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校文学期刊中青春小说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是大学生自我表达的有效手段,但其在人物形象、内容题材、叙事方式等方面也日益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在进行一种内在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青春小说的创作与创新。本文以《摇篮》、《桂风》①为例,试就高校青春小说写作的模式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文学期刊 青春小说 模式化
校园文学期刊指在校园内部流通,以学生为主体编辑和创作队伍的刊物。它以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学校生活、提倡文学书写为目的,以学校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在校园文学期刊的各类体裁中,青春小说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②青春小说与青春文学是较新的文学概念,是伴随着80后作家的创作而确立的。然而,近年来高校文学期刊中出现大量的青春小说,使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80后作家的创作。但高校文刊中的青春小说大都受到80后作家创作的直接影响,在人物形象、内容题材、叙事方式上都缺乏创新,日益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倾向。
一
人物可以说是青春小说的灵魂。青春小说所记录的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人物。主人公的各种情绪、心理活动,以及伴随着人物之间复杂关系出现的爱恨情仇成为文本的核心内容。但这些个人化的体验与情感往往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文本。大量雷同的心理体验使得人物的塑造遵循固定的套路,人物大多比较扁平空洞,情感激烈却并不动人。而对人物雷同情感和情绪过分渲染则体现出创作者人生体验的缺乏。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比较生动的形象。总的来说,高校文学期刊青春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高大上”式形象
这类人物的总体特点就是女生必定温柔美丽、男生必定俊逸潇洒。这类人物形象多出现在以青春爱恋为主题的文本中,这种人物设定也可以说是青春小说的特色之一,体现着作者对于青春的理解。青春虽然短暂,但处于青春中的人应该是美好的。因为美好,所以才值得追忆,值得记录。
在塑造这类人物形象时,对外貌、气质等的直观描写是最主要的手段。面容、服装、形体、表情都成为人物性格的注脚,如《隔年》中“她穿着水蓝色的上衣,素白的及膝裙”“噙着微笑的清秀的容颜”,又如《伊的信》中“伊伊还是穿着公主裙,别着水晶发夹,坐在露天咖啡馆的藤椅上”。这类描写大都聚焦于外在情况的表现,不免有些单薄。同时,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这类人物毕竟是少数,所以与读者有相当的距离感,也因为太过完美而显得缺乏真实感。
(二)“伤痛”式形象
这类人物大多具有特殊的成长经历,情感细腻,性格偏执敏感。他们往往遭受过心灵的创伤,因而倾向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抵制外界的伤害。但这种沉默往往导致苦痛的累积,最终个体不堪重负,彻底爆发。这类人物形象多出现在表现成长伤痛的文本中,家庭的失和与破碎是导致人物性格扭曲的主因,而之后人物经历的各种人际、情感纠纷则是人物失控爆发的导火索。作者常用大片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铺就全文,从而表现人物的痛苦、挣扎、迷茫等种种情绪。
(三)小人物形象
这类人物大多来自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观察。最有特点的是对一些校园传奇人物的描写,因为大多取材于日常事件而显得鲜活生动,往往与校园生活结合在一起,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作者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就能勾勒出一个个特性鲜明、亲切喜人的形象,每个读者都可能从这样的形象中发现身边人的影子。与前两种人物形象主要依靠面貌和心理描写不同,作者往往更加注重对人物行为、动作、话语的描写,多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通过细节的表现和各种轶事的连缀使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饱满。如《佚名》仿鲁迅的《孔乙己》,结合校园生活实景,写一位堕落而可爱的篮球队员,十分精彩。
总体来说,校园文学期刊中青春小说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个人对于青春的理解与想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情怀,也有对青春伤痛的着力描绘,注重对人物心理情绪的表现,体现了一种较为强烈的向内观照的倾向。
二
从小说的题材内容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冲突过程为叙述中心,主要体现的是围绕着主人公发生的种种情感纠葛,描写爱情、友情、亲情等的作品皆在此列。这类作品在高校青春小说中所占的比重很大③,其中又以爱情题材小说居多。爱情似乎是青春的永恒主题之一,而青春又赋予爱情以神秘、热烈和无尽的向往。在青春小说中,爱情有着各种复杂的面貌,或是两情相悦,或是静寂暗恋,或是痴缠苦恋。有的作者还会把爱情与友情结合起来,出现三角关系等,这就使小说的情感线索更加复杂。相较之下,亲情则退居次位,成为背景。
