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留琼
(云南省曲靖市林业局,云南 曲靖655000)
石漠化现象在我国的西南湿润岩溶地区是特有的,而石漠化现象出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不合理劳作以及岩溶,最终导致植被的日益退化,水土资源严重流失,使得岩石暴露在外,造成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是水土流失的最终体现。而如何去治理石漠化问题,其需要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抓紧进行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将进行石漠化治理和农业生产以及林业保护相结合。
曲靖市是云南省岩溶分布最广的州市之一,岩溶面积在全省居第一位,根据2005年《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全市土地总面积2896335hm2,岩溶面积达1419580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7.55%,石漠化土地面积444530hm2,占岩溶面积的31.31%,未石漠化土地面积975050hm2,占岩溶面积的68.69%。
岩溶土地按利用现状分为:耕地525590hm2;林地785980hm2;牧草地3180hm2;未利用地60680hm2;建设用地36740hm2;水域7410hm2。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土地不堪重负,岩溶地区石漠化日趋严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全市444530hm2的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228910hm2,占51.5%;中度石漠化165320hm2,占37.2%;重度石漠化37950hm2,占8.5%;极重度石漠化12350hm2,占2.8%。集中分布在:①曲靖市中部及南部亚热带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区域;②南盘江、金沙江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③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缺土、缺水、缺能源、交通不便、人口增长过快、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
曲靖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森林植被的严重缺少,绝大多数的岩石都裸露在外,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当地人民用水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土流失异常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失去了保证,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山区贫困现象的发生;森林植被的不断减少,河流逐渐干涸,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耕地似碗又似盆,但闻锄头声,不见耕作人”是曲靖严重石漠化地区(罗平县旧屋基、大水井和宣威市普立乡)的典型写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1998年以来,曲靖市先后启动实施长防、珠防、天保、退耕等国家重点工程。至2013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3820hm2,其中:基本农田建设50573.3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251160hm2,经济林48000hm2,种草18926.7hm2,封育治理110100hm2,采用其它方式治理65060hm2,完成治理投资4702.7万元。
2000年,曲靖市先后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生态建设、岩溶山区生态恢复重建、异地扶贫搬迁等试点工程,内容涉及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改造、农村能源、交通电力、种草养畜、搬迁安置、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投资3890万元。
2008年,国家启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2013年末,全市治理岩溶面积123086.67hm2,治理石漠化面积70000hm2,中央投资209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594万元。共完成林业项目66760hm2,其中:人工造林19033.3hm2,封山育林47726.67hm2。
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林草植被逐步恢复,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打造珠江源大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宜居曲靖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的治理方法和有效的治理措施是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曲靖市石漠化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于不同地带的石漠化程度和石漠化类型特点,实行分类治理。
对于裸石暴露面积达到了70%以上的地段,通过封育以及相应的人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确保植被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经济灌木、藤木来覆盖,同时也可以覆盖一些生长速度快、萌生能力强的树种。
对于裸石暴露面积达到了70%左右的地段,比较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是进行生态林的培育,具体的方式就是以进行生态林的培养为主,以生态经济兼用林为辅,最大限度地利用植被的功能,做到封山育林和局部造林的科学有效结合。尽可能地选用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投入成本低的树种。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减少薪柴消耗。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石漠化区域共建设沼气池38.9万口、节能灶87.2万眼、太阳能7万台21.79万m2,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对石漠化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采取综合治理方式,探索治理有效途径。为提高治理成效,各县针对石漠化地区造林整地难、成活难等实际,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小水窖建设、种草圈养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提炼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经验,为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了路子,石漠化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市区政府部门专门成立针对石漠化有效治理的责任小组,切实把石漠化治理的各项职责落实到各个地块,并将相关责任划分到每一个人员的头上。真正将避免石漠化的出现当做是工作的重点,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应该执行地方政府负全部责任,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度,并进行责任状的签订,从而以此作为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关键依据。
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严格执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治理,注重林草植被的培养,加大监督管理,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植被的保护,避免导致新的石漠化土地的产生。
