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研究

2015-03-27 03:54:58戴春,倪良新
关键词:对策研究

安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研究

戴春,倪良新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这种增长多是由政策利好等外部环境因素带来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只有强化安徽民营经济的内生增长因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针对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内生增长理论,讨论了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两大内生变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

关键词:安徽民营经济;内生增长;对策研究

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斌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如张宝顺书记2013年在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指出:“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大的差距在民营经济,最大的潜力在民营经济,最大的希望也在民营经济。”

2013年安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生产总值方面,安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比全省经济增幅高0.3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为57%;在纳税贡献方面,安徽民营经济上缴税收1941.4亿元,占全省税收的69.9%。2014年安徽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1至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93.6亿元,增长15.7%;实现利润512亿元,增长19.8%,对全部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88.9%,贡献率比一季度再提高5.1个百分点。[1]

近几年来,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社会舆论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虽然从纵向发展上,安徽民营经济这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横向比较上,尤其是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经济总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由此看出,大力发展安徽民营经济,除了加强政策的有效引导、督促政策的有效落实、强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等外部环境因素外,民营企业也必须从自身找问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开拓民营企业的内生增长路径。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率的内生因素及其增长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因对员工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形成了人力资本,因研究与开发、创新等活动形成了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基于此,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内生因素。

Paul Romer(1986)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知识和技术研发,提出了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2]Robert Lucas(1988)提出将人力资本积累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及技术水平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3]在此基础上,Romer(1990)提出了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经济增长需要投入包括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在内的四种内生因素,同时,分析了研究与开发(R&D)对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理论家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新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包括: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从而为内生增长理论打开了新的篇章。

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相互作用的方向上,Huw Lloyd-Ellis and Joanne Roberts(2002)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双引擎增长模型。[5]他们把知识分为3种不同的形式:技术部门的前沿知识(frontier knowledge)、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取的内化于个人的知识(knowledge embodied in human),以及教育系统中的公共知识(disembodied knowledge)。Stephen Kosempel(2004)提出了类似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的模型,人力资本积累都是内生决定的。[6]

在技术变化方向上,Daron Acemoglu(2002)在Paul Romer (1990)和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的产品多样化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能够自主选择利润最大化的技术进步方向。[7]Acemoglu(2007)进一步讨论了技术进步的方向。[8]

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这些内生因素包括: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创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第二,将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等等)。

二、安徽民营经济内生增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最主要源自于创新、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内生要素,而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内生因素上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内生增长中的人力资本匮乏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安徽省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专注于短期策略而忽视了长期规划,不重视对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重视,缺少专门的业务技术培训,缺乏稳定长效的人

才机制。总体来看,难以吸引到高级管理人才和尖端的技术创新人才,使得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低层次领域中,无法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转型。

1.民营企业“用工难”、“人才缺”。安徽省政府2013年重大研究课题《构建安徽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体系研究经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安徽中小企业中用工有困难的企业占57.26%,困难很大的企业占21.47%。38.74%的企业认为获得劳动力非常难或比较难,50.7%的企业认为管理人才获得非常难或比较难,61.27%的中小企业认为技术人才获得非常难或比较难。2013年上半年,安徽统计部门曾对469户民营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5户企业很难招到工人,185户企业近年来一直缺工。

同时,民营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人才学历层次、专业技术等级和专业技能等级较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安徽省委组织部与安徽省统计局联合调查显示,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仅占0.3%,大学本科占3.2%,大学专科占10%,中专及高中的占32.7%,初中及以下的占53.9%。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14.7%,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8.7%,高、中级技能人员仅占10.7%,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吴宗华(2012)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安徽民营企业中最短缺人才为高级管理人才,占人才缺口总量的47.6%;其次是研发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占人才缺口总量的42.8%。[9]

