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士绘画风格解析

2015-03-27 13:20
关键词:碑学画派书法

张 见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萧龙士(1889-1990)初名品一,后字翰云,皖北萧县人,其一生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其寿逾百年、名重艺坛,曾任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文史馆馆员。其在皖北、徐州、合肥等地任教从艺80年,学生逾千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中国画艺术大师。

一、萧龙士艺术成就背景分析

1.少年立志,孜孜以求

“江淮画派”领军人物萧龙士先生出生于萧县萧场村[1]267-268,自幼受到名动徐淮的“龙城画派”的影响,酷爱书画,其祖父、父亲也爱好书画,由于家学渊源,萧龙士先生九岁即习《芥子园画谱》每日临习不倦并与写生结合。因此其生活的景象就成为他艺术表现对象,故而萧龙士先生的艺术生涯一直植根于农业文明的生态之中。16岁师从乡贤“龙城画派”画家朱学骞,进而奠定了萧龙士先生的艺术基调即深受清初“野逸派”“扬州画派”及“龙城画派”写意风格影响,这一影响始终贯穿于萧龙士先生艺术人生。自此乡土环境中的萧龙士先生已成为一位有传统根基的实力派画家。

2.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民国十二年,经李可染介绍入学上海美专,在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诸家调教之下,其大开眼界,画境猛晋,明了以书入画的妙谛,临习缶翁《雁来江》大获成功,吴昌硕颇为赞扬欣然题画“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潘天寿亦盛赞萧龙士先生为“江北第一家”由此萧龙士先生拓宽了艺术视野,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品益发厚重挺拔,及至花甲之年仍远赴京华师从齐白石先生,在白石老人的亲炙之下,萧龙士先生一改法度谨严、气格不大的画风,艺术上由工及放,洒脱苍劲、渐入佳境。

3.形成风格,自成一体

萧龙士先生大写意绘画的个人风貌形成源于长期勤学苦练、转益多师,立足个性追求,依托扎实的功力,最终脱胎换骨、破茧化蝶。其个性风格与徐渭、朱耷、吴昌硕、齐白石均拉开距离,形成了朴拙厚重的个人面目。萧龙士先生善将乡土气息、农家朴质灌注笔端,以生活为涵养,所绘之景沁人心脾、豁人耳目,无丝毫矫揉造作,故而以其所感者真,所知者深,这种求真求朴的艺术思想,源于老庄的道家美学观念。萧龙士以苍朴之笔墨,描绘时代之真、善、美,其所作之荷、兰皆笔简气旺、情趣盎然、恬淡清远、意境清幽而又神采飞扬。耄耋之年画风更趋苍厚酣畅,已入熟而后生、巧而后拙的艺术化境。王少石高度赞扬“使人感到朴之极、厚之极、苍之极、润之极,这是阳刚之美是为大美,真美矣”[2]。

4.开宗立派,彪炳史册

20世纪60年代,以萧龙士先生为中心,业已形成以刘惠民、梅氏父子、张贞一、王少石、欧阳龙、周本信为代表人物的画家群体,其影响以江淮大地为轴心,进而辐射全国。因为以萧龙士先生为灵魂所形成的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了审美情趣的趋同,风格相近的大写意的画派——“江淮画派”。其从者千余人,名动江淮。鉴于萧龙士艺术成就及重要影响,王伯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绘画史》已将萧龙士先生载入当代中国画名家之列,与李苦禅、潘天寿、唐云、关山月、吴茀之等近代中国画艺术大师并列史册。[3]537

二、萧龙士先生作品创作风格解析

萧龙士先生以近一个世纪的修为,经历中国近代百年沧桑巨变,其长期熏修力学不倦,立足传统关注时代,坚持为人民而艺术人文观念,进而独步画坛享誉九州,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1.文人气质与乡土气息的结合