曲靖市+后出台整乡推进“866”扶贫政策和片区扶贫开发政策,实现“项目大整合、资金大投入、治理大推进”,下派挂职干部,实行包村负责制。
科学制定方案,规范项目管理。曲靖科学制定了治理方案,以植被恢复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方向,优化造林树种,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长期增收;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资金报账制、施工监理制等“四制”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成效。
转变经营模式,实施生态移民,在确保现有植被不会遭到破坏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于农田与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农村能源,来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用水条件,同时需要对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执行生态移民的方法,综合有效地进行治理,确保石漠化工作的正常稳定进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区的生态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加大培训的力度,主张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应对石漠化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小组,曲靖市广泛推广了目前拥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并积极吸取外界优秀的技术方法、有效的工艺,进行了深层次的、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注重进行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也掌握到了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使得治理者以及基层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曲靖市天保退耕办与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实施的石漠化治理实验示范项目获得曲靖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尽快完善监测体系,进而实行实时监测,曲靖市对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极高,在曲靖市所实行的监测制度是5年一个周期,通过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到石漠化的具体情况以及石漠化动态变化的具体趋势,从而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为治理石漠化问题分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通过走访调查,石漠化地区领导干部、群众以及部分林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要完成石漠化治理目标,把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还面临以下着诸多难题。
(1)石漠化面积广,治理速度慢,基础脆弱,欠账较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较弱。
(2)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石漠化分布集中区域,面积最大、程度最高的,生态恢复难度大,国家投入少,加上地方财困民穷,石漠化治理捉襟见肘。
(3)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不够,监测水平偏低,科技支撑体系弱。
(4)建后管护滞后。项目由发改部门实施,一些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时主要是政府行为,但建后管理跟不上,如沟渠、农耕路、人工造林等,影响了治理效益发挥。
(5)石漠化地区贫困形式依然严峻。石漠化地区人地关系严重失衡,人多地少,粮食单产低,土地对人口的承载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恶性的生态环境导致贫困越来越深。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贫困加剧。
(1)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喀斯特石质地区,水土流失现象特别严重,石漠化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于山比较高并且较为陡峭,土层相对而言比较薄,并且这种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为集中,雨水量较大。此外,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人们生活用水还是动物用水都比较困难。因此,对于喀斯特地区来说,只有科学合理地解决好水资源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到兴利除害的有效结合。首先,需要将水流对于坡面土壤冲刷转变成为对于水的有效运动,确保水不会冲刷到山下。另外,针对喀斯特地区缺水的现状,应合理地引导水流的放线,进而为农作物的生长、家禽的生长以及树木的生长提供水资源。
(2)加大坡耕地整治力度,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喀斯特地区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现象异常严重,农业生产的条件非常恶劣,并且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在自然坡度上粗放地进行耕作,粮食的产量根本得不到良好的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首先需要做到坡耕地的综合整改,对于在16°以上的,石漠化现象相对而言不太严重的,土层比较厚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工程,进而把缓坡耕地转变为基本的农田,这样也能够促进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也有利于进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要在生态治理项目上给予倾斜,对16°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产业,以增加群众的收入。
(3)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新的人为破坏。石漠化现象的发生,导致了土壤的严重流失,而站在水土流失的角度,治理本身上是被动的,而预防才是主动的,相比于预防,治理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非常大的,无法治理已经流失的土壤,预防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对而言比较小,可以在初期将土壤流失问题解决。所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必须要本着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
(4)启动困难地区造林项目,加大营造林单位投入,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治理成效。
[1]熊康宁,陈起伟.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2010(3).
[2]万国江,白占国.论碳酸盐岩侵蚀与环境变化——以黔中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8(3).
[3]杨胜天,朱启疆.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J].地理学报,2000(4).
[4]陈春霞.中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
[5]向万丽,戴全厚,邓伊晗,等.石漠化地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