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波
摘 要: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一直颇具争议,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诠释。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为了表达他的革命精神和宗教思想而服务的。
关键词:弥尔顿;撒旦;宗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47-02
国内学界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评论,主要是袭用恩格斯和别林斯基对《失乐园》主旨和撒旦形象的解读思路,认为撒旦在某种程度上是弥尔顿的自画像,寄托了17世纪英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有将弥尔顿归为撒旦党人的倾向,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为了表达他的革命精神和宗教思想而服务的。
一、英勇的反抗者?
即使被逐出天堂、打落地狱火湖中,撒旦仍雄风不减当年,他高呼:“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失: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这足以使那些身陷逆境、为自由而战的人如遇佳音,深受鼓舞。因此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被许多人认为是位英雄,他的英雄气魄表现在他具有敢于向权威抗争的精神,恩格斯和别林斯基认为,这正体现了弥尔顿是那个时代敢于为弑君辩护的第一人,由此可以看出,撒旦其实是弥尔顿某种意义上具有革命精神的自画像。撒旦最后的失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苦闷和郁勃情绪”[1]。
1649年,查理一世在与国会的斗争中彻底失败,被革命阵营当中的独立派处死,这对当时处在封建君主制统治下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鼓舞英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弥尔顿在查理一世被处死后两周发表题为《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的论文。正是这篇论文使得当时克伦威尔革命政府发现了弥尔顿是一名忠诚勇敢的革命战士,于是邀请他参加革命政府,担任了国务院拉丁文秘书的职务。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的《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尽管弥尔顿为革命呐喊,但应该注意的是弥尔顿只是想给革命党反抗暴君提供宗教方面的正当性,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根本没准备将撒旦塑造成一位英雄,实际上,撒旦从始至终都是以反面的人物出现的。
在《失乐园》第一卷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公众演说家,撒旦是个具有突出才能的健壮并仪表堂堂的人物;但是到了诗的结尾,他却化为蛇身溜回地狱。这种形象戏剧化的变化恰恰是弥尔顿故意为之,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其长诗的主题表达出来。对于《失乐园》的主题,曾有学者这样描述:“实际上,弥尔顿代表的是进步资产阶级,他的先进思想符合社会的进步,他认为上帝的教义与社会进步一样符合理性自然的法则。因此,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最终会取代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脚步的封建阶级,这正是历史必然性的完美体现。”[2]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描绘的撒旦对于上帝的反叛实际上代表了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顽抗。伴随着国王查理一世的处决,宣告了封建主义的失败。但是,革命党并没有能够维护胜利的果实,执政以后的腐败和堕落,使得他们最终向查理二世妥协,继而共同镇压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最终查理二世的王朝复辟了。在这个问题上,弥尔顿认为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资产阶级却忽略了根本,最终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封建主义。“弥尔顿通过《失乐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意识,提出了一系列思索人性的问题。这正是他以人类堕落为主题创作《失乐园》的目的和原因。”[3]
二、无耻的堕落者?
“撒旦”,是一个源自动语的名词,标准希伯来语原文为
,意为“对抗”,在《塔纳赫经》中的最初形象,更接近于一位考验人类信仰的天使。《旧约》约伯记中的撒旦非但不是天主的敌对者,反而是和天主打赌,考验约伯对天主的信心。撒旦还背负监视人类的罪孽,在世界末日最终审判的时候告发人类的罪行。因此撒旦同时具备“诱惑者”和“告发者”的形象,而这一切都可以视为上帝默许下,对于人类信仰的考验。而到了《新约》中,撒旦就成为了彻底的恶魔,他自由作恶,肆意妄为。“新约中的魔鬼不可或缺,因为他构成了基督教神正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撒旦的形象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宗教的需要。为了能够更好的解释为什么万能的上帝创造出的世界还存在着丑陋的一面,基督教将撒旦发展成为一切丑恶势力的最高象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说过,“基督徒发明或援引了‘魔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走出困境”,撒旦就这样成为了上帝的“敌对者”。
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所以他在《失乐园》中塑造的撒旦形象,并没有脱离基督教的传统。在《失乐园》当中,弥尔顿使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撒旦与众叛逆天使讨论如何同上帝作战、夺取天堂,又是撒旦在夏娃的梦中施展引诱,可见在弥尔顿看来撒旦更多的仍是一个邪恶的魔鬼,也是人类经受世代苦难的根源。弥尔顿沿用了撒旦在《圣经》中所代表的形象,提醒信徒诱惑、淫欲、傲慢都是恶的本源。当然弥尔顿用大量篇幅描写撒旦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化”的撒旦正是其见解最好的注解。
