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示部》看中国先民的神崇拜文化

2015-03-27 13:45樊杨梅
关键词:部字祭天天神

樊杨梅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11)

神崇拜是我国古代先民宗教信仰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由来已久的神崇拜文化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虽然时代早已变迁,我们已经不能够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古代的神崇拜文化,但是通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所收录的67个字,我们仍然能够窥视到中国先民神崇拜文化的一角。

一、神崇拜的根源

古代对神的崇拜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古代的先民们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能用头脑中幻想的神话去解释问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为什么会有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会有日升月落周而复始,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因为对把握不了的东西产生了恐惧心理,所以想要把它们纳入到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于是各种不同的物种在人类的头脑中都被赋予了精神和灵魂,由此产生了神。可以说,神是人们头脑中自然力的支配者,正是它们主宰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变幻,这是神的观念的最初来源。

《说文解字》中:“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又说“示,神事也”,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解字》中的67个“示”部字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先民们的神崇拜文化。

二、神崇拜的观点

先民们认为,神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神若庇佑,生活就会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说文解字》中“示”部反映出的就有:“禠,福也”;“祿,福也”;“禎,详也”;“ 祥,福也”;“福,祐也”;“祐,助也“;“祺,吉也”;“祉,福也”;“祚,福也”……共有16个之多。相反,先民们认为,神如果不庇佑,就会降下灾祸,反映这种观念的字有:“祸,害也,神不福也”。

三、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是由神崇拜衍生出的中国古代最重大的活动之一,由于中国古代先民秉持神佑则福不佑则祸的观念,为了向神表示敬意,达到降福消灾的目的,于是产生了“祭祀”这一中国古代社会重大的活动,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说文解字》中,“示”字部的许多字都可以反映出古代的祭祀活动,我们通过分析这些祭祀活动的对象、方式、种类来进一步体会古代神崇拜的观念。

(一)祭祀的对象

古代先民崇拜一切在自然方面做出过贡献的神,因此有了多神崇拜。在祭祀时就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神进行祭拜。如种植农作物时会拜土神和谷神,求雨时会祭拜风雨雷电四神或者龙王神,乘船远行时会祭拜河神,逢年过节会祭拜祖先神等。实际上,古人祭拜的神虽然种类繁多,无外乎天、地、人三种。

1.天神

《说文解字》对“示”的解释是:“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对“神”的解释是:“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对“禅”的解释是:“祭天也。从示單聲”;对“祡”的释义为:“祡,燒祡燓燎以祭天神。从示此聲”;对“禷”的解释为“禷,以事類祭天神。从示類聲”。

从这些字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民祭天的对象,有时是抽象的天神,有时是更为具象的日月星辰。

2.地神

《说文解字》中,对地神崇拜的字有“祇”和“社”。《说文解字》中说:“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土地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先民们眼中看来,那纵横相连的方块之地是滋长万物的源泉。出于对丰收的期盼和渴望,以及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自然而然会形成对土地的神崇拜,而崇拜的对象就是“社”。《说文解字》中释义:“ 社,地主也。从示、土”,所谓“地主”,其实就是先民眼中的地神,这个神在《春秋传》中被认为是句龙,他是共工之子。

3.人神

中国人供奉的神均为做出过贡献的祖先,就是祖先神,在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体中,“示”的形体显示为神主牌,是专门为死去的先人们制作的。无独有偶,“祖”这个表示祖先神的字在甲骨文形体中也有神主牌位之象。《说文解字》中释义:“祖,始庙也”;《金文常用字典》释义:“祖,父之父以上皆称为祖”;《毛诗正义·大雅·生民》中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已所从始也”,在这几部字书中,“祖”的释义都是统一的。

在《说文解字》还涉及到的有:祪(祖也)、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这是一种新丧者与祖先共享的祭祀活动)、祏(宗庙主也)、祫(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这是祭祀远近祖先神的活动,在天子及诸侯丧事完毕后进行,按照《周礼》的说法,每三年一次)、表示春祭和夏祭的“祠”和“礿”,以及“祧”(迁庙也,从示兆声。这是一种祭祀远祖的行为,需要在始祖之庙进行)。

由此可见,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已由来已久,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并和中国的家庭以及社会密切相关。

