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养模式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2015-03-27 03:54李思思
关键词:养老模式

集中供养模式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李思思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老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再加上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使得留守老人可获得的养老资源比较匮乏。本人从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集中供养模式的优点,最后提出了在农村地区实行集中供养的可行性建议,合力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集中供养;养老模式

根据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1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而其中近60%分布在农村,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①受到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远比城市严峻。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意义非凡。

一、农村留守老人及其养老资源

(一)农村留守老人及其出现的背景

1.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

所谓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为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者经商或者从事其他经营活动而仍然在家留守的父母。

2.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现在全国大概有7.5亿农业人口。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据一份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人数已达到3亿人,几乎达到了农业人口的一般,而外出打工的人数以后还会逐年上升。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的流出,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会更多,农村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给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老人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像农村青年劳动力一样背井离乡,而且大多数农村老人对城市生活是排斥和抵触的,因此他们更愿意留在农村家里。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曾经的农村大家庭逐渐发展成为核心家庭、空心家庭,农村老龄化现象也相当严重,城市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即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③

(二)养老资源及其分类

1.养老资源的定义

学者陈功认为,养老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老年人在经济供养和生活照顾上获得必要的条件,同时在精神慰藉方面也获得满足。在这种涵义中,老年人是对象,是客体。另一种涵义则是指年老闲居修养的状态,此时的老年人是状态的主体,养老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本论文要探讨的是第一种涵义,即养老包括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内容。[1]

就内涵而言,养老资源是指能够满足养老需求从而对老年人具有保障效用的所有资源。养老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金,而且还包括养老主体所能利用和依赖的资源,它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还以金融、货币、商品、文化等形式存在。④

2.养老资源的分类

(1)家庭养老资源、土地养老资源、社会养老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

根据责任承担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养老资源划分为四种,即家庭养老资源、土地养老资源、社会养老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包括子女向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土地养老资源是指农村老人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社会养老资源是指个人、集体、国家三方面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社区养老资源是以农村社区或集体为载体,社区通过服务老人、为留守老人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向老人提供娱乐、锻炼设施,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2]

(2)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根据养老资源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养老资源划分为

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主要包括老人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退休金、子女向老人提供的经济供养、村集体对老人的补助、土地转包承租收入以及老人依法获得的各种保险收入等。精神资源包括子女对老人生活上的安排和照料、子女对老人的心理慰藉和体贴安慰、邻里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扶持等。

(3)正式制度资源和非正式制度资源

正式制度资源是以某种明确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以强力保证实施和获得的资源,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非正式制度资源并非通过法律法规来获取,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已经内化成人们的某种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在养老资源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集中供养模式及其优点

(一)留守离家不离村,既维持了原有生活习惯又改善了物质生活

我国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文化习俗,特别是老年人特别不愿意离开或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交际圈。集中供养“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这首先充分照顾了留守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对留守老人群体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聚集居住,既密集了留守老人同类群体的交往和感情,又能维持在自然村内的亲友感情,既有利于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需求,也有利于亲属对留守老人的照顾,部分老人还能够继续照料自己的田地,填补生活需求。[3]

(二)集中养老,既提高了集中供养率又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分散供养虽然具有投资少、管理成本低等优点,但由于受居住分散、管理服务难度大、村集体保障功能减弱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切实保障。而集中供养则在供养标准、服务质量、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保障农村大多数中低收入留守老人享有质量的老年生活,还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留守老人在年龄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需求。另外,集中养老模式下,生产和消费几乎没有距离,排泄物都可以转化为资源利用,即使有少量垃圾也可以在村庄范围内实现无害化处理。因此,集中供养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和要求。[4]

(三)既有利于对留守老人的集中服务管理,又增加了农村民主实践内容

一方面,留守老人集中供养,便于乡村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面,集中供养体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克服了一部分农村老人一切依赖国家的心理,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上的负担。集中供养,使得留守老人群体引起全村居民的关注,既增加了他们在全村说话的分量,同时也以集中和数量的优势,能够被村内的政治力量所重视,增加了参加民主选举的可能性,让留守老人以利益群体的方式形成了村内政治实践的“新”力量,不仅发挥了老人的余热和积极性,增强了老有所乐的实践内容,也有利于农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服务。

三、农村地区集中供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农村集体养老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和“养老院制”。⑤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加大对五保供养的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保障标准低、资金缺口大等诸多问题。此外,农村养老院数量严重不足,东西部差异拉大,使中西部的老人入住养老院成为一种“奢望”。再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社会中青年一代背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很多年轻人根本无暇照护那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集体化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5]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更多的偏向农村地区的养老

国家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尤其在资金投入方面。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养老,不应再遵循“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国家和政府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并按城乡人口比例配置,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投入,使农村养老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对失地农村老人,可考虑实行“先保后征、刚性投保”的养老保险办法。同时,加快农村敬老院的转型,使农村的分散养老变成集中养老,给农村“空巢老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从其他各国农村集中养老模式建设和实践来看,假如没有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农民集中养老模式是不可能建立并正常运行的。从我国长达50余年的经济建设中,我国的农业和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建立农村集中养老模式的机制来反哺农业和农民,这样来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以促进社会公平在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⑥

(二)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以及资金的监管力度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实现全面覆盖,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要转到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上来。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确保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新农合基金账户,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的农民个人筹资方式。二要加强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同时,有效开展农村卫生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三要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和基金运行管理。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对经办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提高新农合的管理能力。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措施,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农民的监督作用,确保基金安全。四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工作的推进,对各项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保证有人干事、干好事。

(三)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采取自愿原则,很多农民对合作医疗不信任、收入水平、健康意识等因素影响下不愿意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导致覆盖率低,也不利于抵抗农民养老风险。基层政府应该深入宣传教育。另外,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集可以采用个人积累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式,如通过税收调整、建立合作医疗基金、鼓励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等方式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扶贫和救助机制。政府应将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扶贫救济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工作之一,将农村的医疗扶贫和救助计划与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增强农民自我保障意识,

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四)努力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养老设施建设

政府应全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的社会资源,修建社区养老院,鼓励民间创办各类有偿服务的养老机构,供农村老人及家庭选择居住,基层政府部门应从衣食住行和乡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农村老人进行特护服务。[6]首先在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到农村老人的行动不便、生活空间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村老人聚居的居民点附近建设老年人养老院,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费情况来筹建自己的养老院,逐步将农村有需求的留守老人接进养老院中杨老。另外在基层工作方面要树立优先服务、高质量服务农村老人的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安排定期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竞争上岗的机制和工资与绩效挂钩机制,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投资兴办老年学校、活动中心等老年福利服务设施。

注释:

①张军:《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挑战与出路》,载自《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版,第4期第43页。

②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第34页。

③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载自《社会学研究》,2002年年5月。

④张东升.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研究—兼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西北大学,2007年版。

⑤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第78页。

⑥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45页。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

[2]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1.

[3]张军.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挑战与出路.当代经济管理,2012,(4):43.

[5]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7).

[4]李辉.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154-158.

[6]陈文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M].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创建新型体育养老模式可行性探索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