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5-03-27 03:54刘明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刘明娟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实现低碳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宏观引导和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快培育市场、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恰当选取发展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内外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1]2010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可能。本文以安徽省为视角,探索在新一轮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中,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以新兴产业示范区为载体,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撑,着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夯实,领军企业和优势产品日益增多,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初见集聚化发展态势。预计到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一)总量迅速增长

到2013年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合计5216.6亿元,增长31%;2013年完成产值6863.4亿元,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8%;企业达2531户,比2012年净增655户,增长34.9%。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512.6亿元,实现利润391.9亿元,实现利税527.4亿元。

(二)产业分布集中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显集聚化发展态势,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滁州、宣城,四市合计超过全省的50%。2013年,亳州和蚌埠生物产业产值分别为163.3亿元和180.7亿元,共占全省该产业的40.8%;铜陵新材料产业产值为396.8亿元,占全省的28.2%;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861.7亿元,占全省的49.4%。

(三)领军企业突显

八大产业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千亿元。而从增速看,新能源汽车业增幅达93.1%,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增速达20%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日立建机和安徽应流铸业发展较快;电子信息产业中,涌现出联宝(合肥)电子科技、合肥京东方和合肥宝龙等领军企业。

(四)产业政策支持

安徽省从财税、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自2010年到2015年,省财政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通过市场融资、政府引导的方式设立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工程;由政府首购和订购重大创新产品。引进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同时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关键核心技术来自于自主创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一些核心低碳技术缺乏自主研发,需要从国外“进口”,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成果。此外,自主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自主创新。很多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水平重复多,精深加工少。

(二)科技人才缺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高科技人才作保障。近年来,安徽省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一批新兴产业人才,但全省科技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着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甚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现象。主要表现在科技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领军人物比较少,与实际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

(三)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在新兴产业发展之初,政府可以进行引导、扶持,但是政府并不能替代市场起作用,归根到底,新兴产业的生命力还是要靠市场来检验。[2]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市场前景很好,但消费者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还不明显,他们需要接受的过程,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售

价较高,受购买力的影响,决定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有效需求有待发掘和确认。

(四)产业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各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完整,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五)成果转化率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实现技术创新,还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安徽省有不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但缺乏中介机构,大量企业难以获取所需技术成果,同时,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成果又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只能自己小规模转化,造成很多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完全发挥它们的社会效益。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引导和总体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既要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又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国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走向,结合安徽省特点,制定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做好与其它产业规划的衔接,明确低碳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化和重复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首先,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其次,促进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突出节能环保特性的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沼气、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低碳或无碳的绿色能源;安徽省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行业占主导地位,因此要大力推进煤炭净化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促进低碳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鼓励煤炭行业节能,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能源行业,使用节能环保产品;降低能源消费,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

(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低碳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提升能效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包括清洁燃煤、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混合动力汽车等,提高低碳技术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构筑技术高地。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五)加快培育市场

政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应充当引导者和管理者,其发展要遵从“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原则,生产适销对路的新兴产品,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政府引导和管理的同时,还要尊重市场规律,突出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有效的机制。加大各类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系统性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支持。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项目和工程进行重点扶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对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扶持。财政与金融联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研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设立风险投资体系,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性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行业,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4]

(七)恰当选取发展模式

从产业规模看,安徽省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规模较小,尚处于培育阶段,应采取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政府要通过财税扶持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不仅促进产业技术发展,还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应采取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正在培育的企业,同时,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应采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内各企业间的互补、协调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7-22.

[3]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3):33-35.

[4]蒋震,梁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0,(8):8-12.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