(二)祭祀的方式

在《说文解字》“示”部字中,体现出来的祭祀方式有:祰、祷、祈、 、禋、祡、祼。前四种是以言语为所祭之神的交流方式,后三种是以气味为交流方式。

《说文解字》:“祰,告祭也”。“古时皇帝遇有大事外出,需向祖庙进行祭祀,以告先帝之灵”[1]。如《左传·桓公二年》曰:“凡公行,告于宗庙”。

《说文解字》曰:“祷,告事求福也。”又曰:“祷,叫也,以祛病求福。”;《玉篇·示部》:“祷也,报也,叫也。”这其实就是把自己所求之事以言语告之所祭之神,以求神灵保佑,达到降福弥灾的目的。

同样,在《说文解字》中对“祈”释义为:“祈,求福也。从示斤聲”,而在《尔雅·释言》中释义:“祈,叫也。”晋郭璞为之注曰:“祈祭者,叫呼而请事。”郑玄亦曰:“祈,枭也。谓为有灾变号呼告于神以求福。”这也说明了“祈”是一种以言语沟通为主的祭祀求福方式。

先民们认为,在祭祀时仅靠言语沟通是不能够完全彰显自己对神灵的诚意,还需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这样才能打动神灵,从而得到保佑。这可以从“祭”字的构造中看出来。《说文解字》曰:“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在远古时代,对于先民们来说,肉食品的获得是相当不易的,因而十分珍贵,所以拿来孝敬神灵,以彰显诚意。当然,“祭”字里的“肉”不仅仅限于指肉,也可指其他美好的食品,包括饮品。食品的加工方式在《说文解字》中多为烧,饮品则为灌,共同点是二者都通过气味的方式通达神灵,涉及到的字有:禋、祡、祼。

《说文解字》:“禋,潔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爲禋。”“祡,燒祡燓燎以祭天神。”古时祭祀天神都要先烧柴以生烟,然后在柴之上加牺牲、玉帛等物品,焚烧后通过烟气来向神灵传达精诚之意。

祼,指的是灌祭。在《周礼》中就有:“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作注曰“祼即言灌,灌之郁鬯,谓之始献尸求神时也”,这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活动,具体的方式是“把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浇在地上,求神降临”。[2]

(三)祭祀的种类

《说文解字》中示部字所反映出来的祭祀种类繁多,具体来说以政事之祭和四时之祭为主,其他祭祀为辅。

1.政事之祭

《说文解字》中说:“禅,之祭天”,“禅”的本义是祭地,如《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后封禅连用,侧重于指祭天,古代皇帝即位后会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拜天地,来强调皇权的正统性。

禷,是以事類祭天神。从示類聲。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中说道:“非常之祭,以事类告皆曰禷。”指的是当发生特别的事情时才会使用的祭祀天神的方法。

禖,《说文解字》释为:“祭也。”《玉篇·示部》则释为:“禖,求子祭”,古代是求子之祭。

2.四时之祭

《书》云:“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甞,冬祭曰蒸。”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文解字》“示”部字中涉及到的字有:祠、礿。

祠,《说文解字》释为:“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春季举行的祭祀即为祠,时间在仲春之月,因为当时东西较少可以多使用一些圭璧及皮币等物。礿,“夏祭也。时间为四月,以麦为主食。”指在夏季举行的祭祀活动,四月里新麦登场,即以麦为主食。

3.其它祭祀

政事之祭和四时之祭多指的是天子及诸侯举行的祭祀活动,还有一些存在于民间的祭祀,涉及到的有:禂、禓、禫、禬、祓、□等。

《说文解字》中释:“禂,祷牲馬祭也”;“禓,道上祭”;“禫,除服祭也”;“祓,除惡祭也”;“禬,會福祭也”;“□祭也”。这些都是民间祭祀,涉及民间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牲畜、丧礼等,目的是祈福、除恶、求丰产。

(四)祭祀的主持者

《说文解字》中“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段玉裁在“祝”下作注:“此以三字会意,谓以人口交神也。”实际上也就是巫者。《说文解字》中对“巫”的释义为:“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因此,祭祀主持者也称巫祝,他们是沟通人和神的中介,主要职责是在祭祀时迎接神灵的到来,以及把祭祀者的愿望传达给神灵。

通过以上对《说文解字》“示”部字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先民内心深处的神崇拜情结,这种情结已渗透于我们的骨髓,扎根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中华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李永国.《说文解字·示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丰辉.曲阜祭孔大典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部字祭天天神
《说文解字》中言部与口部意义关系辨析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