当撒旦的脑中闪过罪恶的念头时产生了他的女儿“罪”,“罪”的容貌姿态使得天国的众神都害怕的往后退,但是撒旦却生了邪念,他与女儿乱伦生下了一个怪物“死”。撒旦明知不可为而为,任由自己的冲动发展,这是撒旦自己的选择,而他的选择就来自于他自己的意念。看到女儿的貌美,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不耻勾当的意念,这种意念促使他行动的实现。撒旦的这种由思想再到行动的变化,正印证了奥古斯丁的观点:“一切罪孽都催生于人的意志。意志产生的外因是外在存在的刺激,但最终意志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头脑中并最终去指导实践就是一种自觉了,即个体的自由意志。”弥尔顿崇尚理性、自由,企求信仰与理性和谐一体。因此,他的自由意志观有其丰富的宗教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点在《失乐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自由意志即是自由选择的权利,人们在自由选择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自觉。黑格尔曾说:“罪恶生于自觉,这是一个深刻的真理:因为禽兽是无所谓善或恶的,单纯的自然人也是无所谓善或恶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人类在进行自由选择时,才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服从上帝的意志是善之根源,屈从自己肉体的意志就是犯罪的根源。传统基督教把后一种意志也归于魔鬼撒旦的诱惑,这就取消了人的一切行善、作恶的自由意志,人成了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被撕扯着的一具木偶。而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由选择完成自己“人化”的过程。所以,在弥尔顿看来,受到意志力支配的人,罪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魔鬼堕落前是天使长,天使长之所以堕落是因为他也有自由意志,罪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天使和人误用自由意志后产生的。”
三、从旧约到新约的领路人
弥尔顿在《失乐园》这部伟大史诗中赋予了魔鬼撒旦以有史以来最崇高和辉煌的地位,在这里撒旦展现了一种革命英雄的贵族气质。在他身上隐含着对传统的君权神授的反抗。而从宗教方面来看,作为一名清教徒,弥尔顿意思到信仰应该从旧约中颤粟的臣服走向新约的望爱,于是他塑造了撒旦引导人类走向与神的新的信仰之路的重要角色,而撒旦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上帝的工具。
尽管最终承认了上帝的万能,但是撒旦这种承认与不进行抗争而直接承认有着宗教学上巨大的区别。没有思考的崇拜是愚蠢而盲目的,因为恐惧而产生的崇拜是虚伪的。正是有了人类自己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畏惧传统的对于上帝的权威,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信仰的力量,只有勇敢的像撒旦那样去分析它的真伪,才能意识到,只有心悦诚服的敬拜才是属神的。
在旧约时代,上帝的形象往往显得暴躁且冷酷无情,人类只是作为“主那受苦的仆人”这样一种角色战栗的生存着。这种“绝对主宰神”的形象在弥尔顿时代已经不被人们所信服,经过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已经开化,旧约精神的某些不适合之处已经显现出来,“质疑”才能更好的完善基督教的理论。质疑上帝的撒旦才能作为帮助人们解决内心的疑惑进而抵达人类重新信仰上帝之路,唯有从反面寻找,才能获得真理。“新约精神”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个人的愿望,但也给人们提供了实现愿望的可能性。宗教的信仰力量跨越了文化、种族的障碍,同时传播信仰的群体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纪。弥尔顿在《失乐园》第一卷中精心描绘了“雄伟的”撒旦形象,被描述为英雄的撒旦展现了他直达精神深处的悲剧力量,虽然看似是非理性的,但痛苦却与狂喜交织在一起。撒旦在史诗中担当的是灵知主义智者的形象,撒旦为人类提供了救赎自己的机会,他帮助人类追求“真知”超越了那个时代,对于当时上帝的理念被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工具的情况下,这种反抗显得尤为明显。
宗教中圣子耶稣的诞生,象征着人类从旧约中的神谴走向新约中的赦免,撒旦,正是人类走上重新认识自己这一旅程的领路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精神:从渺小的人类在创节神面前的战粟,进而历经耶稣“背负十字架”成肉身的象征,最后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裂情感[4]。
弥尔顿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既经历了革命初期的胜利,又经历了封建主义的复辟,如果说《失乐园》前几章撒旦反抗者的形象还寄托了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的话,那么后来撒旦逐渐变得渺小低劣则是对革命失败的反思,资产阶级的最终妥协导致共和国的堕落,弥尔顿意识到只有人民才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除了社会的变革,宗教也处在一个由旧约向新约过渡的时期,传统的冷酷的上帝形象只能使人们颤栗,弥尔顿希望人们心悦诚服地信仰上帝。弥尔顿的撒旦本是天使,由于自己的选择产生了罪恶的念头,从而选择了对抗上帝被打入地狱,人类因为受到撒旦的诱惑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乐园,这一切都是错误的运用了自由意志,《失乐园》中对于角色心理活动的描述远比传统基督教中归咎于原罪来的深刻。只有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去心悦诚服地信仰,撒旦对于上帝的反抗带来的是一种质疑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超越那个时代由教会所统治的宗教,寻找到自己心中的上帝。
参考文献:
〔1〕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常艳莉.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55-56.
〔3〕齐宏伟.论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但形象及长诗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109-113.
〔4〕张生.从《失乐园》看弥尔顿的宗教思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2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