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敖汉皮影戏

2015-03-26 23:10王素云
关键词:影调皮影戏习俗

王素云

摘 要:“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它将会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因此对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是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民间文化繁荣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皮影戏;传承;习俗;影目;影调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34-03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2011年11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它将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将会变成为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对于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有序承传,是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代民间文化繁荣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所采访的徐国选老人自少年时代,受其父的影响,就迷恋上民间文艺,学唱敖汉的“西口二人转”,尤其钟情皮影戏,参加各类演出,在参加工作后,又有机会对敖汉皮影戏加以搜集、整理、研究,徐老先生对敖汉皮影则表现为愈发喜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酷爱至深”,“縁结一生”了。如今,这位八十高龄的长者,依然没有放下对文艺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决心把这些散落的珍珠连缀起来,抹去岁月的尘封,令其重放光彩,于是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的投入到敖汉皮影的研究、编著中。因此不论是对敖汉皮影的留存还是对敖汉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贡献。以下内容都是根据徐老先生保存多年的皮影资料及耐心的传授讲解而得。

一、敖汉皮影戏的源流、传承

(一)源流

敖汉皮影戏的源流,根据《中国戏曲百科全书》,《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河北省《承德戏曲资料汇编》等有关史料记载和走访敖汉地区皮影戏老艺人以及和敖汉旗周边地区上演的皮影戏相比较,从演出形式、演出习俗、音乐唱腔、乐件配置、伴奏方法都截然不同。

(二)传承

敖汉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受到了山东皮影戏艺术的影响。皮影戏不管起源于何地,流传到哪里,都会与当地方言俚曲,与当地民俗紧密结合,所以形成了各自地域性特征。因皮影戏属于“傀儡”艺术,其演出是“以声感人”、“以动传情”,演出全靠窗面操作、音乐声控、乐器伴奏等紧密配合来表现故事内容和人物感情。所以,音乐唱腔、乐器伴奏是皮影戏种类突出的特点。

二、敖汉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及习俗

(一)演出形式

敖汉皮影戏,一个影班(也叫一个影箱)由4-5人组成,6人为满台。皮影戏演员不仅要有生、旦、净、髯、丑的唱功,还要会手活。所谓手活就是皮影戏演出中的拉、打、贴、拿,也就是拉弦的、打鼓的,拿线的和贴线的(即上下线)。一个影班两个影箱(上箱装影人、影卷,下箱装乐器布围蓬等),16根影杆,两张高桌,几把椅子,大小围子,棚顶,影窗,灯具就是全部道具。行动方便,便于深入山村牧区,一家一户演出。影台有就地搭的,还有带台坐的“高台影”。

(二)演出习俗

敖汉皮影戏演出分“愿影”和“会影”两种。“愿影”一般在秋、冬季唱;“会影”在夏季唱,“愿影”是为一家一户唱,是因家里遭到灾祸在“天地爷”前许下的愿;而“会影”则是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因天旱无雨在“龙王爷、关老爷”庙前“求雨”许下的。愿影一般唱3天(三个晚上);会影唱6天(6个晚上)。不管是“愿影”还是”会影”正日子(中间的一天中午)都要唱一出“参神影”,全体演员上台,不挂围子,不上影窗,演唱一出“大赐福”(也叫大喜词,神出子)。在天地爷或龙王、关二爷前摆上贡品,写好“表文”。焚香化纸,跪拜神前,祈祷上苍降幅人间,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平平安安。以示还了心愿。唱完参神影,影艺人们还要祭拜皮影戏祖师“观世音菩萨和大师兄(大手)以示尊敬纪念”。

解放前还有一种不健康的习俗,影艺人和传播迷信的跳大神看香的香头勾结,一旦香头被谁家请去看香(即看病)就说这家“天地爷”前许影一台病就好了,这样无疑台口就多了,赚钱自然就多了,所以,人民把唱影的叫“还大愿的影匠”降低了皮影艺人的声誉,改变了皮影戏的作用。

