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娥
摘要: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医疗方法,灸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实践的视角看,灸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离不开实践;从联系的观点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我国传统医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从矛盾的观点看,灸法的指导思想——阴阳学说,贯穿着矛盾运动变化思想;艾灸身体上的重要穴位,则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这一哲理。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灸法;实践;联系;矛盾
中图分类号: R245.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2-0050-04
法国的哈桑二世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产,并不是储备的大量黄金或外汇,更不是它的地下资源或工业能力,而是人民的健康。”中医养生有利于增强国民健康,“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如情志养生、生活规律、积极锻炼(如呼吸吐纳、导引等)、食疗、药疗、经络穴位养生(如按摩、器物刺激如针灸、刮痧、磁吸)等。本文以灸法为例,试从哲学的视角浅谈灸法治病养生。
一、从实践的视角看灸法
在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一句著名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是灸法的来源
灸法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火是人类最早和最惊人的化学发现。灸法的起源离不开火,当人类知道用火之后,远古先民可能在烤火取暖时,某些疾病(如风湿病)造成的疼痛减轻了,于是发明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灸法起源于北方:“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冻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灸炳,即灸法。可见,灸法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息息相关。
(二)实践是灸法发展的动力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大约在战国前后,艾灸的应用就较为广泛了。经过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医学家的理论总结,到唐代时,灸学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医科学校也专门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古代学官名)教授。
宋代的书中有关于“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不同于艾灸的另类灸法,即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斑蝥末、旱莲、蒜泥等贴敷在身体某些部位上,使被覆盖的皮肤发泡、充血或潮红,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明代是我国灸法的全盛时期。除传统艾灸外,还出现了桑枝灸、桃枝灸、灯火灸、太乙神针、神针火灸(用桃木棍蘸麻油,点火后吹灭,乘热垫棉纸熨灸)、雷火针(将药物与艾绒混合制成艾卷熏熨)及阳燧灸(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但艾灸仍是明代最传统和常用的灸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35处提及艾灸,如“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清朝中医虽然重针轻灸,灸法逐渐衰弱,但这个时期人们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并没有停止,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来表述刺灸内容,这便于初学和记诵;吴亦鼎的《神灸经论》、雷丰的《灸法秘传》等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
近代随着电的发明和使用,出现了电热灸。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中医院设立针灸科,部分中医学院专设了针灸系,这促进了我国灸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从上述灸法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而每一代人在材料和方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得灸法经久不息。当然,这种方法还属于经验总结,要想上升为一种科学理论,则有待于灸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论证。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笔者对艾灸的疗效有切身体会。2011年3月,笔者开始艾灸膻中、中脘、神阙(即肚脐)、关元、肩髃穴、曲池、合谷、后溪、孔最、足三里、太冲、涌泉等穴各3分钟左右,同时喝“一点红”的草药水,断断续续坚持约3个月,意外发现左大腿外侧凸起的伤疤(有27年之久)变平了。艾灸和草药水都起了作用。“一点红”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从此以后,笔者经常艾灸,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都可以通过它来解决。同时,艾灸也治好了笔者一位朋友的脚伤,这也加深了我对艾灸疗法的信赖。2012年4月中旬,朋友不慎摔倒,右脚脚踝崴了,着地即痛。我想起一篇文章提到崴脚很可能是胆经出了问题,于是帮她艾灸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悬钟(绝骨)、丘墟、侠溪穴,还有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和行间、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脾肝肾阴经交点三阴交、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可以去湿消肿)、手太阳肺经的鱼际等穴。次日早上接到她短信说睡眠良好,肿消了。这样,一连灸了一周,并配合按摩,其双脚慢慢可以着地,后来渐渐恢复行走能力。如果是专业的医生,配合专业科学的治疗方法,相信见效会更快。如此也足以说明艾灸在消肿止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
实践证明,灸法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完善灸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健身体、增强体质,这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灸法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灸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中,不存在孤立之物。
1.针与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和灸法的取穴位置、针对的病灶部位以及遵循的经络理论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用法不同:针法是指通过对疾病进行辩证后,把针具按技术操作的要求,运用针刺手法作用于穴位,以期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是指通过辩证选穴后,用燃烧着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按一定要求熏灼穴位皮肤,利用热的刺激和药物作用通过腧穴的方法来治病。endprint
针法的技术要求比灸法高,针法必须由专业的医师施行,而灸法自古可由病人在家施行。晋隋时期的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指出:“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解文者,但依图详文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创盘(瘢)为害耳。”[1]
针灸可以互补。《灵枢·刺节真邪》:“针所不及,灸之所宜。”清代李守先在其《针灸易学·灸补泻法》中写到:“针之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针虽捷不如艾稳,艾虽稳不如针捷。泻吹其火,以开其穴孔。”
2.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治“未”病
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之间同类相求、同气相应,可通过自然来了解人体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自然气候、季节、地理等的异常变化,常是多发病、时令病、地方病出现的重要原因。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我国传统医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中医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分析疾病的原因。
疾病产生的原因除了气候等外在因素外,也有人自身情志方面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写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春天伤风可引起泄泻;夏天伤于暑邪,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随之气逆而痰咳,以致形成痿厥这样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会发生湿热的病。因此,风寒暑湿四时邪气,是会交替伤害五脏的。