明清以来文人画在程式上追求诗书画印四绝之说,主张以文学颐养书画,强调书画同源,常以书法之笔法入画,认为书法是中国画的核心基础。中国画已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诗书画印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江淮画派”领军人物萧龙士先生就是一位文人气质浓厚的大写意画家,其上承徐青藤、陈白阳、四僧、扬州画派、龙城画派的大写意一脉,发扬了传统的大写意精神。其作品体现了强烈的传承性,这与萧龙士先生幼年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及至壮年其广涉经史子集、旁及传奇、画本、杂剧、戏曲、精研传统诗词曲赋。乃至耄耋之年仍手不释卷,这就奠定了萧龙士先生渊博的文学基础和传统学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陶冶使其胸襟更为宽广,思想益加深沉,其书卷气油然而生。历经长期的研修,萧龙士先生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具有与绘画风格相一致的书法格调,作品诗书画印俱为一体,厚重老辣,书法题跋加重了作品的分量,使画面趋向和谐统一,产生了书法与绘画互相生发的艺术效果。因其书法作品酣畅淋漓、真气弥漫,无一笔失其所至,无一处不达其理,返璞归真、逸然超迈,与绘画相协调形成了遒劲、厚重、老辣的文人画格调。这种写意风格又与萧龙士先生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相组合,创作了一批有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萧龙士先生绘画题材广泛,乡间小景、故乡草木均被萧龙士先生赋予深情而跃然纸上,与传统文人画相比扩大了认知的对象,吸收了现代文化因素,使创作主体的意识处在一种开放激越而富有创造性的良性状态之中,这样将创作赋予了时代特性,张扬了乡土气息,突破传统模式和法则,达到了镕范古今、成就自我的创作目标,因此只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高妙的技法相组合才能创作出有生命的作品。萧龙士先生以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几个时代的沧桑历程,不计名利、不慕虚名,以酣畅之笔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的深切之情,故而其作品巧妙的将文人画的学养优势与时代生活气息完美融合。萧龙士先生成为一个既有生活蒙养,又有传统格调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大家。

2.书卷气与金石气的统一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的立论,[4]629-635由此掀起了碑帖之争进而发展到尊碑抑帖并且有卑唐的审美倾向。碑学派的立论就历史进程来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提倡碑学无疑是对书法审美范畴的一种拓展。从而确立了与帖学书风相呼应的书卷气与碑学书风相适应的金石气的对应。提升了书画创作与审美水平,这不可否认是历史的进步。但清代碑学倡导者诸如康有为之流的确有过激的言论,其否定帖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显然是不全面且有失公允的[4]747-748。

其实书卷气为代表的帖学书风所强调的典雅清秀、笔致高妙与金石气书风所主张的古拙质朴、浑厚苍茫同为我国书画艺术的审美取向范畴,无高下之分,有相辅相成之效,在我国艺术家的努力下已融为一炉、相互取长、互为表里、共为促进,更有圣手将刚猛壮美与阴柔秀美相与为一,化为神奇、臻于妙境。无相斥难容之象有相依兼顾之态。萧龙士先生便是此中妙手,他主张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认为包世臣何绍基提倡碑学对书法确有革新之效,其影响深远,但对碑学书家卑唐的艺术倾向不能苟同。因为综观唐代书法以颜鲁公、张长史、李北海为代表的一批书家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从而奠定了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鼎盛的状态。故而他们及“二王”的影响必定光照千古。碑学、帖学均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皆应发扬光大,不应尊此抑彼。[5]萧龙士先生不仅在晋唐以前高古碑学书法浸淫日久,也对魏晋以来的隽逸帖学书法多有研习,这就形成了其作品书卷气与金石气兼具的艺术风貌。

3.传统学养与时代精神的衔接

萧龙士先生终身为学,手不释卷。于古典诗词、美学、戏曲、哲学多有涉猎,其勉力而行、渐至佳境,加之期颐高寿,阅历沧桑,关切生命,热爱生活,这就形成其深厚的国学根基。故而萧龙士先生能诗、能书、能画,且于艺术美学理论也颇有建树,提出“十不”“五要”的重要绘画美学观点,全面阐释了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的各个层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萧龙士先生的创作始终贯穿时代精神,坚持为民众而艺术的观点,长怀赤子之心,积极以艺术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庄子在《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但只有美德,才能将人传到远远的后世。纵观中国古今名家,其有成就者确实不计其数,然而可以载入史册,传到后世的名家,自然绝大多数都是品格超绝、品学兼优的人。萧老不仅因其高超的艺术令人景仰,受人尊敬,而更重要的则由于他具有高尚的人品赢得世人的钦佩。这首先表现在他有着极端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早年的《乞丐图》,就是代表贫苦大众对强凌弱,众暴寡的控诉。特别在这幅世情画上还无遮掩地题诗对为富不仁,世态炎凉的旧社会发出的猛烈而无情的抨击。抗战期间多次义卖画作筹集善款助孤救灾。新中国建立萧龙士先生作巨幅《皆大欢喜》图表达对和平渴望已久的心愿,庆祝新中国的诞生。萧龙士先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毕生拥抱着人民大众,始终把劳苦大众当做自己的亲人。可谓“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只有人格美、灵魂美的艺术家的作品,才能永远闪灼着炫目光彩。正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诗如其人”。其作品洋溢着激情与感奋的时代精神气质,野花小草俱能入画、鸣禽草虫皆有性情,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常以高妙的笔墨将传统的写意精神与田园野趣相融汇,因而其创作极富感染力,达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永恒命题。

[1]沈学渊.萧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3.

[2]王少石.作画必先立人——纪念萧龙士 [N].合肥:安徽日报,2009-05-16.

[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周彬.萧龙士先生书法艺术初探[J].书法之友,2000(1):16-25.

猜你喜欢
碑学画派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