皮影戏演出还有一种习俗,不管唱什么影,影班到后第一顿饭必须吃“粘糕”以示把影台粘住,许下的愿还定了,正日子唱完参神影,必须给影匠吃饺子,以示愿已还完,把影匠嘴捏住,再也不唱影还愿了,最后一天唱完影必须吃“豆包”,以示把影箱包出去了,不再唱影还愿了。每晚演出结束,把影卷往影窗上一搁就是“杀影”了,唱会影,观众不散可接着唱,但愿影绝对不能唱第二次。现在不仅唱愿影、会影,也唱喜影、壽影、丰收影和太平影,有些旧风俗也逐渐改掉了。

影班内部还有一种习俗。演出时在影棚里和观众只有一窗之隔,出现事故,为不让观众听见,用一种“单子语”影艺人叫“迎场语”用来互相提示弥补,保证演出质量。如:用十个字为例:一(噎鸡)、二(哎盖)、三(塞干)、四(则字)、五(歪古)、六(咧旧)、七(切喱)、八(掰)、九(街柳)、十(赊直),所有对话以此类推。

三、敖汉皮影的演出影目

敖汉皮影戏上演的影目,有百余部。除少数单行本,多数都是连台本影。常上演的就有六七十部。

(一)远古神话故事

神话影卷有《三星》《大赐福》《天缘配》《太华山》《玉虎坠》《雷峰塔》《天河配》《金童玉女传》《文末女临凡》《海市蜃楼》等等。

(二)五帝及夏朝故事

反映商周时期的故事主要有《禹王治水》《瞬王耕田》等。

(三)商周故事

《放太甲》《封神榜》《万仙阵》《女娲庙》《酒池肉林》《陈唐关》《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火烧琵琶精》《渭水河》《姜子牙卖面》《贾氏坠楼》《困姜尚》《黄河阵》《绳池县》《鹿台砸骨验髓》《凤岐山》《伯邑考》《松枝箭》《黄泉见母》《烽火台》《伐字都》《金顶山》《临潼斗宝》《西门豹》《孙庞斗智》《无盐伐齐》《五雷阵》《齐灵王走国》《吴越春秋》《火牛阵》《将相和》《大香山》《血水河》《双魁传》。

(四)秦汉及两晋南北朝故事

《天竺国》《楚汉争》《刘秀走国》《白蟒山》《青云剑》《绿珠坠楼》《高阳走国》《灵飞镜》《三贤传》。

(五)隋唐五代故事

《奇忠烈》《四屏山》《血书记》《蕉叶扇》《飞虎梦》《五龙图》《瓦岗寨》《中西塘》《少西塘》《小西塘》《小西梁》《大金牌》《白鹿院》《红叶关》《锁木阳》《宁夏关》《薛海征西》《铁丘坟》《縁牡丹》《镜花缘》《戏金蝉》《花果山》《蟠桃会》《闹地府》《闹龙宫》《二度梅》《回龙传》《双龙剑》《卧凤山》《五女兴唐传》《长寿山》《打关西》《大芦山》《对凌衿》《双锁山》。

(六)宋元明清故事

《天汉山》《杀四门》《双失婚》《升仙转》《十粒金丹》《五峰会》《平西册》《全家福》《梅花亭》《五虎平西》《金鞭记》《镇冤塔》《双峰剑》《香锦帕》《六月雪》《分龙会》《千里驹》《珍珠塔》《落虎山》《闯王进京》《兴龙传》《彭公案》《施公案》《于公案》《小八义》《金藤玉挂》《文武元》《聚虎山》《火唐寨》《杨家将》《黄泥岗》。

(七)近代故事

《刘胡兰》《红嫂》《赵小兰》《小二黑结婚》《箭杆河边》《杨三姐告状》《白毛女》《血泪仇》《夺印》《南海长城》《李双双》《刘介梅》《红灯记》《林海雪原》《刘巧儿》等30多部。

