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视阈下的淮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化变迁——以近代蚌埠为例

2015-03-27 12:48王洪刚
关键词:蚌埠铁路文明

王洪刚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00;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东西两种文明的差异,必然导致两种文明的交流,不论其形式是暴力的碰撞或是渐进的渗透。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强力霸权打开古老中国封闭的市场,先是东南沿海开埠城市,进而内陆沿江城市,最后逐渐渗入内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推行的,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产品,还有机器化的生产技术和近代的管理制度,以及资本。这种“文明的输入”,正如列强的船炮一样,带着冰冷坚硬的暴力本性,追逐利益,以实力说话。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终于从长江流域延伸到淮河流域,与淮河中游地区传统的农业文明短兵相接,然后碰撞、激荡、斗争、妥协、融合,这两种文明的冲突产生的巨大社会能量,引发了以蚌埠为中心的淮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化启跋。

津浦铁路的修建。津浦铁路是20世纪初中国建设的一条重要铁道干线,全线北起京畿重地,南至古都南京,蜿蜒数千里,贯穿大半个中国,沿途多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近代中国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然而,铁路的修建,从一开始就遭到列强染指,在提出修筑津浦铁路的动议之前,列强就纷纷叫嚣“各省开设铁道”。美国人雷麦《外人在华投资》中就这样说,“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各国在华代言人纷纷表示愿意为中国修建铁路提供贷款,并给以技术支持。1864年,印度人斯蒂芬森提议清政府修建京镇铁路,未被清廷接受。1899年,英、德两国达成协议,合资修建津镇铁路,并与清政府签订了《津镇铁路草合同》,并规定了相关权益:“自天津经德州、济南、至峰县为北段,自峰县至镇江为南段;北段和南段的建造、行车的一切事宜,分别由德华银行和中英公司代为经理。借款共740万英镑,年息五厘,九折付款,以路产及营业收入作担保。自1901年起,四年内还清。借款还清以后,铁路才能归中国自理。并规定南北两段各设一总局,各由华员二人、洋员三人组成。”[1]后因义和团运动而被迫搁置。直至1907年,清政府和英德两国重启筑路计划,签定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路分两段,南段借英款修建,北段借德款修建,由英德两国提供技术和材料,施工设计也是外国人决定的,“只有民工是中国人”[2]。根据最初的设计,津浦铁路应在蚌埠下游几十里的临淮关跨越淮河,然而英国总工程师德纪认为临淮“地势低洼,盛夏河水泛滥时,大水会漫过铁路,影响铁路正常运营”[3]442,遂否决了在临淮选址的方案;其后蚌埠上游的怀远乡绅吁请在荆、涂二山之间建桥,亦被英国工程师否决,而最终选址蚌埠,才有日后蚌埠城市的崛起。英方技术人员的选址,自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同时也说明中方在工程决策中的弱势地位。

西方殖民势力在华修筑铁路,是为攫取更多的权利和圈定势力范围。在津浦铁路之前,列强已在中国东南地区修筑了大量里程的铁路干线。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众多建设仓促上马,似有揠苗助长之虞。清政府是能够洞见殖民者的侵略意图的,所以当面对各国公使甚嚣尘上的筑路提议时,也是以充满疑虑的眼光看待的,甚至许多清廷官员也公开反对外国势力插手修筑铁路。在《津镇铁路草合同》签订以后,直、鲁省籍的京官就说,“此路北起天津,南抵镇江,中历山东全省,迤逦一千七百余里,为南北枢纽,贯我腹心。若使路权利权俱落外人之手,将来患害,不可胜言”[4]。然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是讲求实力的,先前列强坚船利炮的强势武力令清朝统治者心有余悸,不敢悖逆其意;同时,我们自身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始源于清末的“保路运动”初时轰轰烈烈,最后商办和官办都没能够修好铁路,徒然耗费了民间的钱财和百姓的热情,不得不草草收场。这其间确实存在体制方面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症结却是民族工业水平低下,农业文明下的简单机械难以完成工业社会的杰作。在修筑铁路这起事件上,两种文明发生了正面交锋,毫无悬念的,代表着强势力量的工业文明击垮了弱势的农业文明。

