的主要元素之一。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之谢灵运《佛影铭》(并序)道:“夫大慈弘物,因感而接。接物之缘,端绪不一。难以形捡,易以理测,故已备载经传,具著记论矣。”晋沙门释慧远《佛影铭》(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载:慧远撰写像赞、像铭,“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网其神虑。”他要抒发自己的宗教感情,“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法身无二,别寄有一也。

慧远撰写《晋襄阳丈六金像赞序: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收在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的《广弘明集》卷第十五中,全文如下:

昔众佑降灵出自天竺,托化生宫兴于上国,显迹重冥开辟神路,明晖宇宙光宅大千。万流澄源圆映无主,觉已虚凝湛焉遗照,于是乘变化以动物而众邪革心,躇神步以感时而群疑同释,法轮玄运,三乘并辙,道世交兴,天人攸梦。净音既畅,逸响远流,密风遐扇,远生善教,末年垂千祀,徒欣大化,而运乖其会,弗获叩津妙门,发明渊极,罔两神影餐服至言。虽欣味余尘,道风遂迈,拟足逸步,玄迹已邈,每希想光晷,髣髴容仪,寤寐兴怀。若形心目,冥应有期,幽情莫发,慨焉自悼。悲愤靡寄,乃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追述八王同志之感,魂交寝梦而情悟于中,遂命门人铸而像焉。

夫形理虽殊,阶涂有渐,精麁诚异。悟亦有因,是故拟状灵范,启殊津之心,仪形神摸,辟百虑之会。使怀远者兆玄根于来叶,存近者遘重劫之厚缘,乃道福兼弘,真迹可践,三原反流,九神同渊。于时四辈悦情,道俗高趣,迹向和应者如林。铸均有虚室之供,而进助者不以纤毫为挫,劝佐有弥劫之勤,操务者不以昏疲告劳,因物任能不日而成,功自人事,犹天匠焉。

夫明志莫如词,宣德莫如颂,故志以词显而功业可存,德以颂宣而形容可像,匪词匪颂,将何美焉?乃作颂曰:

堂堂天师,明明远度。迈群挺萃,超然先悟。惠在恬虚,妙不以数。感时而兴,应世成务。金颜映发,奇相晖布。肃肃灵仪,依依神步。茫茫造物,玄运冥驰。伟哉释迦,与化推移。静也渊默,动也天随。绵绵远御,亹亹长縻。反宗无像,光潜影离。仰慕千载,是拟是仪。

以上碑文一事,僧传之慧远传中没有记载,后在唐代编纂的《广弘明集》里有载。全文共576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铸像之因缘,因为感念佛陀,敬重他的事迹,仿效八王分舍利的行为而铸造佛像。第二部分讲铸像的心态,铸造佛像就是要以佛陀的形象,激励众生对佛的情怀,远者可达知佛教之根,近者可以远离恶缘,道福兼弘,四辈悦情,道俗高趣。三是对佛的赞美,赞颂佛陀的功业存世,颂扬佛陀的德行高超,佛像就是佛陀的示现,绵绵流长。

“赞序”所说的题目“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说明这尊像系“和上(尚)”所作,制作这尊像的和尚,按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十三所说,是道安法师的所为。该书云: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阳檀溪寺沙门释道安,盛德昭彰,播声宇内。于郭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明年季冬,严饰成就,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郗恢之,创莅襄部,赞击福门。其像夜出,西游万山,遗示一迹,印文入石,乡邑道俗一时奔赴,惊嗟迎接,还本供养。后以其夕出住寺门,众咸骇异,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华趺,高五尺九寸,广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碑现在.逮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王秉为襄州刺史,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不信法,闻有灵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被废僧尼,闻欲除灭,哀号盈路,哲见道俗叹惜,瞋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绳系颈,挽牵不动。哲谓不用心,杖监事者各一百,牵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动如故。哲怒逾壮,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栗。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快,便驰马欲报剌史,纔可百步,忽然落马,失喑直视,四支不举,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安,于襄阳郭西造丈八金像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当灭。后计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安师圣人,诚无虚记。今本所住名启法寺,所覆之石人凿取,现存焉。

《法苑珠林》是唐代道世法师收集各种资料所集的类书,史料极其丰富。是书关于襄阳金佛像的史料,弥补了慧远记述的不足,且又有了更多的说明。书中所说的“孝武宁康三年”是公元374年,道安仍然在世。“四月八日”是佛诞日,这一天通常要举行各种纪念佛陀的活动,铸像选在了这一天,说明道安早就做好了铸像的准备。檀溪寺相传为道安所建,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称:“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深相结纳。序每叹曰: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垆肆矣。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檀溪寺是居士清河张殷舍宅为寺而建的寺院,为道安居住的地方,铸造佛像的地方是郭西精舍,这个精舍初期的具体情况已经不知,但是至少到了唐代还仍然存在,《景德传灯录》卷第八载庞居士于唐“元和中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一女名灵照,常随制竹漉篱令鬻之,以供朝夕。”很可能因为道安在这里铸造了佛像,于是在此地建立了寺庙,沿用了原名。

