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其调适对策
许航莉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其调适对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盲目从众、急功近利以及焦虑心理。而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存在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以及行业差异等问题。因此,应引导大学生从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受挫能力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调适对策;就业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其调适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就业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一)盲目从众
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以至于盲目从众,形成扎堆一线城市,青睐“高大上”职业的现象。“北上广”是大多数象牙塔中的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就业地点,虽然房价高、交通拥堵,但仍是大学生的就业首选,许多毕业生认为,一线城市职业发展机遇广阔,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待遇好,于是不论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与实力,单纯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纷纷选择挤破头皮往一线城市里钻。而随着公务员职业优越性的凸显,公务员的报考人数逐年剧增,很多媒体甚至将公务员招考称为了“中国第一考”。[1]“你考公务员了吗?”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语之一,参加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主要的择业手段之一,公务员这个“高大上”的职业越来越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成为一名公务员,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入可观福利好,工作稳定有保障。
(二)急功近利
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愿意从事基层岗位,不愿意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做起,认为自己是满肚子墨水的“精英阶层”,在就业选择中奉献意识薄弱,将自身利益作为考虑的首要依据。不少大学生都有“薪酬待遇要高一点、岗位要轻松自由一点、工作环境要好一点”这样不现实的想法。[2]以至于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三)焦虑心理
多数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不安甚至焦虑,即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却显得缺乏自信,缺乏勇气,走进就业市场就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尤其是暂时还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学都签了心仪的单位,这时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有的大学生在择业初期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在没有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结果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这时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过度的焦虑又会阻碍其正常能力的发挥,如此恶心循环,往往会造成精神紧张、忧心忡忡、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的现象,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市场供需结构失衡
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再者,目前许多高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一再扩招热门专业,使得各高校专业趋同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少数专业毕业生堆积,而许多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从而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二)地域性问题突出,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而多数大学生只想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等大城市成为许多重点高校毕业生的首选,长此以往,则会由于人才资源的差别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三)基层服务行业存在较大缺口
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一心只想着去高薪部门工作,而不愿意去薪酬较低的基层服务行业工作。大学生服务基层,是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对接基层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既贡献力量、体现价值,又赢得机遇、促进成长,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3]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一)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不盲目从众,树立基层意识,先从就业门槛较低、要求相对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累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建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健康心态。年轻人应该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不能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来实现。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把金钱当作好工作的首要标准,应该先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卑或自负的心理都是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绊脚石。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感觉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许多大学生感觉成绩不佳或能力欠缺,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拘谨,不敢大胆推荐自己,从而丧失良机。相反地,有些大学生盲目自信,不认真学习,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择业目标定的很高,应聘时屡屡向高薪职位挑战,结果一再受挫,到头来难以接受现实与梦想的重大差距,更容易受到打击。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大学生作为就业压力的承受者,应该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积极调整心态,使自己能够缓解、校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还应该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二)面对现实,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抛弃精英情结,对自己进行合理评估,把远大理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稳定、健康的心态,总结经验,客服困难,以达到顺利择业的目的。
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品德的修养以及知识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大学生应具备诚信、勤劳、谦卑的品德。诚信是大学生求职的第一要素,俗话说“百年言论,千年诚信”,可见诚信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笃行才能实现。其次,在工作上,无论大事小事,事情繁琐与否,做事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吃苦、不偷懒、不推诿。再者,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日常工作中,都必须做到富贵不骄,贫寒不贱,用心做事,谦卑待人。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大学生应博览群书,善于实践,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三)主动出击,增强受挫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要坦然待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以便于及时调整求职策略,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大学生从刚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应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才能合理利用时间,增强实践的动力,提升就业时成功的机会。其次,只有事先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才能把求职活动付诸行动,从而提高效率并取得成效。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从而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还应具备创造更多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相关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需求。减少就业过程中受挫的几率。
(四)自主创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一个人选择职业后消极应付,有可能失去已经得到的职业。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帮助别人就业。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要,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业勇气。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此外,学生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动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路。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要正视当今社会就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对其以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应该学会灵活选择,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尧.当代大学毕业生公务员报考热疏导之浅析[J].群文天地,2010,(16):221-222.
[2]韩晓雨.浅谈大学生就业心态引导与就业能力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5.
[3]孟祥,贾效明.大学生服务基层工作指导研究[J].人民论坛,2010,(2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