城市现代化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大主题,而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从近代城市开始的,城市现代化的模式及特征强烈地影响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在中国“点——线——面”①“点”是指上海等少数通商口岸,“线”是指东南沿海沿江地区,“面”是指东部到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分层梯度的现代化推进体系中,作为内地的非条约体系和非沿海沿江的中小城市---蚌埠,欧风美雨的冲击、通商口岸城市的示范到了这里,似乎也成强弩之末;然而就现代化而言,民初的蚌埠城市发展还有其另一面---“双沿”(沿河、沿路)②此处,“河”是指淮河;“路”指津浦铁路。的交通格局又给了它另一种可能,襟江带淮的区位优势和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政治因缘,使得它独辟蹊径,呈现出区别东南沿海城市发展模式的另种异趣。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处,被誉为“火车轮拖来的城市”。1911年,津浦铁路的修建使蚌埠由淮河岸边的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人的小渔村迅速变为皖北水陆交通枢纽,“皖北门户,扼津浦要冲”,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繁荣的商贸重镇,进而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为皖北商业中心、政治中心,迅速走上现代化之路。隗瀛涛在《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线对近代中国的城市类型进行划分,对不同城市类型城市的发展动因、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指出“近代以前,交通运输的落后是造成中国城市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以后,中国新式交通的引进和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些位于交通要冲的村镇一跃而为新型城市。这些城市凭借近代化的交通运输,互相建立起广泛的经济联系和信息交流,增强了城市的经济职能,提高了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城市规模逐渐扩大。”[5]蚌埠显然可以作为这种类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兴起于交通,发展于商贸。”民初的蚌埠不仅是津浦路上的“宿站”,皖北豫东农业品和京广百货、上海工业品的集散、转运中心,也是西方工业文明和江淮农业文明正面交锋的主战场。“向那些没有工业的殖民化地区输入成品产品,标志着形成今天第三世界地区屈从于富裕国家历史的一大转折点。但这种转折点仅仅在19世纪末叶才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6]

这种文明的冲突在民初蚌埠的工业发展中突出体现。以烟草工业为例,自明朝始,蚌埠地区(包括凤阳县)即为著名的烟草产区,所产的“皮丝烟”驰誉江淮,烟田遍满全县。《凤阳县志》记载“凤郡地跨长淮,烟草、罂粟则纵横千里,地出繁植。”[7]清末,英美烟草公司也看中了凤阳这块产烟地,打算在此长期收购烟叶。然而,本地种植烟种向为“晒烟”,而外国公司经营的是“烤烟”,烟种不同。为了让本地烟民放弃种植“晒烟”,而改种符合欧美口味的“烤烟”,英美烟草公司用尽种种手段。先是许诺以高价收购烟叶,向烟民无偿发放美国佛光、弗吉尼亚等烟种,宣传种植烤烟的种种好处,并帮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烘烤烟叶的工具器材,援建烤烟炕房等。英美烟草公司的市场推广手法确实起到效力,尤其是烤烟高昂的价格对烟民颇具诱惑力。于是,仅两三年时间,烤烟便在凤阳及周边县城取代了晒烟的传统地位[3]432。这起事件生动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差异、冲突与妥协。

在新旧更替的民国时期,文明的冲突远不止东西方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也包括在蚌埠传统社会内部新、旧两种力量的碰撞。以面粉加工业为例。清末江淮地区的面粉加工基本还是毛驴加石磨的家庭手工方式,其后在城市里出现了商业性质的磨坊,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普遍出现了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列宁说“作坊主不仅支配着自己作坊中工人的劳动,而且支配者大批家庭工人的劳动,甚至事实上,还支配着大批半独立的小业主的劳动。就同这些小业主的关系来说,这些作坊主就是包卖主。”[8]工业化的现代面粉加工企业,在蚌埠直至1926年以后才产生,宝兴第二面粉厂便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由于厂主杨树诚早年创办实业,思想开化,故在建厂之初就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磨粉机、锅炉等主要生产器材不惜从英、德购进,还高价聘请德国工程师指导生产,是蚌埠为数不多的采用先进工业技术生产的企业之一,生产的面粉不仅产量高,而且粉质也好,对当地手工磨坊带来不小的冲击。于是蚌埠旧式磨粉作坊业主联合起来,闹到商会,反对宝兴面粉厂的建立,欲将该厂赶出蚌埠。宝兴厂主杨树诚在商会被诘难时,诉说机械磨粉对民生的好处,并说发展民族面粉工业对抵制外国“洋粉”倾销关系重大,痛陈“实业救国”的理想,得到蚌埠商会会长高蔚轩的支持,“建厂风波”才告平息。这一事件反映了民国时期新旧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也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种文明冲突在中国社会内部的折射。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刺激—回应”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下,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变迁起到压迫作用。这种压迫,一方面破坏了江淮地区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并使之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另一方面又引入了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促成现代化的启动。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社会“坚硬的外壳”,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慢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9]

[1]蚌埠市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古今第一辑[Z].蚌埠:政协蚌埠市委员会,1982:37—38.

[2]沈世培.文明的撞击与困惑——近代江淮地区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95.

[3]安徽文史资料全书·蚌埠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795.

[5]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696.

[6][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 耿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64.

[7]冯煦.光绪《凤阳府志》第3册·物产[M].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

[8]列宁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猜你喜欢
蚌埠铁路文明
请文明演绎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漫说文明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