2.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闲置现象严重。首先,人才流失快,而且流失的往往是高素质人才,一些不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反而难以淘汰。调查显示,安徽省中小企业普通员工年度流动率已高达50%,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约有20%的流动率。许多非公企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流失现象,即员工不愿或难以发挥其能力和潜力。企业人员流动频度的不断加快,使得民营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增加,许多企业家反映企业承担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训成本。

其次,缺乏轮岗、培训、绩效考核、激励等有效人才管理措施,安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做到“人岗匹配”和“人尽其才”,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淤积、浪费现象。同时,家族式企业及管理方式导致不适合企业快速发展的“皇亲国戚”占据企业重要部门和岗位,与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以上因素都使得安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恶性循环之中。

3.人才开发缺乏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安徽民营企业营销部门、技术部门甚至包括财务部门都配备精兵强将,并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激励。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存在编制少、职能不全、从业人员缺乏知识和经验、激励不足等现象。调查显示,安徽民营企业中,45%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36%的企业将人力资源工作放在企业的行政部或办公室。在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从属地位,不到5%的非公企业设立副总级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经常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只有23%。另外,5.8%的企业没有任何书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76.5%的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制度和流程不全面、不完善或不能很好执行。

(二)内生增长中的技术创新不强

人才匮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安徽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困难取代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近年来,安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中,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增加值为3271.7亿元,增长11.3%。同时,我省民企百强日益注重技术创新、改造、品牌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77.4%的企业开展自主开发与研制,51.4%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超过45%的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营收百强中56家企业填报了研发费用36.77亿元,比2012年增长20.4%。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位居研发投入首位。省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底,在全省161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了297个产学研经济实体和725个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10]

在安徽民营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创始阶段,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供给的不足,在产业选择上从门槛较低的、技术含量低进入,也符合民营经济最初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促使安徽民营各类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采掘业、建筑业、餐饮住宿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仅占8%,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发现,当问及企业是否有转型升级意愿时,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多家企业高管人员对目前企业仍然存在“粗放经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现象比较担忧,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比较认同。

但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同时发现,54.55%的企业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只有11.32%企业已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家害怕承担风险,存在观望态度,比如经营成本会上升、风险会增加等问题。民营企业家中流传的一句话“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很耐人寻味。24%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风险太大,企业难于承受。”二是缺乏转型升级资金。3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所需投资规模大,企业难于筹措”。三是缺乏人才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很难承受高级研发人员的雇佣成本,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紧缺且流动性大,企业想对工人进行培训,但又怕培训完,高级技工又跳槽了,人财两空。

三、安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选择

(一)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积累路径

内生增长理论表理,获得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积累。从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上看,重视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能为其带来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民营企业与政府两大主体的共同作用。首先,民营企业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应从企业内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并落实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人力资源政策,积极探索引进、留住人才机制。其次,政府应利用政策杠杆在民营企业外部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提供人才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推动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同时,针对安徽省制造大省的产业特点,一方面加大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力度,

按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倡议民营企业内部创建安徽中小企业大学,组织开展全员培训。

(二)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技术创新提升路径

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因素,既包括了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了科研技术人员的投入。安徽民营经济从整体来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较薄弱,科技投入不足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从而造成了要素质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借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应利用财税政策对实现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扶持。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专利、驰名(著名)商标等。二是组织实施一批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三是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组成网络化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

(注: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影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LDQD KT14-9F2;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14-2017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与检测评价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KT1417T02)

参考文献:

[1]王学军.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2]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

[3]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4]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5]Lolyd -Ellis,Huw and Joanne Roberts.Twin Engines of Growth: Skills and Technology as equal partners in balance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7(2).

[6]Kosempel, S.A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5.

[7]Acemoglu D.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69(4).

[8]Acemoglu D.Equilibrium Bias of Technology [J].Econometrica,2007.75.

[9]吴宗华.安徽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6):101-102.

[10]安徽省统计局.2013年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EB/OL].http:// www.ahtjj.gov.cn/tjj/web/list.jsp?strColId =13786945245845740&_ index=1,2014-06-17.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50:51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7:42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38:38
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8:04
大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2:51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31:27
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