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以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手法

2015-03-27 06:29:54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感官意象诗人

杨 欣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浅谈诗歌以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手法

杨欣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诗歌以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抒情性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文章阐述了诗歌以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征,分析了诗歌的三种形象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诗歌怎样用形象表达思想,即必须将真诚的情感渗入形象当中。

诗歌;形象;表达思想;艺术手法

1 以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是诗歌重要的特征

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诗歌也如此,诗歌是最能体现以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这里所说的“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就是常说的“诗言志”的意味,诗歌的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直接用抽象的概念表达的,否则那就和议论文无异了。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就不是直接写出想念故乡之类的句子,而是通过“船票、新娘、母亲、海峡”四个形象来比喻。莱蒙托夫要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就是用“帆”的形象来象征。即使要表达某种政治观点在诗歌中也不能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书写,如艾青在《礁石》一诗中表达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歌颂就是用“礁石”这一景物形象表现,通过礁石受到海浪不停地袭击以致伤痕累累还是含着微笑,望着大海的形象来象征被压迫民族必胜的信念,通过海浪被礁石击碎的形象象征人民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的观点。甚或表达某种哲学观点的诗歌也是不能直接明说的,同样要用形象表现,如表达“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种哲学观点,用诗歌表现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是用庐山美景这个形象来表达的。再如“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学意味,用诗歌表达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也是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自己的哲学思想。美国著名诗人托·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及其问题》中所说:“表达情感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为了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这里艾略特所说所指的“对应物”就是形象,就是要用饱含情感的、蕴含美学意义的形象表达反映现实、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2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及其分类

关于诗歌形象的含义,朱自清在《诗与感觉》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朱光潜在《具体与抽象》一文中也谈道:“所谓‘色'并不专指颜色,凡是感官所接触的,分为声、色、臭、味、触,合为完整形体或境界,都包含在内。‘色'可以说就是具体意象或形象。”钟文在《诗美艺术》中归纳为“诗的形象就是诗对生活具体可感的再现”。这种“可感”一是指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二是指感官不能直接接触到,但可以通过心理感受而转化成的感官印象,它就是意象。还有一种形象是诗人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不通过外在的“可感”的形象表达思想,这种形象可以称之为“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因此,诗歌的形象可以分为三类:

2.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形象

指的是各种感官能看到、听到、嗅到、触到的一切形象,又统称为感官形象,如各种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人工景象、鸟语花香、衰草虫鸣、风声雷动、春花秋月、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以白朴《天净沙.秋》一诗为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诗中作者想表达不愿在元朝朝廷中谋职,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诗中无一字提到愿望,而是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组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视觉形象来代表着在元朝朝廷中谋职的生活,以“飞鸿”这个视觉形象暗喻自己要像一只鸿雁一样展翅高飞,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组充满生机、情调开朗的视觉形象代表作者将要归隐之地。全诗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对景物作直接的形象描写,是典型的以视觉形象表达思想的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是使用得最多的,因为人们对物质的形态与特征的感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但用其它的感官形象表达思想也占据了诗歌形象一定的比率,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用了听觉形象“风雨声”表达作者对春天的不舍之情;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用了“湿”、“寒”两个触觉形象表达作者在春天来到时的喜悦与兴奋;而林和靖的《山园小梅》“瘦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了“梅香”这个嗅觉形象表达作者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情怀……

上述形象都是以单一的感官形象表达思想的情况,但很多诗歌常常不是用一种感官形象表达思想,而是综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形象表达思想。如: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就即用了“莺啼”的听觉形象,同时用了“水村”、“山郭”、“酒旗”一系列的视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晏殊在《蝶恋花》中写道“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则是综合了视觉形象“翠叶”,听觉形象“莺歌”、“燕子呢喃”,嗅觉形象“炉香”三种感官形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更不用说白居易的《宫词》同时用四种感官形象共同塑造了一个失宠后宫的人物形象。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第一句用罗巾湿透后贴在脸庞的触觉去写;第二句用前殿传来歌声节拍的听觉去写;第三句用镜里红颜未老的视觉去写;第四句用熏笼散发烟香的嗅觉去写。各种被警醒不眠的感官形象,生动地将一个失宠后宫夜夜挨到天明的冷暖酸苦,具体地传达出来。总之,诗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2.2意象

诗歌形象中有一种形象不是直接的感官形象,但可以通过人的心理感受转化为感官形象,这就是意象。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中年感受本是无法用感官形象直接表达的,中年感受即看不见、也听不见,诗歌在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视觉形象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而这些视觉形象是通过作者的心理感受转化来的,这种形象是一种意象。又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里出现的视觉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不是肉眼能视的实在物象,而是一种靠心理感受才能被想象的视觉形象,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用具体感官形象描述的情绪,余光中通过这四个意象寄寓了自己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意象与感官形象的区别在于,感官形象可以直接被感觉器官所接纳,意象则要通过想象转化为感官形象,感官形象是明晰的,意象不一定是明晰的,比如写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二句就是视觉形象,三四句就是意象。