另一类则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人物内心成长的轨迹。处在青春期的个体各方面都在走向成熟,这种成长会带来经验,更会带来疑问。青春的主人公开始对自己及人生进行真正慎重的审视,这种思考并不都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使年轻人更加困惑。从哪里来,向何方去是人物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最难解答的问题。部分青春小说的主人公始终追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以一种行路者的姿态求索。回忆往昔的岁月,书写当下的生活,發出一个又一个疑问。如果说前一类小说是直接表现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那么这类青春小说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内心的省察。
当然,高校文学期刊中的青春小说所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以上两类,但主要题材确实有所偏重。这种题材的分布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一方面情感丰富、感受细腻,又不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许多人生的关键选择,开始学习生存的规则和潜规则。这就使青春小说同时融汇了激情、浪漫、纯洁、迷惘、失落等种种特质,既成为对青春时光的记录,又为个体提供了思索的空间。
三
除了人物形象与内容题材外,高校文学期刊中青春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模式化倾向。以爱情小说为例,基本上是采用一定的叙事模式作为情节框架,然后点缀上一些常用的桥段。以爱情为题材的青春小说最常见的叙事模式有两种:相识——相恋——分手;相识——暗恋——放手。前者着重表现青春时期的恋情,以及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年轻人的状态,写的是“一段感情”,后者往往从暗恋者的视角出发,用较长篇幅记录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写的是“一种心情”。而常用桥段则包括各种场合(图书馆、咖啡店)的偶遇,一见钟情,分手时的煽情对话等。
除了框架加桥段的模式之外,高校文学期刊中的一些青春小说在行文上也具有较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文本多片段式描写,频繁使用概括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文章的情节往往是跳跃甚至是割裂的。故事情节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情绪、心理的大段描写。如《若是离别》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一对分隔两地的情侣经历了苦痛的历练,终于成长的故事。文中多次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构成一条隐藏的情感线索,而故事情节则仅以几个时间点连缀而成,相比之下显得颇为单薄。这样虽然能使读者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与认识,但缺乏具有真实感的细节,这也是青春小说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青春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具有较强的特点,首先是十分注重修辞,单个字词的使用也要斟酌再三,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深邃,甚至特意使用一些不太常用的词。形容词出现的频率极高,注重语句的描述力与表现力,同时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三姑娘》以二水村为背景,将景与人比,“牛儿河的水甜又甜,没有三姑娘的小嘴甜;牛儿河的水亮又亮,没有三姑娘的眸子亮。”早晨的河水因为映照了阳光,是“红彤彤”的,而夜晚投影了月亮的河水则是“柔软甜蜜”的。因为文本的题材及整体風格,有的作品也具有一种感伤的情调,如《短途旅行》写高速列车上一次有始无终的搭讪,文本就如主人公所讲的故事一样奇妙而伤感。但青春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清新细腻的,稚嫩而不失文采,可以看出创作者在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精准生动,具有自觉的修辞意识。但也有部分小说语言修饰过度,有矫揉造作之嫌。同时,青春小说语言风格大都较为雷同,缺乏辨识力,仍没能打破固有的模式。
总的来说,高校文学期刊中青春小说主要体现了一种自我表达的诉求,所以这些小说涉及的几乎都是最直接的、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经历,如校园爱情、友情、成长的伤痛与迷茫等,这一特点也就影响甚至决定了高校青春小说的走向和风格,作者在创作时更多的是向内观照的。校园空间的局限无法刺激创作,青春小说缺乏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日益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倾向。这种对内在自我的表达也使青春小说忽略了对青年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青春文学的创作。
注 释
①《摇篮》《桂风》均为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校园文学期刊。
②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期刊《摇篮》为例,其青春小说的比例由2011年的8%上升至2013年的12.5%。
③据统计,在《摇篮》、《桂风》2011—2013年间刊载的所有青春小说中,此类题材作品占70%以上。
(作者介绍:姜思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