(八)朝代不明的故事

《赫阳山》《五虎山》《九虎山》《卧龙山》《双金印》《镔铁剑》《鸳鸯剑》《金石縁》《降虎阵》《九件衣》。

四、乐器配置及伴奏

(一)乐器配置

敖汉皮影戏传入形成后,也曾唱“影经”伴奏没有弦乐,只用大铙、大钵、木鱼等打击乐。和寺院里喇嘛诵经时所用的乐器一样从唱“影经”发展到唱“溜口影”时曾用自制的12根弦的“拉琴”(已失传)和小三弦(苏州崩)伴奏,后来发展用小四胡伴奏唱“六字调”皮影戏,最后用“车字调”的大四胡,成为敖汉皮影的领先伴奏乐器,又加上从河北梆子戏吸收进来的经影艺人改制的“葫芦头”,形成了敖汉皮影戏的弦乐伴奏的“三大件”此为皮影戏中的文场,即演出中的“拉”。还有伴奏中的武场,即演出中的“打”,也就是打击乐,由堂鼓、单皮(也叫板鼓)、大板、大锣、铙钹、鎈锅、小锣(也叫镟子)组成。

(二)伴奏方法

文场“三大件”用三种定弦法,伴奏一曲产生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伴奏以大四胡为主,不要求一个音符不错的合奏效果,而要突出各个乐器的伴奏技巧,产生和弦效果。但要求每个乐句的尾音必须落到一个音符上,起到托腔保调作用。另外演奏“影掛”(即前奏和间奏),也不是绝对固定乐谱,以主奏乐器为方向,根据人物、唱法和情感的不同,所用的“影掛”也不同。特别是演出“过门”更是长短不一,根据唱法有的奏短掛,有的用长掛。为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有时还专用下把弦。

总之,皮影戏伴奏方法要依据演唱需要而定,但必须做到“托腔保调”。演奏“影掛”,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文场”除了拉“影掛”还要演奏“清弦”也就是戏中所用的各种曲牌。如:“八条龙”、“洞房赞”、“祭腔”等。文场中还有“升帐”、“摆朝”等所用的“唢呐”。“武扬”伴奏有三,一是开影前“打通”(也叫开场锣鼓)奏“一封书”。另一个是演奏配合窗面人物表演所用的动作锣鼓。三就是指挥演唱,掌握节奏。打击乐,除了“打通”由四人单抱件外,演出伴奏是由一个人掌握,虽然方便,但效果较差,有待更新。敖汉皮影戏,除了使用影戏中的铜器,还从其它剧种借用了一些锣鼓点,如:评戏中的“长锤”、“垜头”、滚头子“等,还有从河北梆子戏中吸收进来的“串锤”和“梆子穗”等都起到了比较好的伴奏效果。

五、影调和唱腔

(一)影调

敖汉皮影戏所用的唱腔分为“影调”、“外调”、“杂牌子”三种。其中“影调”为主要唱腔,多变化亦复杂。“外调”是敖汉影所独有的专用曲调,如:小孩齐唱时用的“小东腔”,晕倒苏醒时用的“还阳片”,悲恸情节里用的“大悲调”,驾云凌空时用的“游云子”、“大清板、二清板、三清板”用于思量出,“秦调”用在悲凉凄苦的情节里,喜悦的“细米丝”、“姐儿欢”等刀马旦在疆场上夸将时用的。这些唱腔和过门都是固定的,运用时只能从头到尾反复,不能随意变化旋律和节奏处理。“杂牌子”是从其它剧种吸收进来的曲调,仅用在部分影戏里,如:《平西册》《双失婚》等,它带有插曲性,可用可不用,如:“影梆子娃”、“鼓耳”、“安锣打枣”、“石榴花尾”、“戳钢刀”、“耍孩兒”、“十不闲”、“石榴花”、“金钱落”、“耍中幡”、“莲花落”等,现今多数影艺人不用了,基本上已失传。

