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新途径——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
邓金叶,汪欣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城市化的进程也需要农民工的融入,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探索越来越迫切。然而,在现今的经济社会水平和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也日益凸显,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经济性障碍、文化性障碍和能力性障碍四个方面。这些因素是长期存在且不易改变的,它们共同延缓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其中,能力性因素是这些因素中较易解决的障碍,农民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增能而克服市民化进程中的阻隔,依靠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快市民化的进程。同时,国家也应看到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对于其市民化的重要作用,为农民工增能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帮助其尽快实现市民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人力资本;增能;途径
农民工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指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同时还保留着农民身份的职工。[1]20世纪80年代,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农民工现象出现。90年代后至今,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日益壮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群体总量已经达到2.53亿人。[2]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民工在城市实现非农就业后仍不能获得城市市民身份,不能真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留在城市的意愿迫切,“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的障碍,高额的成本,文化的融入以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都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在这些制约因素中,制度的障碍和高额的成本是其根本的壁垒,却也最难改变;文化的融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农民工文化素质低这一障碍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改善,农民工人力资本提高可以增加其工资收入,提高其负担市民化成本的能力,是帮助顺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方法之一。
(一)农民工市民化含义
农民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市民化也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在国外,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其职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也自然由农民变为市民。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虽然从职业上转变为了非农,但其不具有城市居民身份,被排斥在城市之外,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产品。因而,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社会身份上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这包括了其在户籍上的改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在城市中的融入。郑杭生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化转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生存能力、取得市民基本资格、逐渐融入城市、具备城市居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外在身份的获得,也包括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过程中其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二)农民工市民化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三农”问题获得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然而,现今,农民工群体并没有顺利实现市民化。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但事实上,从享受城市文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各种不同层次需求来看,他们不仅缺少制度性接纳,还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农民工只是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处于一种“虚城市化”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城市化。[4]制约农民工顺利实现市民化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现今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制度性制约因素、经济性制约因素、文化性制约因素和能力性制约因素四种。
1.制度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基于户籍制度及其相配套的一系列附加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对农民工市民化造成的阻碍。1958年1月9日,中央政府以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我国开始形成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市居民的城市户口不仅是一种社会身份的给予,更是包含了在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此外,在户籍制度基础上,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被分割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累、险的工作。因此,这一制度壁垒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严格地分隔开来,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2.经济性因素
经济性制约因素是指农民工市民化所需的经济成本较大,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其经济成本都是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让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生存型的工作,获得生存型的工资,再加之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一直存在空白,其市民化的成本随着其流动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农民工流动的时间越长,其市民化的成本会越高。这一笔高昂的费用是农民工自身所无法承担的。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增强,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成本也是国家财政所无法承担的。
3.文化性因素
文化性制约因素是指基于城乡二元社会环境,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社会融入问题,包括他们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社会学家齐美尔
认为,社会距离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由于这种状态使得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我们所不能完全理解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隔离。这一主观意识植根于几十年来的城乡差异的历史状况,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对彼此有着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这些不是政策改革和舆论导向所能立刻扭转的。
4.能力性因素
能力性制约因素是指农民工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对其市民化造成的障碍。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这一能力性制约因素主要是指其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在文化素质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虽然较第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较城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来看仍存在明显差距。在工作经验上,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在城市的工作多为非固定工作,职业流动性强,因而其工作培训机会少,工作经验少。这两方面都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进一步制约了其依靠自己留在城市的能力,阻碍了其市民化的进程。
总之,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制度性障碍包括了很多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情况,文化性障碍是基于这些历史的、客观的现实而衍生的一系列主观融入障碍,这些障碍都是随着时间日益累积的,是不容易改变的。经济性障碍是国家和农民工所应共同承担的问题,它需要依靠人民生活的总体提升和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能力性障碍主要是农民工个体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也是最有效的促进农民工获得市民化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民工能力性障碍的解决主要依托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提升,从而增强其在城市扎根的能力,以促进其自身完成市民化。
(一)人力资本的意义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的存量的总和,这种资本只能通过教育、培训、保健、交流以及实践总结等途径所获得,是能够使价值增值的特殊资本。这种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非物质资本。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教育资源的普及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能力;从微观上看,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接受更多的教育或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一个人之后的个人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年纪轻轻就辍学离家,没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就在城市中闯荡,他们以从事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他们的职业流动频繁,以非正规就业为主体;他们的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发展条件差。[5]这一现实情况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农民工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尽管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一直在改革,但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对立局面仍将长期存在,政策方面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留在城市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只能通过提升自己来获得城市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现状,也能进一步改善其经济水平,减轻其在城市生活的负担,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实现市民化的能力。
(二)具体途径
如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帮助其自身进行增能,以实现农民工在城市自主完成市民化。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将直接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并进一步改善其在城市的经济状况,增强其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文化素质的提升,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素质较城市居民来说仍然偏低,其平均接受的教育年限要低于城市居民平均的受教育年限。二是其工作技能的提升,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他们接受专业性工作培训的机会要远低于城市职工。针对以上的现实状况,除了农民工自身要抓住提升自己的机会以外,国家和社会也应当承担起这项责任,帮助农民工提升其人力资本、实现其市民化的增能。
1.文化素质提升
在教育层面上,尽管我国现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仍有很多孩子没有完成初中的学业,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都是早早就辍学去打工的青少年。对此,村干部应了解自己村子的情况,向村民倡导教育的重要性,劝导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此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农村的教育资源仍然落后于城市,其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环境的落后影响了他们对更高的文化程度的追求。这种起点上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以后的就业前景和生活能力。国家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和城市学校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
2.工作能力提升
在工作技能层面上,国家应关注到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近些年,一些城市设立了公共就业实训基地,主要面向城市周边的农村进行招生,免费提供专业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些技能,主要包括电脑使用技术、电工技术和面点等食品制作技术等。这种机构的设立将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应该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予以普及,并在所设立的培训项目上选择更适合农民工学习的东西,真正帮助到他们。企业也不应侵犯农民工接受工作培训的权益,应给予他们合理正当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他们工作技能的提升既能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又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增强其在城市生存的经济能力。
当然,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依靠国家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环境和充足条件,也需要农民工自身增强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识,自主地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找到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正确位置,获得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市民化。
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离开农村在城市生活,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随之凸显。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屏障、农民工市民化的高额成本、农民工与城市的社会距离等问题阻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将实现农民工自身的增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帮助他们改善自身的经济水平,从而靠自身的力量融入城市,帮助他们自主地实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2]杨楠.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3亿人增长4.4%[EB/OL]. 2012-03-05.http://news.qq.com/a/20120305/000698.htm.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4]安应民.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意义[J].兰州:西北人口,2001,(2):41.
[5]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J].南京:江海学刊, 200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