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目标是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中核心的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需要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在人格中德、智、体、美等因素要和谐统一发展。本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针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缺少细化分类、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就如何确立“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予以阐释。
关键词: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65-03
高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要求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多元观”思考,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基础上,克服平均发展和片面发展的倾向,树立所有培养对象成才的观念,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倡导个体性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引入弹性管理,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与思考。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步提升,增强其理解能力、意志品质、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增强其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创新,建立开放、多元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主动实践能力。
高校的决策者要开阔视野,切合实际地确立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和层次。“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把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巩固和创新国内外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等多元联合培养样式,让学生向兼备专业知识、理念超前、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同时,要树立终身系统学习培养的观念,把学习、更新知识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人格、体力、智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思辨能力、鲜明的个性、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其求知的欲望。“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应以此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最高目标,两者要紧密相联。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实践创新人才的关系,克服平均发展与片面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培养目标。
首先,要正确科学地对待学生个体独立性,使学生懂得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实行弹性管理。学生个体独立性主要包括认识独立性(思维、学习和研究的独立性),实践独立性(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所需的动手实践能力),生活独立性(主要指自理能力、经济能力等)。学生个体不能超越对社会的依赖,其独立性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多元化时代,社会更趋向于鼓励各个层次的人广泛参与国家和地区建设并希望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推动科学、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是促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进行探索的主要动力。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是激发其创新、创造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促进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条例、规章时必须考虑统一要求与个体独立性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要加强学生对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产生新颖独特和具有价值的产品的综合智力品质和能力的同时,要有主动考虑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
其次,要以人为本,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的应用,能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人格,发挥其主体意识,调动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积极拓展学生主体能力,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在主体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是在自发的、能动的、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能使学生人格进一步得到完善。所以,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的创新精神,善于引导学生宽视野、多角度的学习思考,根据社会需求启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教育管理者应根据实际科学规划管理条例,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学习环境。
第三,在通识教育中要注意增加人文教育配比,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培育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谛、勇于创新的科学人文精神,要一以贯之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这里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科范围内的核心学科(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主要是多途径通过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经典作品的熏染和深刻人生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要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在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宽度,避免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要纠正目前在部分高校存在的人文教育就是开设大量课程修补的思想认识,要帮助学生走向实践,在企业、社区和机关单位的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立足于创新和实践
高校只有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性人格,并加强实践能力为办学目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多元观”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还要具有成熟健康的人格。其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情感、意志、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科学认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积极使教学由单一的学习过程渐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成果有充分认知,以此为基础,激励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创造性思维。
要将教学内容由封闭的知识体系渐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要根据“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层次、分门类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标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外国语院、系要紧紧围绕课程设计、开发、建设等教改的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强化实践,为学生形成创新性知识结构与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
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学与研的关系。教学方法要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要将科研进入教学过程。学生自学要在教师指导与重点讲授结合下完成,教师讲授的学时应适量减少,学生应依靠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获取及合理的智能结构形成。学生在开展科研活动时要把培养自学能力与培养科研能力、把平时分散的研究活动与毕业论文设计、把科研选题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以此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质量。高校应通过必要的资源配置及评价机制,鼓励师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改革试验,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地区院校的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在保障师生学术活动自由的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尽可能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确定实践对象、制定方法、设计程序、提出意见、分析总结等。教师应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针对学生主动实践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凝聚能力、观察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
三、“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面向市场和社会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也导致了国际、地区间激烈的竞争,这向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生存发展,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要面向市场培养国际化、地区间竞争中急需的人才,即兼备现代性、创造力、时代感、国际性的外语人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逐渐扩大,国内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愿望日趋强烈,运用互联网沟通及获取信息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将更注重环保意识,对于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有更深入的认识。这需要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同时,要体现人才的社会性,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
“多元观”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把传统产业的人才升级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把继承型人才改变为创新性人才,把单一功能人才改造为多功能人才,把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转变为企业人才,把掌握单语种人才打造为掌握多语种人才,这不仅能促进人尽其才,更能发挥外语人才的社会性,达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四、“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复合通用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兼备专业知识、国际化理念,又要复合通用。外语人才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于熟练的语言使用水平与深刻的文化理解。国际化理念主要指人才培养的全球性、人才的流动性及国际和地区间的竞争观念。高校应从国际化和地区间的层面考虑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层次、内容、机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和地区间的适应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人才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才的流动趋向越加频繁。这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应与国际高校加强合作交流,要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适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外国语学院、系应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办学水平,要充分运用政策和资源,发展优势学科、有潜力学科、特色学科。坚持以科研带动、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外语人才既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专业素质,又复合通用、实践能力强,适应本地区发展需求。
五、“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学习型社会日趋成熟,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次性教育时代已趋向终结。在信息社会,人们终身接受教育的时代已经开始。当下,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正在全球蔓延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其在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显,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方式。“多元观”外语人才的集中培养时间,只是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如何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持续体现优势,使他们的发展具有科学、持久的内涵和张力,也是“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決的问题。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新的科技知识不断涌现和膨胀,将导致原有的知识快速陈旧,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要学生发挥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设定长远的学习规划,要用扬弃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做开拓型的语言学习者,勇于探索,突破自己,努力实践更新知识。以保证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能够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高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阶段需求,设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成才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要求,遵循个性发展规律,创设个性化学习计划,有阶段和步骤地完成学习水平的进阶,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实现持续化的学习,进而促进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高校应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如办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等。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在实现人才的长期持久发展上做文章,使学生逐步加深自我认知水平,在牢固树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中,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2〕郑素杰.民族区域院校“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人才培养意见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67-269.
〔3〕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料.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会务组,2013.22-25.
〔4〕郑素杰.我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35—237.
〔5〕梅德明,朱晔,吴菲,赵阳.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19-221.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