(二)唱腔

1.七字赋。“七字赋”是影调中最重要的唱腔,也是用的最多的唱腔。“七字赋”的唱法并非总采用刻板式的上下句唱法,要寻求更多的曲调唱法变化。皮影艺人们给“七字赋”增加了“数着唱”和“迭着唱”的唱法变化。“数着唱”,“迭着唱”的每个乐句后面都不加过门,所以又称“连着唱”,二者均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不同的是仅在于“数着唱”每个乐句四小节,“迭着唱”每个乐句两小节。在实际演唱中,不可死板的套用上面的唱腔举例,演唱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它,才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所以在唱词字数,唱腔音韵等方面,都有变化。

2.三顶七。“三顶七”这个唱法,在影调里基本上各行当都有,仅次于“七字赋”。它的唱词是由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各上下两句构成的,如:

拉兄弟,

淚双垂。

英雄曹保,

一旁伤悲。

梦里想不到,

这里遇一堆。

不知哥哥下落,

打听无落无归。

不知你在高山上,

你今来此意何为。

3.五字紧。“五字紧”的唱词,不论上下句都是五个字,韵脚多为硬辙,如:住、路、处、慌等小字眼,如:慎、顺、问、阵等为丑、净等角色常用,曲调变化不大。④十字赋。“十字赋”的唱腔和“七字赋”一样,不同的是十字赋比七字赋每句多三个字,在唱法上,有“头顶六”、“两头堵”两种唱法。⑤硬唱。“硬唱”的唱词每句都是七个字,只是音乐韵脚为硬辙;如见、面、知、屈、居……等。用于表现大惊、急迫、激昂、愤怒等情感。老生用的腔调只有一种,旦行用的有两种,用时只是上下句反复,不奏过门,也极少变化。

六、板眼、节奏及唱法

(一)板眼

敖汉皮影戏唱腔所用的板眼,基本上是唱“二板”也就是2/4的一板一眼拍节。有时为了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用有板无眼的1/4拍节,还有无板无眼的散板和不规则的变换节拍的唱法。一板一眼的节拍用的最多,占影戏音乐的90%;有板无眼拍节在“三頂七”、“迭着唱”中有时应用;无板无眼的散板只用于“带板”、“哭迷子”、“还阳片”;不规则的变换节拍,仅用于旦角的“大清板“中。歌唱时大板不变化的击打强拍,而板鼓主要是打眼,为唱腔中的“过门”加花点伴奏。

(二)节奏

皮影戏音乐处理节拍的方法有①变换节拍.“迭着唱”本来是2/4节拍,但有的演唱者却把它处理成有板无眼的1/4节拍。②慢打紧唱、紧打慢唱。节拍2/4速度都不变,把乐句的长度缩短的唱法称为“慢打紧唱”。节拍变紧而唱腔节奏却处理得较松散的唱法称为“紧打慢唱”。这都是皮影戏变化其唱腔的主要手法。③摔板、传板。唱的正快时,突然转到慢板的唱法,叫“摔板”,唱的正慢时,逐渐或突然转快的唱法,叫“传板”。“摔板”及“传板”仅用速度对比此情况极少,它必须伴随以节拍及曲调的对比变化。

(三)唱法

皮影戏是一种“借影传声”的艺术形式,从“借影、传声”这四个字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演唱在皮影戏中的重要作用。皮影戏虽然由扮演剧中人物的影人在窗上表演不同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冲突,但传声、传神、传情则全靠影窗后面的操人者和演唱艺人的表演、唱功是否“透皮子”(即能否刻画人物,唱的是否感人)靠的是皮影戏演员的“技巧”和艺人修养。

以上均是通过徐老先生的耐心讲解与无私的资源奉献所得,老先生说敖汉皮影戏老艺人相继辞世,不曾留下影艺规范的弟子晚辈,真正的皮影艺术几乎失传。对此,抢救性挖掘整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每一个影艺人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影调皮影戏习俗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一图/黑白影像
皮影戏
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