又由于这尊佛像屡有灵异,于是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郗恢之它改名金像寺,“郭西精舍”不再使用。①明代大儒方孝孺曾经写过《郭西精舍士友同宿》(《逊志斋集》786页)一诗,其中有:“振衣逞玄览,妙趣超尘壒”句,与慧远所说“使怀远者兆玄根于来叶,存近者遘重劫之厚缘,乃道福兼弘,真迹可践,三原反流,九神同渊。于时四辈悦情,道俗高趣,迹向和应者如林。”《明史》卷一百四十一载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被薦召朝廷。“明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汉中与襄阳毗邻,很可能这个“郭西精舍”就是后人在襄阳重建的。但明代的襄阳郡志里,没有“郭西精舍”记载。但是檀溪寺留存下来,唐代称为“启法寺”,明代称为“檀溪金像寺”,说明后人把檀溪寺与金像寺合二为一了。②沈庆《重刻襄阳郡志》卷二“寺观祠庙襄阳县”(一九六四年一月上海古籍书店据陕西省图书馆藏明天顺刻本景印)载:“檀溪金像禅寺,在县西七里,始东晋宁康元年僧道安创建,元大德僧玄悟重建,元末兵焚。洪武十三年僧会铭复建。洪武二十六年清理改作讲寺。”又民间传说襄阳城西的铁佛寺为道安铸像之所,然据“郡志”所载:“铁佛教寺在县西二里,唐宝历元年僧怀赏创建,洪武元年僧会铭重建,洪武二十六年清理为丛林。”系讹传,顺便更正。

书中又载,襄阳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毁像,有“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安,于襄阳郭西造丈八金像一躯。”道安圆寂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太元十九年”是公元394年,此时道安已经圆寂9年,故文中所说“后计年月,兴废悉符同焉”应有错误。但是,唐代终南太一山释氏《释迦方志》卷下认为此事“然以事推,安以太元三年戊寅之岁,则符坚建元十五年也,与朱序、习郁被俘秦土。太元十年在关便化,化后十年岁方甲午,一往横望,年纪参差,预覩未然,三经甲午,取其大运之极数,又显印手之通圣云。”

慧远指出造像目的就在于“显迹重冥开辟神路,明晖宇宙光宅大千”,让佛陀的身影能够吸引千千万万的后人,故佛像建成之后,对信徒而言,能起到的是“髣髴容仪,寤寐兴怀……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的崇拜效果。这尊历时一年,于第二年冬天完成的佛像,在建成之后确实屡现奇迹,如半夜出寺,遗示印迹;三百人拉绳,佛像不倒,对佛像不恭的人,毙命马下等等。正是异象不断出现,人们把这尊神像看作是有灵异的圣像,又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与场景,将寺名改得更符合故事与传说,如金像寺、启法寺等等,原本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事迹的宗法偶像,在宗教精神的影响下,经一些人的操作与放大,最终变成了有特异灵验的神像了。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曾载檀溪寺建造时,“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可知这尊圣像的最大功德主是杨弘忠,由于他送了万斤的铜,加上其它的人赞助,才使这尊佛像能够顺利造成。

《法苑珠林》说南朝菩萨皇帝梁武帝在“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华趺,高五尺九寸,广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梁武帝即萧衍,未称帝前曾经辅佐齐永明太子,当时北方魏帝亲自领军十万进攻雍州(今湖北襄阳),萧衍受命赴援,左民尚书崔慧晃临阵畏敌逃跑,萧衍只好孤军奋战,慧晃的军队全军覆没,萧衍的部队得以保存下来。萧衍战功显赫,被提升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雍州刺史。萧衍占据了雍州这块军事要地,成为诸候一方的人物,从此有了可以为日后夺取齐朝政权的资本。大概是因为襄阳这块土地让萧衍后来发迹,他在登基之后,特地下诏在襄阳建设建兴苑,而这个“建兴苑”实际上就是金像寺的第二期工程,而且因为名人题词,皇帝书法,成为天下之最。

道安所铸造的襄阳金像体量有多大?古人没有记载他的尺寸。从杨弘忠提供万斤铜的情况来看,这尊佛的体量应该不小。古代的计量与现在的计量不同,古代的一斤是现在的8两,因此万斤铜至少也在八千斤以上,它所铸造的佛像,至少应该数米高。梁武帝为此像铸金铜华趺,“高五尺九寸,广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古代一尺的长度与现在不同,大致说来,商代,约16.95cm;周代,约23.1cm;秦时,约23.1cm;汉时,约21.35-23.75cm;三国,约24.2cm;南朝,约25.8cm;北魏,约30.9cm;隋代,约29.6cm;唐代,约30.7cm;宋元时,约31.68cm;明清时,约31.1cm。梁武帝是南朝,一尺25.8cm,高五尺九寸是152.22cm,亦即1米5以上。广九尺八寸是252.64cm,亦即2米5以上。华趺是佛足的底坐,高1米5,宽2米5的底座来承接佛足,那么这尊佛像的体量怎么也要有数米,否则不成比例。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釋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说此相铸成之后,“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佛像能够反光,映照全堂佛像,这不是一般体量的佛像,只有体积很大的佛像,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又说佛像“后又自行至万山,举邑皆往瞻礼,迁以还寺。”此说虽然带有神异,但是也可以理解因为体量颇大的佛像在日光的照耀下其影子放大到“万山”,所以才会引起全襄阳人的惊异,“迁以还寺”。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十三(兴福经师导师)曰:

