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发展策略

2015-03-27 11:23姚郭慈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制造业

姚郭慈

摘 要:自国际分工理论创立以来,国际分工实践上经历由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伴随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按照其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分布在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弱的国家则分布在价值链的低利润环节。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从新兴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新兴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046-03

一、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正向混合型国际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以至产品内分工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产品内分工是指产品的研发等关键环节在发达国家进行,而组装等技术含量低的环节则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即按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分工向产业内、产品内深化发展的新趋势相对应,新兴的国际分工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要素的主导

跨国公司是国际要素分工的主体,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配置。为了更好地利用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1990—2006)》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全球母公司的数量由1990年的3.7万家增长到2005年的7.7万家。跨国公司一般从事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工作,而对于增值较弱的非核心环节,跨国公司一般会“外包”给其他厂商或者全球采购。

2.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生产环节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过程,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向劳动力成本低、租金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iPhone由英业达、富士康和华硕等企业代工。以富士康为例,在大陆的深圳、北京、昆山、太原、烟台等地设有20多个工业园区,超过100万人雇员,主要负责组装苹果的iPhone。

3.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价值链中,产品的研发环节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上游,同时也是整个价值链增幅最大、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一方面,为了提高本国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美国硅谷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地,如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中关村等。另一方面,迫于成本压力,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环节向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技术就形成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从而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中国制造业连续快速增长。根据《国际工业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中国从事制造业的机构已超过40万个,10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见下页表1)。

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不只体现在各种数据上面,在日常生活中“Made in China”的字样亦是随处可见。现今,虽然中国制造业已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的产品都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自主的制造业品牌微乎其微,因此,中国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强。

1.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得益于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这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经济发展持续快速的增长,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施各种措施“拉动内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快地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中国制造业的劣势

在新兴全球分工体系中,制约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产品缺乏知名品牌效应。中国人力资源现状是:一方面缺少现代经济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导致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企业管理上与跨国公司有一定的差距,在产业价值链中只能从事装配生产等低附加值的环节;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产值不及美国的5%,造成对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而且,中国加工制造类企业多处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生产、装配等环节,技术管理含量低而劳动密集程度高,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容易被取代。再者,根据《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显示,中国仅有21个品牌入围。缺乏知名品牌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在新兴国际分工中提升竞争力。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自主品牌缺乏竞争力,外资和合资品牌占据中国汽车市场90%的份额,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商收入囊中。

3.中国制造业的机会

在新兴国际分工体系下,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国内稳定的经济环境、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自身不断升级。第一,中国经济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另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尤其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政策、经济、技术上提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第二,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土豆效应”会使理性消费者在经济衰退时期购买中低端消费品。中国制造业很多产品物美价廉,消费数量将因此增加。另一方面,危机导致发达国家许多企业倒闭或低价出售工厂与其他资产,为中国制造业进入外国市场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许多国家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而积极制定出许多政策吸引中国的直接投资,都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和地位。第三,这几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愿望原来越强烈,很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已经感受到压力,开始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4.新兴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也面临一些潜在或明显的风险,这包括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等。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得我们的制造业出口长期受到国外各项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外的市场需求萎缩,各国为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发展,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增幅由2008年的16%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3.8%。并且,自美欧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有较大的升值,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的多为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性的产品,人民币汇率上升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削弱,因而会威胁中国制造业在新兴国际分工的竞争力。为保护本国产业,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产品、生产检测标准,构筑起坚实的技术贸易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重均已超过80%,日本更高达90%,而中国至今才达到40%多。按照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产品无疑是关隘重重。

三、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制造业发展低迷,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制造业也应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1.扩大出口同时积极巩固国内市场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劳动成本优势,也有一定的生产技术优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已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产业的集中化程度,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出口。同时鼓励这类制造业加强对国外的直接投资,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和影响力,使其成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全球型产业。

这几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重创,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鼓励扩大内需。中国的制造业应实施巩固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在发展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做好各项售后服务工作,巩固国内市场。

2.加强制造业企业国际品牌建设

中国制造业多为“贴牌加工”或者“代工生产”,这也是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的原因,导致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创新品牌竞争的时代,谁的品牌具有市场优势,谁就能拥有有利的产品利润分配地位。因此,加强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品牌建设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条必然途径。

首先,要有创建国际品牌的决心与信心。创建品牌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承受各种风险,因此,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决心。

其次,研发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打造业界标杆。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是中国制造业走品牌战略的必由之路。而打造业界标杆,则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遵守国际标准,以免陷入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的“陷阱”中。

最后,加强和国外品牌的合作。想要快速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一系列与国外品牌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战略。

3.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科技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就是把传统的中国制造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提升中国制造业在新兴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中国装备制造业等科技密集型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80%以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对此,我们在加大中国科技研发力度的同时,应实施此类制造业“请进来”的发展战略,鼓励外商在华的投资,从侧面带动中国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科技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5):65-71.

[2] 武震.“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111-114.

[3] 陶滢.“中国制造”—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与附加值[J].科技经济市场,2009,(3):46-47.

[4] 王恕立,卢平.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229-332.

[5] 任保全.“中国制造”信任危机起因及应对策略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09-111.

[6] 江静,刘志彪.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与中国产业升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26-32.

[7] 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3,(3):4-9.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竞争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