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2015-03-27 06:29:54戴丽琼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批评性互文性新闻报道

戴丽琼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戴丽琼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体现了语篇的互文性,转述话语常被新闻报道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等非文学文本。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新闻报道者的真实意图。

互文性;新闻语篇;转述话语;批评性分析

“互文性”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后结构主义文学评论中。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性,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文性概念被运用于非文学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体现了语篇的互文性。转述话语,即引语,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语的转述形式有两种,即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时,报道者会借用引语传递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并对读者理解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对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呈现新闻报道背后所隐含的新闻报道者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语言对社会事件的介入作用,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新闻报道。

1 互文性的概念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由法国文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此后,不少文学理论家也相继提出了与互文性相关的理论,如:罗兰·巴特、巴尔特、热拉尔·热奈特和米歇尔·里法泰尔等。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即任何语篇的构成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改造和转换。“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2]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孤立于其它文本而单独存在,每一个文本都与其它文本相互关联,并通过吸收、重组等方式与其它文本产生关系。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语言学家开始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来解读非文学语篇中的互文性现象。互文性分析通过“对现有话语秩序进行生产、再生产和转换,实现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生产、再生产和转换”。[3]在对新闻语篇的分析中,话语转述是语篇互文性的一个主要内容。新闻报道者通过转述他人的话语,不仅可以体现出话语发出者的立场和观点,还可以传达报道者本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分析,将清晰可见转述话语的互文性特征。

2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由Roger Fowler等语言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包括新闻语篇在内的非文学类语篇,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权力关系以及语言对社会过程的介入作用”[4]。

新闻语篇中存在着许多转述话语,即引语,而转述话语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闻报道时,报道者会借用引语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并对读者解读新闻报道内容产生影响。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来分析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既包括对语言层面的分析,又包括对社会层面、意识形态的解读和阐释。“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对大众语篇多维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5]。人们常常认为,新闻报道者通过引用被采访者的话语是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事实上,对转述话语的不同处理方法,可以表现出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倾向。

3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中使用最多的话语转述方式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指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而间接引语是指间接转述说话者的话语。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话语转述者都可以借用他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对直接引语而言,间接引语为转述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来“介入”到其他人的话语中。本文将从转述话语的出处、话语的转述方式和话语的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意在呈现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报道者的真实意识形态。

3.1从转述话语的出处分析

转述话语的出处是指转述话语原话的发出者是谁。在新闻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可以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在使用转述话语时,“每一个转述者都会根据各自的交际目的以某种方式介入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通过被转述话语来向读者施加影响”[6]。在报道中,作者可以引用专家学者的话解读新闻事件,从而通过其他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将自己的见解、他人的见解与客观报道相融合。在报道中,有些引语的出处是明确指出的,有些出处未明确指出,但可以通过上下文判断出来。我们可以把转述话语的出处分为三类:直接明确的话语出处、未明确指出的话语出处、和不可直接指出的话语出处。

1)直接明确的话语出处。这是指在转述话语时,新闻报道者明确指出被转述话语的具体发出者。在2014年9月8日一篇题为《China to becom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in 2024:IHS》的英语新闻里,大部分转述话语都有明确的话语出处。如:

例1:China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in 2024,as the country's consumer spending is expected to almost quadruple from 2013 to 2024,said IHS Inc.,a global industrial data and analysis company,Friday in London.

例2:“Over the next 10 years,China's economy is expected to re-balance towards more rapid growth in consumption,which will help the structure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as well as growth for the Asia Pacific as a region,”said Rajiv Biswas,chief Asia economist at IHS Inc.