昔忧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铸金质①终南山释氏《释迦氏谱序》之《波斯匿王造金像记》载:“《增一》云:王思佛久遂得病苦,闻优填作佛,便召匠工以金作之。煌若天金高五尺,尔时阎浮始有二像。”,皆现写真容工图妙相,故能流光动瑞避席施虔。爰至发爪两塔衣影二台,皆是如来在世已见成轨。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灰二所,于是十剎兴焉。其生处、得道、说法、涅槃,肉髻、顶骨、四牙、双迹、钵杖、唾壶、泥洹僧等,皆树塔勒铭,标揭神异。尔后百有余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坏撤诸塔,分取舍利,还值风潮,颇有遗落,故今海族之中时或遇者,是后八万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诸女亦次发净心,并镌石镕金图写神状至能浮江泛海影化东川,虽复灵迹潜通而未彰视听,及蔡愔、秦景自西域还至,始傅画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兹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洎于大梁遗光粤盛。夫法身无像,因感故形感,见有参

差,故形应有殊别。若乃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慊切,则木石开心,故刘殷至孝诚感,釜庾为

之生铭;丁兰温清竭诚,木母以之变色;鲁阳回戈而日转,杞妇下泪而城崩,斯皆隐恻入其性情,故

使征祥照乎耳目。至如慧达招光于剎抄,慧力感瑞于塔基,慧受申诚于浮木,僧慧显证于移灯,洪

亮并忘形于铸像,意献皆尽命于伽蓝,法献专志于牙骨,竟陵为之通感,僧护蓄抱于石城,南平以之

获应,近有光宅丈九显曜京畿,宋帝四铄而不成,梁皇一冶而形备,妙相踊而无亏,瑞铜少而更足,

故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

故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譬犹鸟备二翼,倏举千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岂不勤

哉,岂不勖哉。

僧佑法师解释了佛教塔像崇拜的由来,指出了印度与中国佛教造像的历史,以及著名的例子,最后强调了佛像祭拜特点,“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祭拜佛像,就是与佛交道,佛在世间。“法轮玄运,三乘并辙,道世交兴,天人攸梦”,道安在襄阳铸无量寿佛金像,“悲愤靡寄,乃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追述八王同志之感,魂交寝梦而情悟于中”,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载“安既大愿果成,谓言:夕死可矣。”其造像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净音既畅,逸响远流,密风遐扇,远生善教,末年垂千祀,徒欣大化”,受到后世赞扬。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载,唐道宣法师称赞:“又昔弥天襄阳金像,更历晋宋迄于齐梁,屡感灵相。”

例如东晋有长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舍)以永和二年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襄川综领,请一监护。《法苑珠林》卷第十三载:安谓弟子昙翼曰“荆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翼负锡南征,缔构一载,僧宇虽就,而像设弗施,每叹曰:育王寺像随缘流布,但至诚不极,何忧不垂降乎。及闻荆城像至,欣感交怀,曰:“斯像余之本誓也,必归我长沙,固可心期。难以力致。”众咸佥曰:“必如所言。”验之非远,翼烧香拜请,令弟子三人捧,飒然轻举,遂安本寺。……今现在江陵长沙寺,又有外国铜像高七尺许,古异不甚重之。道安法师在石城长安所送,令弟子于髻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隋末襄阳留守窦卢褒不投降唐朝,启法寺宪法向唐朝报信被窦卢褒杀,宪法师临终语弟子苏富娄曰:“我与汝父见毁安师金像,自尔已来,遗迹不嗣,我死后可依造之。”唐武德四年襄阳破城归唐,苏富娄有心造像,但不知何模样,遂梦见婆罗门僧指画其相,并访古老亦有画图,即依模铸,一冶便成,无有缺少。当铸像时,天阴云布,雨花如李,遍一寺内。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曰:又隋初秦孝王俊曾镇襄部,闻安师古像形制甚异,乃遣人图之,于长安延兴寺造之。初铸之夕,亦感天乐雨华,大有灵瑞。今见在(即今永泰寺改名万善寺也)。释道安碑记载,周武帝灭佛,但没有毁掉凉州刘萨诃造的像,隋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通道场。

总之,由于道安法师造像的成功,给后继者包括弟子慧远、昙翼等做出了榜样,也影响了他们对佛像的态度。晋沙门释慧远《佛影铭》(《广弘明集》卷十五)载“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慧远在“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撰写“金像赞”,昙耀在长沙建像,道安开一代新风,慧远为之宣传,师徒两人合作,做了一个好榜样。

(责任编辑:陈道斌)

B942

:A

:2095-4476(2015)10-0005-05

2014-12-25

黄夏年(1954—),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

猜你喜欢
佛像襄阳
襄阳市2019—2020年消毒餐具卫生状况分析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