2.3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

还有一种诗歌,在表达思想时直接宣泄,直接抒情,似乎没有用任何形象表达思想,但处处体现出诗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类诗的形象叫做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表达了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诗中所用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的诗,有一小部分是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直接告诉人们,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面对挫折要正确、乐观的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光明”的思想。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短短八句,这种把道理直接告诉人们的写作方法──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这是诗人自己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写照,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的体现,因而诗歌以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给无数遇到生活挫折的人们以鼓舞和希望。当然,这种直接讲道理的写法在诗歌创作中还是比较少见,因为用得不当,就会流于喊口号和说教了。如某诗人写的号召人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学习老一辈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做奉献的诗句“誓将遗愿化宏图,定让四化更壮丽”就象在空喊口号,全无诗味。

感官形象、意象、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诗歌中经常是不可分割,一起使用的,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一诗中,就既有诗人自己充满激情地向恋人倾诉衷肠,表达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情的诗人自我形象,又用了两组意象表达思想。以克服重重险阻的“激流”、能与狂风勇敢作战的“荒原”、不怕牺牲,不怕毁灭的“废墟”、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广漠天空中的一片“云朵”这组意象指代自己。以浪花中欢快的游来游去的“小鱼”、在温馨的巢穴中快乐鸣叫的“小鸟”、不断向上攀援的“青青的长春藤”、在温暖的草屋中愉快闪现的可爱的“火焰”、发射出辉煌光芒的“珊瑚似的夕阳”这组意象来指代爱人。两组意象群形成对照,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同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即有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包含着深情厚意的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又用了柔波、金柳、水草、艳影这些视觉形象来表达感情。

3 形象表达思想,要以真诚的感情为纽带

不是所有的形象都能表达思想的,即使诗中的形象很真实、很贴切。只有包含了真诚情感的形象才能表达思想。比如某著名诗人写的表达对在同行的飞机上某个伟人的崇敬之情的诗,其意象是“在一万公尺的高空/在图—104的飞机之上/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象静穆的丛山峻岭/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这样的诗一直因其假大空而为人们所诟病,这种意象的失败就在于缺少情感。那种抓住一个缺少感情投入的感觉形象或意象就入诗的写法,只会将诗歌写成了空洞的口号。反之,只要是饱含了深情的形象,即使表面看上去和要表达的思想毫无关系,但是如果二者情感上是相通且真诚的,就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也能成为千古绝唱。如奥地利诗人弗里德的《归化》一诗:“白手/红发/蓝眼睛/白石/红血/蓝嘴唇/白骨/红沙/蓝天空。”这是一首谴责越南战争的诗,诗中无一字提到谴责越战,而是抓住了白、红、蓝三种色彩上的联系作意象,并将三种意象作了两次转换,虽然其间没有任何过程的交代,也没有文字上的过渡。由于白、红、蓝是美国国旗的三种底色,通过色彩意象暗示了作者的情感——美国青年被罪恶的战争夺去生命的悲伤。从战前的可爱形象、战伤时的垂死惨景到战死后的暴尸异乡,于简洁单纯的意象背后包含着惊心动魄的战争悲剧,隐藏着诗人对侵略战争的无情嘲讽和强烈谴责,读后不能不使人的灵魂为之震撼。所以,上述三种形象都必须蕴含了真诚的情感。以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表达思想的诗都是包含情感的,采用的抒情方法大多是直抒胸臆,前面提到的陈子昂的诗篇《登幽州台歌》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典型的直接抒情。感官形象也一定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纯客观地描摹事物、景物就会和说明文无异,正如纯理性地告诉人们道理就写成了议论文一样。“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面上看,这些诗都是在描摹客观景物,实际上都包含了诗人闲居的乐趣,超然物外的情致,形成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官形象离不开情感,更不用说诗人主观情感化了的意象,通过人的想象转化而来的感官形象就是诗人的情感的转化,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定义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这里诗人的内在之意就是诗人主观情感。同样地,艾青在《诗论》中认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也是指的意象就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的写作材料里。

诗歌形象不但要蕴含情感,而且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有条公认的规律:只有感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如果不能感动自己,是不可能感动读者的,何况如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所说的“诗歌的本质是感情”的这种文学体裁,在抒情性上更是突出。情感的真诚性远比事实重要,诗的真实性主要是情感的真实性。

总之,诗歌是要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形象包括了感官形象、意象、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三种,诗歌中常常同时运用两种或三种形象,而形象必须蕴含真情实感,好的诗都是真情的流露,不是空洞的口号。

[1]钟文.诗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艾青.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4]顾文英.浅谈诗歌鉴赏中的形象与情感[J].黑河学刊,2011(6).

Introduction to poetry in artistic image to express ideas

YANG Xin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Changsha,Hunan,China 410015)

In various literary works,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ry are its image expression and lyricis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age expression and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kinds of poetry imag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express ideas by using images,namely,putting sincere emotions into the images.

poems;image;express ideas;artistic method

10.3969/j.issn.2095-7661.2015.01.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61(2015)01-0081-04

2015-02-27

杨欣(196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感官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