在这两句中,报道者分别提供了明确的引语出处“said IHS Inc.”和“said Rajiv Biswas”。从两个明确的话语发出者口中提出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从而使读者确信此报道是客观、真实的。报道者借用别人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增加了报道的可信度。

2)未明确指出的话语出处。有些报道作者没有明确指出话语的发出者是谁,而是用模糊的表达暗示出话语的大致出处,如A well-informed source said…、It is reported that…。报道者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话语出处或许是因为不清楚具体的话语发出者是谁,或许是因为作者认为没有必要点明话语的具体发出者,或者是出于某种需要而采用模糊的方式回避确切的话语出处。例如:

例1:A suspected case of Ebola was discovered and isolated in Italy's central region of Marche on Tuesday,authorities said.(摘自2014年9月10日新闻《Suspected Ebola case reported in Italy》)

例2:Israel has ordered criminal probes into its recent military operation in the Gaza Strip,including an Israeli shelling that killed four Palestinian kids in mid-July,local media said on Wednesday.(摘自2014年9月11日新闻《Israel orders probes into Gaza war》)

上面例句中的转述话语均采用了指代不明的话语出处。尽管未明确指出话语的发出者,但依然可以看出引语的大致出处,因此并未影响转述话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亦可以达到报道者的预期目的。

3)不可直接指出的话语出处。有时出于某种原因,不可对外公布转述引语的发出者,新闻报道者就会采用不指出话语出处的方式,使转述话语听起来好像是新闻报道客观陈述的一部分,从而使读者将其看做客观事实,以此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看法。例如2014年9月6日一篇名为《DPRK fires 3 short-range projectiles into eastern waters》的报道中,出现了几处未指明出处的转述话语。如:

例1:The projectiles,believed to be a new type of DPRK tactical missiles given its range and trajectory,were estimated to have flown about 210 km and have landed in the East Sea.

例2:The launch came after Pyongyang fired one new tactical missile on Monday.Five tactical missiles of the new type with a range of 210-220 km were also launched on Aug.14.

Bell将不可具体说明的话语出处解释为:“不说明出处可能暗示新闻发布者的赞成。有些消息来源被视为如此的无可争辩,以至于使用其信息时他们的名字连提也不提”[7]。这种转述话语的出处隐蔽性很强,与报道者的话语相融合,有时很难区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转述话语时,报道者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选择不同形式的引语出处以及话语,报道者有权选择用谁的话,不用谁的话,对于同一出处的话语,也有权决定用哪一部分,不用哪一部分,这些都会影响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3.2从话语的转述方式分析

话语的转述方式是指新闻报道者在转述他人话语时所采用的方式,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话语转述方式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Fairclough认为“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在直接引语中,报道者的声音和引语的声音有明显的区分;而在间接引语中,两者的声音没有清楚的区分”[8]。

1)直接引语

Fairclough认为“直接引语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当转述话语重要、有戏剧性、精练或者诙谐时;(2)当转述话语来自权威者时;(3)当转述者希望与转述话语相联系或拉开距离时;(4)当报道有充足的空间来进行直接转述时。”[9]要判断直接引语在语篇中的具体作用,需要读者根据具体语篇的上下文作出判断。人们常常认为报道者采用直接引语是通过转述他人的原话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但是,报道者有时使用直接引语是为了与引语划清界限,或者出于不赞成引语的内容,或者是害怕承担责任。请看2014年9月12日一篇题为《Scottish vote for independence would change political map of remaining UK》的新闻报道中的句子。

例1:Kellner said it was“unknowable”at this point but Cameron might feel it was“the honorable thing”to do to resign from his post.

例2:Kellner,whose YouGov polling organization had conducted the poll,said that there had been a“yes surge”and a“really substantial movement”in support for independence,which pollsters,including his own company had picked up in a series of polls.

在这份报道中,出现了多句直接引语作为转述话语,对于句子中的一些敏感信息,如例1中的“unknowable”、“the honorable thing”,和例2中的“yes surge”and“really substantial movement”,报道者均采用直接引语,为了表示这些话语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来自“他人的话语”,显然作者使用直接引语的目的是想与引用的话语脱离干系。面对苏格兰独立这一敏感报道,报道者不便于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新闻采访对象的原话来表达观点,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主观评论而招致批评,进而引发争议,甚至承担责任。

2)间接引语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间接引语,可以使转述者不被察觉地介入到被转述者的话语中。Fairclough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10]。请看下列例句:

例1:A well-informed source told Xinhua in Ankara that Turkish officials have been negotiating with the U.S. on setting up a safe zone along Turkish border with Syria and Iraq in exchange for more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led coalition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IS).