同一种疾病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其疼痛程度不同。《灵枢·四时篇》中写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甚,何也?”“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之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可见,人体的健康与大自然有着直接的关联。
目前,灸法使用比较普遍的是艾灸或药艾灸。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这就是扁鹊所说的“上医治未病”,养生防病才是“上医”所为。
3.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治“已”病
这种整体联系的观念不仅体现在病因的分析方面,还体现在治病时要全盘考虑,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人体不仅与外界相联系,其内部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说:“经络者,阴阳之道也,可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艾叶性温芳香,能宣泄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在燃烧艾叶的灸治过程中,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的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当然还可以直接治疗体表的皮肤疾病[2]。
头痛可以灸手上的穴位,如合谷、列缺、落枕穴以及小腿内侧的阴陵泉等穴,也可以艾灸脚背上的足临泣、太冲等穴,这就是“头痛医手或脚”;腿痛可以艾灸后脑勺上的风府穴(名老中医贺普仁多年心得)等,这是“腿痛医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辩证施治,综合治疗,即在治疗过程中遵循“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观念。
(二)从矛盾的观点看待灸法
1.灸法的指导思想——阴阳学说,贯穿着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运动变化思想
对这一理论,学术界褒贬不一。阴阳和五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将二者结合,后被《黄帝内经》所引用,成为中医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阴阳是一对矛盾,共处于人体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艾灸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是先背后腹、先上后下,就是遵循人体的阴阳矛盾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即阴阳是天地生成之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治病必求阴阳平衡。
阴阳的力量不断变化,互相抗衡,如果二者失衡,疾病由此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生变化,促使事物产生质变,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人体的体质:“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王充《论衡·感应篇》:“阴阳不和,则灾变生起。”《灵枢·论疾诊尺篇》:“四时不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物极必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高烧病人若因寒而起,谓寒生热;发汗之后,又感觉到冷,谓热生寒。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灸法的重要功能在于“行气血,逐寒湿”,寒湿的产生与阴阳息息相关。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阳气充足,但生活中,现代的人们却消耗了过多的阳气,使大多数人的体质偏寒,即阴盛阳衰。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吃的方面:粗粮少、细粮多、荤多素少、烟酒糖消费增加等;穿的方面: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住的方面:电风扇、空调、电冰箱等引起人们身体寒凉的家电必不可少;行的方面:以车代步、缺乏运动;睡的方面: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熬夜成家常便饭,值得一提的是熬夜不仅伤阳气,也伤阴气。endprint
这些因素导致人的体质趋向于寒,多数疾病便是从寒而来。艾灸尤其适用于这种寒性体质的人,它通过穴位给身体的局部加热,可以加快血液流动的速度,使人的体温升高,将寒湿通过发汗、打嗝、放屁、排便等方式排出体外,达到驱除寒气的目的,从而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艾灸时,如果身体有病,会出现酸、麻、胀、痛、痒等不适的感觉,这是艾灸的奇特功能,能自动搜索病灶,即使你不懂穴位也可以做。出现这些感觉不要太紧张,只要稍微移开艾条就行,也说明艾的阳气正与体内的邪气对抗。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如果能够咬牙坚持,等哪天艾灸同一个穴位疼痛减轻或不痛了,说明你的疾病得到了控制。
2.灸法体现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提到,人体全身的经穴数目一共有362个,较常用的100多个。在灸法治疗时,所有穴位不可能一一加以艾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艾灸局部重要穴位,以此来带动次要穴位疾病问题的解决,达到治病祛疾的目的。即哲学所说的解决主要矛盾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
人体上有些很特殊的穴位,它们往往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如“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症可选血会隔俞等。”[3] 病灶往往就是你身上最痛的点,说明经络堵塞严重,是身上的主要矛盾,这个大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灸法还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穴位的选择因人而异,因其病灶不同,所选择的穴位也不同。还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艾灸。
三、结语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的。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灸法。首先,用联系的观点看,灸法只是中医治病的途径之一,并不能因为它的独特作用,而认为它是万能的,灸法在治疗人体疾病时往往还需要其它治疗手段来进行配合。其次,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灸法,对现代人而言,灸法的操作如何更加方便、安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灸法,一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灸法作用特殊,并非人人适用,孕妇和某些疾病(如急性病、严重的心脏病、肺结核、出血性疾病等)不宜,灸前必须充分了解灸法的禁忌;二是内外因相结合,灸法治疗疾病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而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灸法有没有效果,见效快慢因人而异,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人的体质。如果体质不好,哪怕华佗再世,也难起死回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所以,养生应以体质为本,增强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陈延之.小品方辑校[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5.
[2]裘爱国.自然疗法500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0.
[3]郭长青.找准你的养生穴[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
Try to Discuss Moxibustion Therapy fro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YANG Li 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362014,China)
Abstract:Moxibustion therapy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It came from and developed in long-term practice. From marxis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moxibustion therapy contains luxuriant thinking particles. First, from practical perspective, moxibustion therapy cant do without practice. Second, from contacting perspective ,the theor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shows the notion of whol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of main featur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st, from contradiction perspective, theory of Yin-Yang,permeates simple dialectics such as the thinking of Contradiction, motion and variation. Moxibustion on acupuncture points is to show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oxibustion therapy; practice; contacting; contradiction
编辑:鲁彦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