例2:Turkish analysts believed the refugee problem that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urkey's security,economy and social fabric are not being handled in a serious manner.

以上例句均出自2014年9月26日的新闻报道《Turkey embraces more refugees with growing concern》,这篇报道中采用了多句间接引语形式的转述话语。通过间接引语,“报道者很容易做到在引用他人的话语的同时掺入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受话人察觉”[11]。间接引语使被转述者的声音与转述者的声音相融合,并通过此种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影响读者对所报道事件的看法。

3.3从话语的转述动词分析

话语的转述动词是指转述话语时用来连接话语发出者和引语的动词。格伊斯按照感情色彩把英语的转述动词分为两类:积极转述动词和消极转述动词。例如,promise,affirm,vow等为积极转述动词,criticize,accuse,condemn等为消极转述动词。此外,辛斌把如say,tell,express的转述动词归为中性转述动词。转述动词的使用可以帮助表达报道者的态度以及塑造说话者的形象。例如:

例1:Valls vowed to preserve France's social model but pledged to go-ahead"with courage"in implementing "necessary reforms,"mainly a 30-billion-euro(38.79 billion U.S.dollars)cut in labor costs.(积极转述动词)

本句来自新闻《French new cabinet wins confidence vote,no absolute mjority》(2014年9月17日)。句中的转述动词“vowed”表达了法国总理Manuel Valls重组内阁后,为寻求议会的支持所做出的积极主动的承诺,积极转述动词的使用体现出话语发出者的诚意。

例2:"Each nation must consider what it can bring to the peacekeeping endeavor,"the UN chief said.(中性转述动词)

本句选自新闻《UN chief to appoint high-level panel to review UN peacekeeping》(2014年9月27日)。这篇报道的转述话语均采用中性转述动词“said”,表达了报道者传递客观事实的态度。

例3:He condemned the"barbaric and grotesque" killings of journalists,humanitarian aid workers and other hostages,and the loss of lives of civilians by the murderous extremists in Iraq and Syria.(消极转述动词)

本句来自《Palestine refuses further negotiations with Israel;more nations fear extremism》(2014年9月27日)。消极转述动词“condemned”表达了报道者对极端主义分子的强烈谴责,转述动词的使用帮助报道者表达了态度。

4 结束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常被用来分析非文学语篇的互文性。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转述话语,转述话语是互文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新闻报道者常借用转述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影响读者对所报道事件的看法。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将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背后所隐含的新闻报道者的思想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列举大量最新英语新闻中的句子,分别从转述话语的出处、话语的转述方式以及话语的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呈现转述话语的互文性特征的同时,也揭示了转述者与转述话语之间隐含的关系,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解读新闻报道以及报道背后的内容。本文仅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今后还会从语用学等角度对互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Toril.Moi(ed.).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62.

[2]Barthes,R.Theory of the text[A]in R.Young(ed.).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C].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

[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6]辛斌.辛斌语言学选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辛斌.辛斌语言学选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55.

[9]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56.

[10]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61.

[1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reported speech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DAI Li-qi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China 213001)

Intertextua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iscourse.Any discourse is the result of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ther discourses.Reported speech of a news discourse embodie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discourse and it is often used to deliver the ideology of the news reporter.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targeted to non-literary discourses.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ported speech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hidden intention of the news reporter behind the news discourse.

intertextuality;news discourse;reported speec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10.3969/j.issn.2095-7661.2015.01.022】

H315

A

2095-7661(2015)01-0085-04

2014-10-30

戴丽琼(1972-),女,江苏常熟人,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

猜你喜欢
批评性互文性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